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新秋夜寄诸弟

新秋夜寄诸弟

唐代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译文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注释

星河:银河。
空斋:萧条的居室。
用:因为。
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
微痾:小病。
颜鬓:容颜,鬓发。
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赏析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创作背景

《新秋夜寄诸弟》作于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当时韦应物四十七岁,这年初夏,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诗人籍贯长安,原来又在中央任职,所以常和诸弟栖游共处;今虽升迁,但远在外郡,因而秋来十分思念诸弟,感秋而有此作。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送豆卢策秀才

唐代 韦应物

岁交冰未泮,地卑海气昏。子有京师游,始发吴阊门。
新黄有远林,微绿生陈根。诗人感时节,行道当忧烦。
古来濩落者,俱不事田园。文如金石韵,岂乏知音言。
方辞郡斋榻,为酌离亭樽。无为倦羁旅,一去高飞翻。

答长宁令杨辙

唐代 韦应物

皓月升林表,公堂满清辉。嘉宾自远至,觞饮夜何其。
宰邑视京县,归来无寸资。瑰文溢众宝,雅正得吾师。
广川含澄澜,茂树擢华滋。短才何足数,枉赠愧妍词。
欢盼良见属,素怀亦已披。何意云栖翰,不嫌蓬艾卑。
但恐河汉没,回车首路岐。

赋得浮云起离色送郑述诚

唐代 韦应物

游子欲言去,浮云那得知。偏能见行色,自是独伤离。

晚带城遥暗,秋生峰尚奇。还因朔吹断,匹马与相随。

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

唐代 韦应物

却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
流麦非关忘,收书独不能。自然忧旷职,缄此谢良朋。

同德寺阁集眺

唐代 韦应物

芳节欲云晏,游遨乐相从。高阁照丹霞,飗飗含远风。
寂寥阁氲廓,超忽神虑空。旭日霁皇州,岧峣见两宫。
嵩少多秀色,群山莫与崇。三川浩东注,瀍涧亦来同。
阴阳降大和,宇宙得其中。舟车满川陆,四国靡不通。
旧堵今既葺,庶氓亦已丰。周览思自奋,行当遇时邕。

除日

唐代 韦应物

思怀耿如昨,季月已云暮。忽惊年复新,独恨人成故。
冰池始泮绿,梅援还飘素。淑景方转延,朝朝自难度。

酬刘侍郎使君(刘太真)

唐代 韦应物

琼树凌霜雪,葱茜如芳春。英贤虽出守,本自玉阶人。
宿昔陪郎署,出入仰清尘。孰云俱列郡,比德岂为邻。
风雨飘海气,清凉悦心神。重门深夏昼,赋诗延众宾。
方以岁月旧,每蒙君子亲。继作郡斋什,远赠荆山珍。
高闲庶务理,游眺景物新。朋友亦远集,燕酌在佳辰。
始唱已惭拙,将酬益难伸。濡毫意黾勉,一用写悁勤。

赠李儋侍御

唐代 韦应物

风光山郡少,来看广陵春。残花犹待客,莫问意中人。

酬阎员外陟

唐代 韦应物

寒夜阻良觌,丛竹想幽居。虎符予已误,金丹子何如。
宴集观农暇,笙歌听讼馀。虽蒙一言教,自愧道情疏。

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

唐代 韦应物

馆宿风雨滞,始晴行盖转。浔阳山水多,草木俱纷衍。
崎岖缘碧涧,苍翠践苔藓。高树夹潺湲,崩石横阴巘.
野杏依寒拆,馀云冒岚浅。性惬形岂劳,境殊路遗缅。
忆昔终南下,佳游亦屡展。时禽下流暮,纷思何由遣。

休暇东斋

唐代 韦应物

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公暇及私身,何能独闲步。
摘叶爱芳在,扪竹怜粉污。岸帻偃东斋,夏天清晓露。
怀仙阅真诰,贻友题幽素。荣达颇知疏,恬然自成度。
绿苔日已满,幽寂谁来顾。

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

唐代 韦应物

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

郡斋感秋,寄诸弟

唐代 韦应物

首夏辞旧国,穷秋卧滁城。方如昨日别,忽滁徂岁惊。
高阁收烟雾,池水晚澄清。户牖已凄爽,晨夜感深情。
昔游郎署间,是月天气晴。授衣还西郊,晓露田中行。
采菊投酒中,昆弟自同倾。簪组聊挂壁,焉知有世荣。
一旦居远郡,山川间音形。大道庶无累,及兹念已盈。

始至郡

唐代 韦应物

湓城古雄郡,横江千里驰。高树上迢递,峻里绕欹危。
井邑烟火晚,郊原草树滋。洪流荡北阯,崇岭郁南圻。
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
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
昔贤播高风,得守愧无施。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惸嫠。

简郡中诸生

唐代 韦应物

守郡卧秋阁,四面尽荒山。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
药园日芜没,书帷长自闲。惟当上客至,论诗一解颜。

王母歌(一作玉女歌)

唐代 韦应物

众仙翼神母,羽盖随云起。上游玄极杳冥中,
下看东海一杯水。海畔种桃经几时,千年开花千年子。
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

九日沣上作,寄崔主簿倬二李端系

唐代 韦应物

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涘。翠岭明华秋,高天澄遥滓。
川寒流愈迅,霜交物初委。林叶索已空,晨禽迎飙起。
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良游虽可娱,殷念在之子。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孰能同一酌,陶然冥斯理。

寄职方刘郎中

唐代 韦应物

相闻二十载,不得展平生。一夕南宫遇,聊用写中情。
端服夕朝次,群烈慕英声。归来坐粉闱,挥笔乃纵横。
始陪文翰游,欢燕难久并。予因谬忝出,君为沉疾婴。
别离寒暑过,荏苒春草生。故园兹日隔,新禽池上鸣。
郡中永无事,归思徒自盈。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唐代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乌引雏

唐代 韦应物

日出照东城,春乌鸦鸦雏和鸣。雏和鸣,羽犹短。
巢在深林春正寒,引飞欲集东城暖。群雏缡褷睥睨高,
举翅不及坠蓬蒿。雄雌来去飞又引,音声上下惧鹰隼。
引雏乌,尔心急急将何如,何得比日搜索雀卵啖尔雏。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