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满庭芳·和人潼关

满庭芳·和人潼关

清代 曹贞吉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曹贞吉满庭芳·和人潼关译文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潼关周围两大天险形胜,一静一动。静者庄严肃穆,有帝王气象;动者鬐张雷吼,如黄龙震怒。曾经也是强秦天险。城堡高筑仿如有千尺,重兵守御寂静无声。残阳下秋风萧瑟,红旗半卷,战马嘶鸣。闲来登临凭吊,想到此处历经无数兴亡衰败,汉帝陵墓上也是衰草离离。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潼关固然是易守难攻,却终究挡不住战火的蔓延,安禄山直进长安,而风流天子唐明皇此时正在骊山华清宫,与杨贵妃一起尽情享乐。不久作为西京的长安也陷落了,烽火台上再也不可能发平安信号到西京。自古以来王公贵族在此设险以保国祚绵长,险不可恃,怎样才能天下太平呢?什么时候才能铲平斥堠,人民也不必再去戍守争战,安居乐业呢?

曹贞吉满庭芳·和人潼关注释

垂旒: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这里比喻高耸入云,气象森严的西岳华山。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
渔阳鼙(pí)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华清:华清宫。
斥堠:侦察候望;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

曹贞吉满庭芳·和人潼关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历代统治者为夺取巩固政权,据固设险,炫耀武力是其护身的重要法宝。此词针锋相对,大胆提出要“铲平斥堠”,希望政治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主题可谓新颖进步。
  发端三句点明潼关的地理形胜。陕西省东边的潼关,是我国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陕西省西安市之间的一个车站,这是新潼关。老潼关在它的背面,更靠近黄河。词咏的是老潼关。潼关地势险要,西薄华山,南临商岭,北瞰黄河,东接桃林。词作为文学作品,不能象地志一样讲求实际,它需要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注重形象。“太华垂旒,黄河喷雪”,潼关周围两大天险形胜,一静一动。静者庄严肃穆,有帝王气象;动者鬐张雷吼,如黄龙震怒。两两相对相形,把佛山与黄河写得极其生动传神。垂旒,原指帝王皇冠前后悬挂的成串珍珠宝玉。这里比喻高耸入云,气象森严的西岳华山,既新鲜又贴切。“咸阳百二重城”,用典。秦者咸阳,后世称“咸秦”。《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陕西一》“其重险则有潼关”条引杜佑《通典》曰:“其地上跻高隅,俯视洪流,历崤函而潼津,数百里间,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所谓秦得百二者,此也。”都说明潼关一带,是强秦天险。这里借“咸秦”之典,说明潼关历来是关中的屏障,兵家必争之地。以上三句形象生动,气势雄浑,富于表现力和概括力。可谓潼关的大全景。接着二句写潼关本身:“危楼千尺,刁头静无声。”前一句用夸张手法写人工构造的潼关之高大险固,与上天然形胜可谓相辅相成。“刁头”句写登关时氛围。刁斗是古代军中炊具,夜间用于敲更警众。这句暗示此地驻有重兵,只是现在“静无声”而已。城堡高筑,重兵守御,点出统治阶级的良苦用心。下文交待在危楼上登眺所见景象是:“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给出登临的时间和季节,也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劲的秋风牧马图。关前的有声有色,与关上的“静无声”,对照成趣,同时让人悟到关上寂静的原因。清军八旗,擅长骑战,守关劲旅当以骑兵为主,从“红旗”、“牧马”这些颇带军事色彩的描写中,可以想见那广袤田野里放牧的马群,或许正是大批守关将士的战骑呢。
