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陈基
原上秋风吹百草,半青半黄色枯槁。城头日出光杲杲,腰镰晓踏城门道。
门头草多露未晞,尔镰利钝尔自知。一人刈草一马肥,马不肥兮人受笞。
城中官厩三万匹,一匹日餐禾一石。
三月十五日由淮安使江南别同官
三月淮南柳色深,相看去住两关心。莺因求友声逾切,雁为离群思将禁。
芳草将春青楚甸,暮云含雨碧吴岑。遂初尔有平生赋,何事驱驰雪满簪。
题赵魏公墨竹
魏公仙者徒,清差动千古。梦断江南春,飘飘游帝所。
钧天张乐如洞庭,十二参差鸾凤鸣。归来记得当时曲,写作《湘灵鼓瑟》声。
高秋素壁含萧飒,彷佛凉差起阊阖。满天明月浸沤波,岁晏怀人霜露多。
淮阴杂兴四首 其四
兵火烧残百草根,人烟无复万家村。黄金莫铸忠臣骨,白马空招帝子魂。
易水有情人已逝,睢阳无援事难论。何当亲斩楼兰首,仗节归朝报至尊。
二十二日狼山口观兵
官军野次狼山口,铁骑犀船尽虎貙。杼轴万家供馈饷,旌旗千里亘江湖。
膝行已伏诸侯将,面缚行申两观诛。淮海父兄争鼓舞,将军恐是汉金吾。
寄葛子熙杨季民
去年京国樱桃熟,公子亲沾荐庙馀。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惜初。
酒酣惜与杨生别,诗罢叨从葛老书。今日江南春雨歇,乱啼黄鸟正愁予。
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 其四
风起城南思惨悽,独携长剑倚长堤。未谈秋水惊河伯,先跨涛江掣海鲵。
力障狂澜扶砥柱,手挥妖祲豁坤倪。东流不尽凭阑意,长笑归来日已西。
贞女慎行露
贞女慎行露,君子戒履霜。岁暮怀百忧,离居增慨慷。
方舟岂无楫,河水亦可杭。临流不能度,伫立以徬徨。
次韵答秦文仲郭羲仲联句见寄
二十日福山港寄省院张思廉陈惟允诸友
自淮安使江南舟次通州寄同幕诸公
频年共入嫖姚幕,此日先乘使者舟。海色晓迎龙虎节,天光寒动鹔咫裘。
山川咫尺分吴楚,河汉寻常近斗牛。南锁堰头官柳树,春风相约系骅骝。
题玉山草堂
隐居家住玉山阿,新制茅堂接薜萝。翡翠飞来春雨歇,麝香眠处落花多。
《竹枝》已听巴人调,桂树仍闻楚客歌。明日扁舟入青浦,不堪离思隔沧波。
新郭 其一
扁舟夜泊新郭市,石湖水深清且泚。长啸一声天地秋,万壑惊风泣山鬼。
匡庐生,玉山子,意气相倾誓终始。呼童沽酒烹锦鲤,醉入芦花月如水。
周郎放歌踏船尾,我亦和之声亹亹。明月照我心,秋水洗我耳。
富贵亦何为,人生行乐尔。城中黄尘眼为眯,安得置我丘壑里。
十一月晦与同幕诸公登南高峰因过湖上小集二首 其二
落日湖头舣画船,买鱼沽酒不论钱。共过天下登临地,却忆官家全盛年。
绿水映霞红胜锦,远山凝黛澹如烟。相携此夕干戈际,一听笙歌一慨然。
游狼山寺三首 其一
天风吹上狼山顶,看见扶桑日出初。淮海北来吞两楚,江湖南去控三吴。
珠宫贝阙冯夷宅,古木苍藤帝释居。为访祖龙鞭石处,拇窠履迹定何如?
群珠碎伤吴帅潘元绍众妾作
令丁镇
水路转下乐,远赴令丁镇。落日淡平芜,荒村带寒燐。
平时富鱼稻,税薄民不困。莲芡亦时丰,足以禦饥馑。
江湖岁或艰,老弱行蠢蠢。相携就淮食,不得辞远近。
四野今尽荒,百亩无一垦。鞠为凫雁区,无复限封畛。
师行辎重随,士饱筋力奋。经费固有常,变通亦宜论。
吾闻古贤将,羊陆开吴晋。食足边备多,高标邈千仞。
与学古文仲游至正观
将往三沙有怀玉山徵君会稽外史
海门自与碧天通,独驭灵槎远向东。一道银潢秋浪白,三洲金刹日华红。
龙吹花雨惭闻法,鸟语云樯喜报风。无奈思君重回首,依依江树送冥鸿。
题管夫人竹
绮窗春影绿婆娑,梦作轻云覆碧波。日暮是谁调锦瑟,一江烟雨泣湘娥。
福山港口待潮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109篇诗文
淮阴杂兴(四首)
再题葛仙翁移家图
江上客舍
秋怀六首 其四
绿波亭
秋怀五首 其五
阚乡驿用故翰林宋显夫韵
云文阁为邹伯常赋
赋杨花
戏和玉山韵
述老妪语
七月望日值雨宿窖中
春日邵氏园池
龙桥妇
塘西
吕梁
秋日杂兴三首 其二
秋怀奉寄玉山主人
娄江杂诗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
题水殿纳凉图
八月十三夜汎姚城江二首 其一
寄萧尊师
别后闻入杭赋诗以寄
八月十三夜泛姚城江(二首)
孟冬观淮水
新城行
送高元善太守赴任杭州
秋怀六首 其二
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 其三
题葛仙翁移家图
寄沈仲说二首 其二
次韵叔方寄沈仲说
淮阴杂兴四首 其一
函关二首 其二
秋怀(六首)
十一月晦与同幕诸公登南高峰因过湖上小集二首 其一
淮阴杂兴四首 其三
楚州旧将歌
秋怀五首 其四
凤口
次韵刘德方经历
题柯学士画竹
次韵郑有道喜王季野府判南归二首 其一
文殊寺高阁
送庸田司宝惟善经历
寄玉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