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这部新公务员法的一大亮点是,无论到不到退休年龄,只要工作满30年,就可以申请提前退休。
我们假设一下,假设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看到这部法律,他会做何感想呢?
65岁终获提前退休许可
欧阳修61岁那年,向皇帝申请提前退休,皇帝没有批准。他继续申请,皇帝又不批准。他锲而不舍地连续申请了六次,皇帝始终都没有批准。直到65岁那年,欧阳修第七次申请,这回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回安徽亳州养老去了。
想必大家会奇怪,欧阳修申请退休时都六十多了,怎么还叫“提前退休”呢?
原因很简单:宋朝公务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比较晚,年满70岁才可以退休。事实上,不仅是宋朝,整个古代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都是70岁。《朝野类要》上说:“士夫七十而致仕,古之通例也。”欧阳修申请退休和被恩准退休时都不到70岁,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在宋朝士大夫的主流舆论中,提前退休是一种能在道德上闪闪发光的美好行为。第一,提前退休证明不贪恋权位和俸禄。第二,提前退休可以给年轻人腾出上升空间。第三,年纪一大,耳聋眼花,精力和记忆力都会减退,容易渎职,不如趁着还没有老糊涂的时候,潇潇洒洒地告别政坛。欧阳修就明白这个道理,他曾经对年轻人说:“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唯有早退以全晚节,岂可更俟驱逐乎?”我欧阳修一辈子没犯过大错,早退休早安心,岂能等到被人赶下台的那一天?那多丢人啊!
退休前后待遇差别极大
可是也有很多官员不愿意提前退休,甚至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还占着位置不撒手。
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记载,宋太祖时期的大理寺卿剧可久年过七十,还不退休,把宋太祖惹恼了,将其连降两级,并强迫他退休。《宋史·张士逊传》记载,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张士逊77岁还没退休,惹恼了一群谏官,说他年老无耻,拿政府机关当成“养病之地”。宋神宗时期的宰相曾公亮74岁没有退休,被人写诗讽刺:“老凤池边蹲不去,饥鸟台上禁无声。”意思是说曾公亮占位太久,堵住了年轻人的上升通道。
为啥大多数官员不愿意退休呢?这跟宋朝公务员的待遇有关系。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高薪养廉的朝代,宋朝中高级官员的俸禄是空前绝后的高,高到了非常吓人的地步。无论是知府、知州、提刑、转运使、按察使等地方
官,还是尚书、侍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京官,一年的俸禄都能买下几百亩农田。除了俸禄之外,这些官员还有“餐钱”“贴职钱”“薪炭钱”“公使钱”等等补贴,其中“公使钱”主要是官员的招待费,花不完可以装进自己腰包。朝中近臣为皇帝写诏令,写春联,为皇帝讲诗书,给太子当伴读,每次都有丰厚的赏赐,赏赐所得甚至可以超过他们的俸禄。
可是退休之后呢?能拿到多少退休金呢?据宋人笔记《独醒杂志》:“国朝自章圣,始命致仕者给半俸,然非得旨者不与,遵唐制也。唐人致仕,非有敕不给俸。今致仕者例给其半,与旧制异矣。”北宋初年,官员一退休,一般停发俸禄,后来少年皇帝宋仁宗即位,章圣太后垂帘听政,才有了退休金制度,按照退休前工资减半发放。至于退休前那些赏赐、补贴,统统都没有了。
到了南宋,宋金和议达成以后,朝廷手里有了钱,对退休官员非常优待。第一,凡主动申请退休且在职时没有被记大过的官员,退休时的品级提升一级,按照提升后的俸禄减半发退休金。第二,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一般还能得到一个“提举某某宫”“提举某某观”“提举某某祠”的虚衔,官衔是虚的,不用去某宫某观上班,但俸禄却是实实在在的,每月可以全额领工资。南宋大诗人陆游中年被撤职,在绍兴老家宅了好多年,靠什么养活他那七个儿子呢?靠的就是“提举某某观”这种虚衔给他带来的收入。
正是因为南宋官员退休之后待遇高,所以主动申请退休的南宋官员要比北宋多得多。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