  综观上述所写,作者选景极有斟酌,着眼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为后文的跌宕和抒慨铺路架桥。
  歇拍三句,总束上片登临,渐入感慨。一个“闲”字有两重意思,就抽暇游观来说,登临确是“闲”的;但就其借此抒发长期蕴积在胸中的感触而言,一点也不“闲”,措词甚妙。“兴亡满眼”,概括了潼关地区无数历史盛宴,隐隐与下片咏史相呼应。而特特拈出“衰草汉诸陵”,更是暮鼓晨钟,发人深省。咸阳城东有汉代五帝陵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潼关上无法望见五陵,这是作者出于主题需要的想象之词。汉代都长安,号称强盛,潼关是其惨淡经营和凭借的重镇。但这个强大帝国有没有立下万世不败之基呢?没有。同“咸秦”一样。它也没有逃脱覆亡的劫运。汉尚且如此,自郐而下当然更不必说了,举一可以反三。汉帝陵墓上衰草离离,这幅充满感慨的形象画面,有很多耐人寻思的象外之意,称得上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是否定潼关天险的一笔,文情至此一转,跌入下片借史抒情。
  过片五句咏安禄山攻破潼关,惊破唐玄宗美梦的史实。统治者总是崇拜武力,迷信险关。东汉初,隗嚣的将领王元说:“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东观汉记》)意思是有函谷关的天险,只要用一粒泥丸子就能封闭关隘,轻易地拒阻住敌人的进攻。这里“泥丸封未得”是典故的反用,指潼关失守。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安禄山反于范阳,当时有渔阳等六郡依附他。天宝十五载,潼关陷落,安禄山直进长安。风流天子唐明皇此时正在骊山华清宫,与杨贵妃一起浴温泉,赏歌舞,尽情享乐。及至闻说军情紧急,这才仓促出逃,避入四川。不久作为西京的长安(东京为洛阳)也陷落了,烽火台上再也不可能发平安信号到西京。词中“渔阳鼙鼓,响入华清”两句,用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春寒赐浴华清池”诗意。这五句以铁一样的史实紧扣潼关,写得如走珠滚丸,一气直下,表现了唐王朝由鼎盛而急遽衰落的过程,而且点明了衰落的原因是政治腐败所致。对上片潼关之险,这是一个讽刺嘲弄的大跌宕;对以下的议论寄慨,这又是一个坚实基础。文心极为绵密。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这是承上顺理成章推断出来的历史结论。“自古”也者,历史上以长安地区为首都,以潼关为咽喉的最强大国家,如秦、汉、唐,无一例外地覆灭之谓也。演绎推理,上升到哲学高度,十分精警。后一句又反用了一个典故。汉高祖刘邦分封功臣时,立下誓言说:“使河如带,泰山若厉(通砺,磨刀石),国以永守, 爰及苗裔。”这里却说“终难恃”,不啻是对妄图以“设险”永保国祚绵长的王公贵族的当头棒喝。它虽是历史龟鉴,却又明显有针砭现实之意。险不可恃,怎样才能天下太平呢?高潮还在后面。
  煞尾三句如异峰突起,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它比前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思想更深入,更石破天惊。“斥堠”,指遍布在各军事要塞的前哨侦察所。从全部军事机器的构成与作用来说,潼关也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斥堠”,作者这里要铲平的,主要是指潼关。当大大小小的斥堠被铲平后,土地不再被军事设施所分割和占用,人民也不必再去戍守争战,那时就能在如掌一样平坦的田地上辛勤耕耘,安居乐业了。作者设想中的这幅政治清明的春耕图,比上片的秋风牧马图当然要舒心快意得多。但是很渺茫,“何年月”,就透露出这种可望不可即的悲凉。
  这实际上是一首政论词,它所表达的思想比贾谊《过秦论》更深邃,这是此词最光彩夺目之处。诚如王炜《珂雪词序》所评:“语多奇气,惝恍傲睨,有不可一世之意。”至于风格之雄浑苍茫,结构之跌宕严谨,典故的出新反用等等,那倒还在其次。

