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宋代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译文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注释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但亦有作平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异名。
绝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
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
危亭:《说文》:“危,高而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烟浪:烟云如浪,即云海。
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
衰翁:衰老之人。

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赏析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

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诗人叶梦得当时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大宋南渡八年,仍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又一味向敌妥协求和,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诗人虚年59岁时,闲居卞山,登亭述怀,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

诗人叶梦得的古诗

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

宋代 叶梦得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论存。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偶书为山亭五首 其四

宋代 叶梦得

膻秽初闻颍水清,东君更复过蒙城。应须鄂渚兵同入,贼垒聊烦尽刬平。

徽宗皇帝挽歌词五首 其二

宋代 叶梦得

帝业承瓜瓞,天伦映棣华。千年垂接统,四海自为家。

毕郢终何恨,苍梧邈已赊。庙壖惊指顾,行路泣悲笳。

八声甘州(正月二日作是岁闰正月十四才立春)

宋代 叶梦得

又新正过了,问东风、消息几时来。笑春工多思,留连底事,犹未轻回。应为瑶刀裁翦,容易惜花开。试向湖边望,几处寒梅。
好是绿莎新径,剩安排芳意,特地重栽。便从今追赏,莫遣暂停杯。有千株、深红浅白,倩缓歌、急管与相催。凭看取,暖烟细霭,先到高台。

次韵马参议留别

宋代 叶梦得

戎车百两去难攀,秣马前驱矢石间。析木旧津吞朔易,神都新令愯完颜。

传声已报连三捷,触热那辞冒百艰。束缚会看擒颉利,灰钉何待执戎蛮。

清谈一笑时能共,妙语千篇未可删。缓带且从黄阁老,峨冠行奉紫宸班。

分携坐叹虚悬榻,老病怀归祇故山。他日小舟能过我,万峰深处有柴关。

祈雨未应复请于茅山采石庶几遂得之 其二

宋代 叶梦得

群龙分驰不难兴,喷薄云雾随飞腾。中田勿忧龟兆坼,倏忽便看盈沟塍。

老农何功报神力,但趣官租饱军食。中原卷尽胡无人,尔土明年更开辟。

登南城

宋代 叶梦得

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同惇立游蒋山谒宝公塔王荆公墓晚过草堂寺周颙故宅也

宋代 叶梦得

我居在城府,再至俄二年。岂无山水心,可奈簿年缠。

今晨偶乘兴,适此宾从贤。零雨洗骄阳,谷中听流泉。

凭高快远览,正见江浮天。至人本无心,与我常周旋。

谁云唤不应,汝意自不虔。麦陇稍已滋,横水涨微涟。

佳城倚华表,拱木埋貂蝉。暮过草堂寺,借榻聊暂眠。

不复闻怨鹤,茅檐但连延。归路践落日,群峰郁相先。

回风送远响,墟里生晚烟。吾庐怅何许,东望良慨然。

菩萨蛮(湖光亭晚集)

宋代 叶梦得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烟树晚微茫。孤鸿下夕阳。
梅花消息近。试向南枝问。记得水边春。江南别后人。

府中即事 其一

宋代 叶梦得

稍喜胡尘欲渐清,离宫双阙照层城。不惊巷陌铜驼没,自愧儿层竹马迎。

衰谢讵堪仍簿领,病慵久已废杯行。三山不动潮头过,汹汹江流自不平。

用前韵送惇立

宋代 叶梦得

畏作亲友别,况复非中年。身如三眠蚕,已老翻自缠。

朅来守江三,从事宁独贤。经年两大入,爟火通甘泉。

石林岂壶中,亦自有一天。采薇敢言勤,谁与歌劳旋。

上书苦哀祈,倾写志已虔。坐怀北山岩,未见西溪涟。

人言抟风鹏,不及翳叶蝉。共挽携手客,可忘曲肱眠。

首鼠信秃翁,胡为尚迁延。子来幸暖热,愧我一饭先。

清诗似鸣玉,想见蓝田烟。索去何乃遽,临分重依然。

题怀隐庵

宋代 叶梦得

春风的的为谁来,绕舍闲花亦谩栽。庵内不知庵外事,夜来微雨小桃开。

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四首 其二

宋代 叶梦得

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弄孙那得见,将母竟难谐。

已绝功名望,犹疑出处乖。此心终未稳,何处复安排。

为山亭晚卧

宋代 叶梦得

瘦石聊我伴,遥山更尔瞻。泉声分寂历,草色借廉纤。

玉粒时能饱,霜毛日更添。平生疏懒意,况与病同兼。

忆朱氏西涧 其二

宋代 叶梦得

忆向中流置竹床,万钱无处买清凉。只今路断无来客,自拨新篘醉几场。

送模归卞山并示僧宗义为余守西岩者三首 其一

宋代 叶梦得

自我离山间,忽已两改月。饥人不忘食,未坐先已说。

家僮挟书至,惊起慰愁绝。推寻到鸡犬,问讯穷曲折。

此生岂多为,一壑万虑灭。可能复大错,更铸八州铁。

汝归马蹄轻,初不恨触热。殷勤报松竹,吾岂成久别。

祈雨未应复请于茅山采石庶几遂得之 其一

宋代 叶梦得

苗当七八月之间,甘膏不濡何太悭。飞尘蓬勃昼欲暝,坐视云物占群山。

五日一风十日雨,天方勤民辅明主。作书未敢颂风伯,寄谢群龙少劳苦。

闻莫尚书周侍郎已自鄂州过江入汉上

宋代 叶梦得

再见狂胡力请平,将军无事罢屯营。传军已割淮壖地,牙帐仍收鄂渚兵。

胜日身犹堪杖策,衰年耳自厌鸣钲。角巾初了东归约,安用区区岘首名。

为山亭移植冬青等近遂成阴

宋代 叶梦得

一寸苍根手自锄,年来绕屋亦扶疏。客来但爱清阴好,不见幽人涧下居。

水调歌头·今古几流转

宋代 叶梦得

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那知一丘一壑,何处不堪藏。须信超然物外,容易扁舟相踵,分占水云乡。雅志真无负,来日故应长。问骐骥,空矫首,为谁昂。冥鸿天际,尘事分付一轻芒。认取骚人生此,但有轻蓬短楫,多制芰荷裳。一笑陶彭泽,千载贺知章。
叶梦得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19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