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谁是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哥?

谁是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哥?

  


  1061年秋天,55岁的欧阳修,志得意满,当上参知政事,成为大宋副宰相级高官。

  这一年,欧阳修为一位亡友,编选了一本诗集,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序言。这位亡友,叫梅尧臣,是欧阳修一生最好的朋友。梅尧臣一辈子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直到死之前,才谋得一个副六品的虚职。没高兴几天,就病死了。

  中国人喜欢说君子之交。在我看来,欧梅之交,就是君子之交的典范,一个感动千年的君子之交的故事。

  相识洛阳

  梅尧臣,是欧阳修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朋友。25岁那年春天,新科进士欧阳修被朝廷派到洛阳任职。欧阳修穿着一身崭新的官服,在一座桥边,偶遇梅尧臣。

  欧阳修见到梅尧臣,惊为天人,感叹这位只比自己大五岁的仁兄,怎么如此老成持重,如此才华横溢。欧阳修把新官上任见领导的事扔在一边,跟梅尧臣一起游山去了。

  晚上,梅尧臣发现,仆人在他们切磋的河边,抓了两条鳜鱼。欧梅两人喜出望外,煮了一锅鱼汤,以鱼作诗,诗句接龙。

  洛阳相遇时,欧阳修早已高中进士,排名第十四。而梅尧臣连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十六岁那年,梅尧臣参加比进士考试低一级别的乡试,就被淘汰了。好在他有位叔叔曾经当过进士考官,受过皇帝召见。没钱继续念书的梅大哥,依靠宋朝的恩荫制度,当上了基层公务员,在洛阳从事文秘工作。

  欧阳修身为“推官”,管刑事案件,地位比梅尧臣略高一点。但是,欧阳修视梅尧臣为大哥,他写诗给梅尧臣说,梅大哥,跟你比,我真是好浅陋、好无知啊。

  当时,年轻气盛的欧阳修在洛阳社交圈相当活跃,喝酒、狎妓,作艳词,什么都没少干。一起玩的朋友曾经效仿“竹林七贤”,搞了个“七交”“七友”。

  这帮人,随着岁月的流转,生命的凋落,慢慢淡出了欧阳修的世界,只有梅尧臣,成了他一生最久远的朋友。

  “二老”相知

  梅大哥成为欧阳修一生的朋友,与他的人品有关。在洛阳的时候,欧阳修与朋友们彼此起外号,号称“八老”。大家给欧阳修起的外号叫“逸老”。这个逸,是骄奢淫逸的“逸”。给梅大哥取的外号则叫“懿老”。懿,就是品行美好的意思。可见,大家一致公认他善良仁厚,品德高贵。

  欧阳修跟梅大哥什么话都说,梅大哥就像他的情感垃圾桶,一有不痛快,就写信给他吐槽。

  1035年,欧阳修从洛阳调回京城,某天晚上,欧阳修前脚接待完客人,后脚就给梅大哥写信,讲自己在京城的生活怎么苦怎么穷:我在京城侍奉老母亲,缺衣少食,想喝酒,也没钱,很苦闷。

  


  后来,欧阳修被贬到湖北夷陵。参见上级领导时,自尊心很强的欧阳修觉得不爽,就给梅大哥写信,说,我不痛快,哥。

  洛阳一别五六年后,欧阳修终于找到得以与梅尧臣一聚。见面时,梅大哥给欧阳老弟竖起了大拇指:老弟,你研究《诗经》的论文,我学习过了,写得很好。你对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的批评非常有道理,我赞成你说的,研究《诗经》,一定要从人情事理出 发。

  欧阳修跟梅大哥的交往能贯穿一生,与这种学术上、文采上的对等很有关系。

  君子之朋

  君子之交并不是完全排斥“利”。人世间那些伟大的友谊,很少没有彼此帮助相互提携的“利”。只不过,这种“利”,不是小恩小惠的交换。

  1051年秋天,年届五十的梅大哥在安徽宣城老家给欧阳修来信,谈到前途,感叹“仕路如天梯”。

  二十多年来,梅大哥徒有诗名,一直担任各种不起眼的县处级以下闲职,就连读书人最看重的进士功名,依然遥不可期。

  身为从三品大员,早就声名显赫的欧阳修,在回信中说:大哥,好好保重身体,别弄得一身病。等哪天咱们兄弟方便了,就一起去安徽阜阳,在清澈的颍河之滨买块地,我们在那里犁田锄地,优哉游哉。

  这样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梅大哥当然很向往。可是,秋去冬来,刚刚从老家回到京城谋职的他,想的是:家里连五斗米都没有,靠什么熬过这个漫漫长冬?

  欧阳修给梅大哥送去了一些小米,解除了朋友一家最大的担忧。

  六年后,欧阳修担任进士考试的主考官,欧阳修举荐梅尧臣担任职位最低的负责具体琐碎事务的考官。

  这对梅尧臣非常重要。否则,日后闻名天下的苏东坡,怎么会给他上书呢?