诗人曹贞吉的古诗

百字令 婺源道中记所见

清代 曹贞吉

湿云泼墨,尽连宵做弄,碎琼零玉。滩雪惊飞流不定,轧轧水车翻轴。

出鬼荒祠,女郎遗庙,撮听秋坟曲。乱鸦枯树,峰腰犹抹青绿。

莫是洪谷云林,匆匆渲染,健笔能医俗。一缕炊烟来木末,篱落人家堪宿。

乌桕红销,棕榈叶散,掩映千竿竹。数杯浊酒,敌他檐际风肃。

露华 题沈凤于被园

清代 曹贞吉

沈郎学圃,傍罨画溪边,点染千树。十亩绿阴,接叶交柯怜汝。

藤梢橘刺森然,饱几载、江南烟雨。垂垂熟,来禽过时,偷眼衔去。

青蓑箬笠容与,羡种杏条桑,经济如许。春雪未老云卿,东湖暂结幽趣。

儿子上树生狙,早摘下、翠盘无数。秋气冷,虫声断畦静否。

南浦 秋水,再叠前韵

清代 曹贞吉

片月映寒汀,碧澄澄,人对江山清晓。绿净绕柴扉,晴几上、巳有垂杨先扫。

芦花似雪,连拳鹭占圆沙小。淡抹遥天浑一色,夹岸粘云衰草。

百川争赴长河,看鱼床灯火,黄昏近了。白露老蒹葭,清歌发、无数采莲船到。

平湖浩渺,芙蓉落尽空潭悄。又是霜明波冷后,此际捞虾人少。

百字令 张先生席上咏鹦鹉杯

清代 曹贞吉

浊醪妙理,向水晶宫里,搜罗杯斝。海气冥蒙光不定,逗漏通明一罅。

织水为衣,流波似羽,鹦鹉佳名也。画堂捧出,陇头袅袅飞下。

盛来琥珀香浓,鹅儿黄嫩,浸明珠无价。想见蜃楼歌舞处,玉乳琼浆自泻。

风雪撩天,金貂满眼,我是悠悠者。莫辞一醉,帘栊娇乌相骂。

玉连环 水仙

清代 曹贞吉

盈盈似隔红尘路。陈王休赋。黄昏不是乍闻香,月底更无寻处。

静掩绣帘朱户。更听微雨。青溪溪畔女郎祠,仿佛见、魂来去。

多丽 送叶慕庐南归

清代 曹贞吉

恰新秋,一夜凉飙声急。指湘皋、晚烟淡处,章华台下荒宅。

挂蒲帆、白苹乡里,鲙鲈鱼、破玉盈尺。赤壁江声,乌林战地,楚南形胜,依稀记得。

击铜斗,歌成慷慨,棹碎空明碧。东篱畔、黄花满径,应待归客。

忆燕市匆匆文酒,西山乱入游屐。动公卿、五云词赋,才子人称掞天笔。

姑射仙姿,苎萝姝丽,如君流落也堪惜。悲团扇、班姬未老,永巷青苔隔。

桑干路、驴背书囊,席帽欹侧。

扑霁 本意

清代 曹贞吉

过雨长天,早露重闲阶,新月如沐。射角明河,垂檐珠斗,苔影上人眉绿。

流萤谁扑。霜纨小扇银塘曲。浑无寐。风度。药栏戛戛响脩竹。

漏残酒醒,篆冷烟销,隐壁扑虫,似伴幽独。拂莓墙、花香作阵,扑兰绰约疑空谷。

故国难穷千里目。悠然归兴,只在黄叶村中,白苹乡里,数间茅屋。

蝶恋花 荔裳席上作,用阮亭韵

清代 曹贞吉

吹面东风能散缬。雨弄柔丝,过了清明节。脆滑莺儿声不歇。

池塘淡淡霏香雪。

好倩吴侬翻一阕。宫锦氍毹,顾影神清绝。银烛光消银箭彻,一钩斜挂城边月。

解语花 咏美人花间影和凤于

清代 曹贞吉

伯劳偷唤,才理晨妆,小立东风径。绿阴深靓。苔痕湿、罗袜一钩清冷。

迟回不定。喜蝶粉、花光相映。生憎他、倒晕明霞,漏泄惊鸿影。

百裥绣裙厮称。似天风吹堕,露桃仙井。冶游暗省。

销凝处、怕惹离魂难静。流辉耿耿。任扑簌、乱红飞暝。

带满身、香气归来,向枕边犹剩。

贺新凉 送霂

清代 曹贞吉

惨澹征车发。正连宵、狂飙拂地,琤琮金铁。老泪临岐余数点,洒向关山残月。

笑舐犊、年来更切。归去高堂频问讯,莫轻言、游子伤神绝。

人两地,肠千结。

匆匆惯舐天涯别。似孤鸿、雪中留爪,翩然飞越。一束书囊驴子背,老仆长须蹩躠。

惆怅煞、鸠巢计拙。弱妹牵衣迟汝去,意徬徨、为我添呜咽。

今夜在,谁家歇。

齐天乐 春晚同诸子游祖园

清代 曹贞吉

城南韦曲东风路。长芜绿暗如许。帽影参差,衣香掩冉,渐入水云多处。

闲亭列俎。似鲑菜江乡,茶烟顾渚。浣尽京尘,一双布谷树阴语。

深卮且共斟酌,怕穿林风雨,乱红无数。节过浮觞,人同荷锸,作达全忘羁旅。

游丝飞絮。倩燕嘴蜂须,将春系住。芍药开时,又携尊看去。

卖花声

清代 曹贞吉

