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欧阳修为什么要修新五代史呢?

欧阳修为什么要修新五代史呢?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玉海》引《中兴书目》说,这部史书可能出自欧阳修晚年所作,写完以后,藏在自家,在他死后,才由家属上呈宋朝皇帝,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欧阳修的五代史,原称《五代史记》,后来为和《旧五代史》区别,才被称为《新五代史》。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又把它称为《新五代史记》,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一点,已为当代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在《史籍举要》中辩正。

image

  欧史可取的地方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诸点:

  一、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又增加了“薛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宋人编的《五代会要》、《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唐余录》、《九国志》等等。因此在叙述某些传记时,史实比“薛史”有所充实。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序》中说他曾征引了五代诸种小说,可见他选用材料之广。尤其应当肯定的是,“欧史”对奚、契丹、吐谷浑等边疆少数民族的史实,较之“薛史”有较多的补充;对南方各国的史实,也比“薛史”记载得详明。《十七史商榷》说。“僭伪诸国(指南万诸国和北汉),皆欧详薛略。”这是因为欧阳修博采笔记小说和野史、杂史,大量充实史料的结果。

  二、欧史对原来“薛史”芜杂的部分作了必要的删削,使得条理更加清楚。《郡斋读书志》指出:“欧阳永叔(即欧阳修)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功劳颇大,以至当时把欧阳修比之汉朝著名史家班固、刘向。尤其是“欧史”对列传部分作了分门别类的归纳,使同类人物各合为一传,如《死节传》、《义儿传》、《伶官传》、《逆者传》等,使读者要查找某一类人物或某一历史事态发展线索时,可以有较方便的条件。比如对五代时期戏剧史的探讨,《伶官传》便是极好的综合资料;《义儿传》对当时大将的养子制度,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三、欧阳修编《新五代史》,用力颇深。从他的集子看,他和很多人商榷过,曾经历了长期探索;对《旧五代史》中的许多史实错误,进行了订正纠谬。

  上述几个方面,都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不可泯灭的功劳。后世史评家常常对“欧史”贬责过多,其实是不公平的。

  但是“欧史”也有其致命的弱点,至少有两点历来为后代史家所不取。第一、由于欧阳修着意学《春秋》”微言大义”,所以文字过分简约,这就减去了许多重要的史料。例如,原来《旧五代史》本纪部分有六十一卷,欧阳修省略其五分之四,仅剩下十二卷;尤其是减去了皇帝诏令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反映着很多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内容。省去以后,就使后人看不清当时一些重要大事的原来面貌。比如,后周世宗柴荣的反佛毁佛措施,“薛史”全录该事件的诏文八百多字,至“欧史”只剩下十九字,如果不看“薛史”,这件事情就难以弄得清楚了。再如,“欧史”不主张写志,《新五代史》中仅有司天、职方二考,而《旧五代史》则食货、刑法、选举、郡县、天文、历法、职官诸志俱全,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次,欧阳修过分重视春秋笔法,有些所谓“一字褒贬”并不能说明问题,反而显得拘泥与可笑。如他讲究两个地方势力相等的集团打仗,文字上用“攻”;势力大的打势力小的行文用“伐”;天子率兵攻战用“征”;“叛此附彼曰叛”、“以下谋上曰反”等等。这样过分拘谨地用词,势必形成文字上的封建俗套,有时造成不重史实,府就文词。同样的毛病,也表现在欧阳修评论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中。比如,他最喜欢以“呜呼”开头,评论五代历史,慨叹五代是个黑暗时期,以反衬宋朝的太平盛世,因此对某些人物便有否定过多的偏见。如对冯道,至今尚未能对他有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和欧阳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且,卷卷评论都以“呜呼”开头,也使行文变得板滞,甚至使读者生厌。因此清代文史大家章学诚讥称它:“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可见什么事都不可过分。

  此外,由于欧阳修过分强调写史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有些史实他是有意避讳的。如后周有位大将叫韩通。他忠于后周王朝,反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欧阳修就不给他立传。这在当时就遇到同辈的议论。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当时有个史学家刘攽(曾参加《资治通鉴》的编写),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脱稿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又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立传没有,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这个故事说明欧阳修也未能完全忠实于历史。这是时代给欧阳修打下的烙印,不能不说是《新五代史》的缺陷。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端午帖子 温成閤四首 其一

宋代 欧阳修

香黍筒为粽,灵苗艾作人。芳音邈已远,节物自常新。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宋代 欧阳修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和昭文相公上巳宴

宋代 欧阳修

一雨初消九陌尘,秉兰修禊及芳辰。
恩深始锡龙池宴,节正须知凤历新。
红琥珀传杯潋灩,碧琉璃莹水奫沦。
上林未放花齐发,留待鸣鞘出紫宸。

感兴五首 其一

宋代 欧阳修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

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

多病惭厚禄,早衰叹馀生。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

马啮雪

宋代 欧阳修

马饥啮渴饮冰,北风卷地来峥嵘。
马悲踯躅人不行,日暮峥远千山横。
我谓行人止叹声,马当勉力无悲鸣。
白沟南望如掌平,十里五里长短亭。
腊雪销尽春风轻,火烧原头青草生。
远客还家红袖迎,乐哉人马归有程。
男儿虽有四方志,无事何须勤远径。

镇阳读书

宋代 欧阳修

春深夜苦短,灯冷焰不长。
尘蠹文字细,病眸濮无光。
坐久百骸倦,中遭群虑戕。
寻前顾後失,得一念十忘。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
废书谁与语,叹息自悲伤。
因忆石夫子,徂徕有茅堂。
前年来京师,讲学居上庠。
青衫缀朝士,面有数亩桑。
不耐群儿嗤,束书归故乡。
却寻茅堂在,高卧泰山傍。
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
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
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
虽云待官阙,便欲解朝裳。
有似蚕作茧,缩身思自藏。
嗟我一何愚,贪得不自量。
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退之尝有云,名声暂膻香。
误蒙天子知,侍从列班行。
官荣日已宠,事业闇不彰。
器小以任大,跻颠理之堂。
圣君虽不诛,在汝岂自遑。
不能虽欲止,怳若失其方。
却欲寻旧学,旧学已榛荒。
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便欲乞身去,君恩厚须偿。
又欲求一州,俸钱买归装。
譬如归巢鸟,将栖少徊翔。
自觉诚未晚,收愚老缣缃。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诗人欧阳修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