  苏东坡在这次礼部考试策论文章中得了第二名。他给梅尧臣老师写了封感谢信。今天,你可以在《古文观止》中找到这封信,题目叫《上梅直讲书》。在信中,苏东坡把梅尧臣比作当世的孔子,还说,周公的富贵,不如孔子的贫贱。

  一贵一贱,兄友弟恭

  两人相交,一富一贫,一贵一贱,最见交情。欧阳修对梅大哥很恭敬,从不因为自己官大,就呼来喝去,怠慢了礼数。进士考试结束之后,欧阳修给晚辈王安石等人送行,请梅尧臣作陪,也要提前给他打招呼。梅尧臣对欧阳修也不自卑,很有兄长的样子。

  1057年,首都水灾。梅尧臣家围墙垮了,浮萍漂进了家门,赶紧找来木棍把房顶撑住。自己都这样了,还惦记着欧阳老弟,写首诗,让人趟水送到欧家,问他家怎样了。

  欧阳修以诗复信,在自嘲中感叹:我跟贩夫走卒租住在一起,到处是水,小鱼小虾癞蛤蟆在灶台下游动,老婆在那里唏嘘,幸亏我家徒四壁,不然往哪里搬……感谢你梅大哥,还惦记着我,探望我,给我写诗,好温暖。

  这对兄友弟恭的好朋友,同在京城,早已是达官贵人的欧阳修,逢年过节,时常主动登门看望小官梅尧臣,围绕文人之间的话题写诗,喝酒,逗乐,让我们时隔千年还能体味什么是文人士大夫所讲的君子之交。

  1059年重阳节,欧阳修以赏菊为名,约几个朋友拜访梅大哥。梅大哥工资低,家里穷,没有阔大的院子,种不下奇花异草,就在门口台阶前种了两丛菊花。场地太小,欧阳修脚都没地方放,赏不了菊,就折了一把,坐地下闻香。

  


  两个月过后,冬天来了,欧阳修再访梅尧臣,菊花已经枯萎了。然而,欧阳修仍然写了一首著名的赏菊诗。在诗中,他对梅大哥说,“京师谁家不种花”,为什么我们要来你家看这枯菊?因为你的诗,是天上的奇葩,不是凡间草木,它在我们心里盛开,永不凋零。他还对梅大哥说,在你家喝酒,不知不觉就喝高了,酒瓶子扔得到处都是,开心极了。

  大宋第一诗人

  1060年春天,梅尧臣终于被提拔了。已经官居正二品有调兵之权的欧阳修,可能也长舒了一口气,在家摆了桌酒,庆祝五十九岁的梅大哥时来运转。

  哪知道,一贯身体健朗的梅尧臣,居然染上传染病,撒手人寰。

  欧阳修大惊,恨恨地,喃喃自语:这就是命,不讲理的命啊。

  欧阳修召集亲友募捐,给他的妻儿买地,怕他们未来流离失所。梅尧臣最小的儿子还在牙牙学语。

  几天后,梅尧臣归葬故乡。载着亡友灵柩的船,渐行渐远,站在岸上送行的欧阳修,“泪流如沟”。

  一个月后,欧阳修给梅大哥写了篇祭文。在文中,欧阳修说:大哥,你走了,我很孤独,我很想念你;你死之后,给孤儿寡母的抚恤金是大伙一起出的,唯有呼唤你的声音,我的眼泪,是从我一个人的胸腔里流出来的。

  梅尧臣一生写了很多诗,自己好像也不怎么当回事,也不注意收集。他去世后,欧阳修前往吊唁,向他的家人,要来他的遗作。一年过后,他为梅大哥编辑了一本诗集,写了一个序。

  今天,我知道梅尧臣,靠的还是《古文观止》中收录的这篇序文。

  这篇序文之所以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欧阳修提出的一个观点:诗,穷而后工。意思是,没有穷困潦倒的人生经历,写不出伟大的诗。

  “穷而后工”,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韩愈的“不平则鸣”,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三大学说。欧阳老弟提出这么重要的学说,放入任何一篇文章,都可能流传千古。

  当时的欧阳修,是没有争议的文坛领袖,副宰相级的参知政事,他是不是知道,他可以靠着这篇序文,让一生穷困潦倒的梅大哥,戴上大宋第一诗人的桂冠,流芳百世,赢得死后名?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左殿丞

宋代 欧阳修

传闻蜀道难,行客若登天。紫竹深无路,黄花忽见川。

闻禽嗟异域,问俗访耆年。欲识京都远,惟应望日边。

送张吉老赴浙宪

宋代 欧阳修

吴越东南富百城,路人应羡绣衣荣。
昔时结客曾游处,今绣焚香夹道迎。
治世用刑期止杀,仁心听狱务求生。
时丰讼息多余暇,无惜新篇屡寄声。

拟玉台体七首 领边绣

宋代 欧阳修

双鸳刺绣领,粲烂五文章。暂近已复远,犹持歌扇障。

嵩山十二首·中峰

宋代 欧阳修

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
一迳林杪出,千岩云下看。
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景灵宫致斋

宋代 欧阳修

摄事衰年力不强,谁怜岑寂卧斋坊。
青苔点点无人迹,绿叶阴阴覆砌凉。
玉宇清风来处远,仙家白日静中长。
却视九衢车马客,自然颜鬓易苍苍。

仙意

宋代 欧阳修

孤桐百尺拂非烟,凤去鸾归夜悄然。
沧海风高愁燕远,扶桑春老记蚕眠。
槎流千里才成曲,桂魄经旬始下弦。
独有金人寄遗恨,晓盘云泪冷涓涓。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