懒去报晨衙。净洗铅华。虚名那受锦堂挝。谁把山香翻一阕,落尽庭花。

霜重冷蒹葭。萧瑟堪嗟。却疑三弄走寒沙。老矣岑牟无感慨,不用喧哗。

沁园春 赠柳敬亭

清代 曹贞吉

席帽单衫,击缶呜呜,岂不快哉。况玉树声销,低迷禾黍,梁园客散,清浅蓬莱。

荡子辞家,羁人远戍,耐可逢场作戏来。掀髯笑、谓浮云富贵,曲蘖都埋。

纵横四座嘲诙。叹历落、嵚崎是辨才。想黄鹤楼边,旌旗半卷,青油幕下,樽俎常陪。

江水空流,师儿安在,六代兴亡无限哀。君休矣,且扶同今古,共此衔杯。

玉女摇仙佩 咏鱼苔笺

清代 曹贞吉

剡溪玉叶,渲染神工,却倩银塘丹鲫。波面扬须,镜中吹雨,飘入碎萍无力。

一抹空明碧。问何人拾取,水天颜色。欲偷寄、飞琼片纸,怕似方诸滴泪难识。

惊万缕千丝,莫是珠宫,鲛姝轻织。不辨河山一气,潮落潮平,纳纳乾坤生白。

杳霭岚光,迷离树影,总带蛮云腥涩。造物莽◆索。

有多少、寒火温泉寄迹。浑未抵、浮沤隐现,绿◆◆◆,苔痕掩映。

荆关笔、凭谁为讯骞霄国。

百字令 咏史

清代 曹贞吉

海门一点,驾素车白马,怒潮来去。回首苏台金虎气,断送几场歌舞。

鄢郢家门,荆蛮带砺,两地应难补。英魂犹在,空余血泪凝注。

五千甲楯行成,十年生聚,轧轧勾章橹。吴越兴亡关底事,都作寒江烟雾。

入楚旌旗,盟齐岁月,寂寞浑无据。芦中人杳,区区恩怨何苦。

宴清都 咏宋人大食瓷茶杯

清代 曹贞吉

犹带鲸波冷。遥天色,断云微露清影。玻璃质脆,盈盈不类,汝哥官定。

曾随月叶金书,烦赤罽、拳须管领。而今作、承露铜盘,仙人泪滴犹剩。

思量紫袖昭容,白头金监,深夜调茗。松涛罢响,流泉淡注,碧梧银井。

那堪回首天上,空暗忆、龙团凤饼。伴高斋、潇洒琴樽,小窗日永。

满庭芳·和人潼关

清代 曹贞吉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暗香 绿萼梅

清代 曹贞吉

墙阴淡白。算雪晴未久,换成春色。一剪蘼芜,移上枝头弄轻碧。

照水空明数朵,认树老、雨痕交蚀。大好是、洛浦相逢,寻翠羽消息。

桥侧。闻夜笛。笑寂寂玉鳞,月中难觅。九嶷旧客,又向蟠螭露仙迹。

转眼青青似豆,还记取、前身萧瑟。摇落处,苔影薄、依稀见得。

百字令 庚申闰中秋和其年

清代 曹贞吉

月如无恨,便清辉万古,长圆难缺。昔我来思浑不记,瓜果中庭重设。

身世斜阳,悲欢逝水,鬓有星星发。惊闻人语,今年两度佳节。

却忆去岁中秋,轻云薄雾,黯黮芙蓉阙。造物多情还补得,泼眼明蟾奇绝。

再舞霓裳,平分桂影,疑对千峰雪。重阳迟了,几行白雁能说。

永遇乐 和人望华山

清代 曹贞吉

谁凿鸿蒙,最惊人处,芙蓉千丈。激荡疑潮,崩腾似马,罗列儿孙状。

八荒雷雨,一天苍翠,缥缈灵旗想像。待清秋、凭陵绝顶,画里秦川如掌。

潼关孤耸,黄河东注,俯览翻增惆怅。飒飒天风,冷泠环佩,九节仙人杖。

咄哉韩子,苍龙回驭,那得褰衣长往。耐可拉、青莲居士,三峰高唱。

曹贞吉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 清代著名诗词家。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号实庵,安丘县城东关(今属山东省)人。曹申吉之兄。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嗜书,工诗文,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为“南北二曹”,词尤有名,被誉为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 ► 153篇诗文

清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