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陈基
官军野次狼山口,铁骑犀船尽虎貙。杼轴万家供馈饷,旌旗千里亘江湖。
膝行已伏诸侯将,面缚行申两观诛。淮海父兄争鼓舞,将军恐是汉金吾。
题管夫人竹
绮窗春影绿婆娑,梦作轻云覆碧波。日暮是谁调锦瑟,一江烟雨泣湘娥。
淮阴杂兴四首 其三
江左妖氛扫未清,山东豺虎又纵横。欲令斥堠收烽火,须挽天河洗甲兵。
老马独嘶时北望,宾鸿相唤尽南征。腐儒愧乏匡时术,搔首风前百感生。
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 其二
雪涌潮头万叠多,秋风赑屃吼灵鼍。直疑碧海金鳌掷,复恐阴山铁骑过。
勾践功名今寂寞,麻姑消息近如何?凭君更阐神明力,翻却蓬莱弱水波。
十六日开船值北风大作复泊北门
风急江难渡,天寒雪更飘。济川虽有楫,跨海恨无桥。
使节辞吴近,官军去楚遥。北门仍系缆,山雨夜萧萧。
分省诸公邀西湖宴集
将往三沙有怀玉山徵君会稽外史
海门自与碧天通,独驭灵槎远向东。一道银潢秋浪白,三洲金刹日华红。
龙吹花雨惭闻法,鸟语云樯喜报风。无奈思君重回首,依依江树送冥鸿。
淮阴杂兴四首 其四
兵火烧残百草根,人烟无复万家村。黄金莫铸忠臣骨,白马空招帝子魂。
易水有情人已逝,睢阳无援事难论。何当亲斩楼兰首,仗节归朝报至尊。
送高元善太守赴任杭州
次韵蔡彦文寄谢省院诸公(二首)
别后闻入杭赋诗以寄
柳洲寺下丝竹繁,苏小墓边风日暄。天开十里水如镜,雨过六桥花欲言。
画船夜听孤山鹤,铁苗晓惊天竺猿。归来相迟桃源上,为唱《竹枝》倾绿樽。
送于彦成次玉山韵
八月十三夜泛姚城江(二首)
分省早集怀钱员外蔡都事汤管勾
閒岁涉戎旅,终年废丘壑。一为尘网婴,竟负烟霞约。
今晨适公署,时暑秋已薄。山翠落檐楹,湖光映帘幕。
同袍二三侣,分携异今昨。畏途属贤劳,端居念离索。
蹉跎愧衰暮,僶俛参画诺。临事每参差,忧时空謇谔。
览此山水胜,写我情虑恶。迟子早还归,开尊共斟酌。
令丁镇
水路转下乐,远赴令丁镇。落日淡平芜,荒村带寒燐。
平时富鱼稻,税薄民不困。莲芡亦时丰,足以禦饥馑。
江湖岁或艰,老弱行蠢蠢。相携就淮食,不得辞远近。
四野今尽荒,百亩无一垦。鞠为凫雁区,无复限封畛。
师行辎重随,士饱筋力奋。经费固有常,变通亦宜论。
吾闻古贤将,羊陆开吴晋。食足边备多,高标邈千仞。
新城行
旧城城旧人民新,新城城新无旧人。旧城城外兵一解,新城城中齐覆瓦。
万瓦鳞鳞次第成,将军令严鸡犬宁。将军爱民如爱子,百贾皆集新城市。
浙米淮盐两相直,楚人之弓楚人得。何时四海无荆棘,北贾贩南南贩北。
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 其四
风起城南思惨悽,独携长剑倚长堤。未谈秋水惊河伯,先跨涛江掣海鲵。
力障狂澜扶砥柱,手挥妖祲豁坤倪。东流不尽凭阑意,长笑归来日已西。
再题葛仙翁移家图
楚州旧将歌
楚州旧将守楚城,身与群凶殊死争。父母遭烹妻子戮,终天之恨何时平。
近从王师却征楚,归寻父母身死所。忍疼刺血渍白骨,髑髅无言泪如雨。
烹父之卒王尚存,恐惧复雠前自陈。将军谢卒汝勿畏,我志为国非为亲。
群凶所重在其首,汝辈区区复何有。若令歼戮止渠魁,亲骨有知当速朽。
将军将军孝且忠,天地有尽悲无穷。吾闻古有王陵母,仗剑杀身成汉功。
次韵答秦文仲郭羲仲联句见寄
次韵钱伯行中秋玩月
桂影婆娑白兔閒,九霄风露满江山。斗牛直上天悬近,河汉西流夜莫攀。
织女机丝清浅际,姮娥宫殿有无间。坐看博望乘槎处,安得相从万里还。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109篇诗文
泰州
次韵袁仲长竹堂感兴
福山港口待潮
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 其一
题倪元镇画
赋杨花
塘西
夏夜怀李尚志
有怀梧竹主人山阴道士云台外史兼简龙门开士
七月望日值雨宿窖中
秋怀五首 其五
淮阴杂兴(四首)
桂林谣
题葛仙翁移家图
题玉山草堂
刈草行
秋日杂兴三首 其二
寄玉山兼简匡庐外史
游狼山寺三首 其一
听宁上人弹琴
送庸田司宝惟善经历
淮阴杂兴四首 其二
二十二日狼山口观兵
吕梁
乌夜啼引
题柯学士画竹
偶成二首 其一
次韵刘德方经历
三月十五日由淮安使江南别同官
寄玉山
秋怀(六首)
江上客舍
述老妪语
送谢参军十八韵
云文阁为邹伯常赋
淮阴杂兴四首 其一
绿波亭
题水殿纳凉图
游狼山寺三首 其二
寄葛子熙杨季民
娄江即事简郭羲仲瞿惠夫秦文仲陆良贵兼寄顾草堂
凤口
秋怀六首 其二
与学古文仲游至正观
秋怀奉寄玉山主人
戏和玉山韵
次韵叔方寄沈仲说
题赵魏公墨竹
二十九日至淮安城南十五里述怀
孟冬观淮水
织锦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