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社会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难了。在这个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孩子“捧在手上怕碎了,顶在头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很多孩子都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我国古代有四大贤母,而其中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凭一己之力将幼年丧父的欧阳修培养成“千古圣贤”。
今日,我们一起回到北宋,看看欧阳修的母亲如何教导欧阳修。
01/ 幼年丧父,独自挑起教子重任
欧阳修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不仅开创了北宋一代文风,在政治上也负有盛名。1007年8月,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当时他56岁的父亲任锦州推官,为官清廉、从不错判、重判案件。
可惜,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父亲在时,家里门庭若市,日子比较好过;父亲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寒,“房屋一间、地无一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为了生计,不得不投奔湖北的叔叔。
年纪轻轻的郑氏没有被家庭的变故打垮,而是勇敢的挑起了教养子女的重任,在欧阳修的教育问题上,母亲郑氏付出了很大心血。
02/ 画荻教子,从小养成学习习惯
在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就给他讲前人的故事,为的是欧阳修能像他们一样,做个正直的人,每次讲完故事还会要求欧阳修作总结,讲讲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等等,同时,郑氏教导欧阳修:做人切不可随波逐流,不可随声附和。
眼看欧阳修渐渐长大了,母亲不想让孩子浪费大好时光,可是家里穷得连纸笔都买不起,又如何有钱让欧阳修去学堂呢?好在欧阳修母亲是大家闺秀,从小识文断字,于是她打算自己教欧阳修认字。就算认字,也得需要纸笔,欧阳修母亲为此一筹莫展。
一天,欧母经过池塘,发现荻草秆正好能在沙滩上写字。于是,欧母就从池塘搬回去一些沙子,平铺在地上,用荻草秆教欧阳修写字。
年幼的欧阳修对此很感兴趣,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沙子上写字,然后抹平了,再写。刚开始欧阳修写的歪歪扭扭的,欧母就不厌其烦地教他,欧阳修也懂事的听母亲的安排,勤奋学习,时间长了,欧阳修写的字越来越规范,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了。
03/ 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看着母亲如此辛苦,年幼的欧阳修异常懂事。他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分担家务。他很清楚,如果他不上学了,他们母子的日子一定会好过很多。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花这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有一次,欧阳修问起欧母这个问题,欧母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
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
“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祭奠,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
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在欧母的教导之下,欧阳修也走上了仕途,他们的生活也走了些好转,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巴巴的,但是她还是一直保持着勤俭持家的良好美德。
04/ 苦中作乐,人穷志不可穷
欧阳修和母亲寄居在叔父家里,虽然叔父时常照顾他们,但母子二人并没有就此坐吃山空。欧母带着欧阳修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还常常告诉孩子一定要有志气,人穷志不穷,要学会苦中作乐。
10岁的时候,欧母常常带着欧阳修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因为买不起,所以欧阳修常常自己抄书。他天资聪明,很多时候书还没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了。
她教导欧阳修乐观面对生活,学会苦中作乐,不自怨自艾。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一直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他极力避免冤假错案,极力改善当时不良的风气。由于他不与钱贵结交、权贵勾结,有空就吟诗作赋,为人很正直,被贬了多次。
欧阳修一生历经三次被贬,每一次他都安然看待。只是因为孝顺母亲,所以担心母亲受不了自己被贬的事情。没想到欧母也很豁达:“我已经过惯苦日子了,只要你觉得没有什么,我自然也没什么。”
欧母的这些教诲,深深刻在了欧阳修的脑海中。他一生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官秉直。后来,欧母以73岁高龄病逝于南京,但欧母对欧阳修的教诲,却为后世人所赞扬。
欧阳修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如果没有他的母亲的教诲,欧阳修可能不会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欧阳修在进入官场之后仍然谨记母亲的教诲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在欧阳修的官场之路受到挫折的时候,她的母亲是他心灵的港湾,给予她正能量,让他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能得到安慰。
古人有言“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从小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怎么去分辨是非对错。所以,身为父母,不要再溺爱孩子了,要用正确的教育态度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