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欧阳修七次申请退休,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欧阳修七次申请退休,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这部新公务员法的一大亮点是,无论到不到退休年龄,只要工作满30年,就可以申请提前退休‍‌‍‍‌‍‌‍‍‍‌‍‍‌‍‍‍‌‍‍‌‍‍‍‍‍‍‍‌‍‍‌‍‍‌‍‌‍‌‍。

  我们假设一下,假设宋朝大文豪欧阳修看到这部法律,他会做何感想呢?

  65岁终获提前退休许可

  欧阳修61岁那年,向皇帝申请提前退休,皇帝没有批准‍‌‍‍‌‍‌‍‍‍‌‍‍‌‍‍‍‌‍‍‌‍‍‍‍‍‍‍‌‍‍‌‍‍‌‍‌‍‌‍。他继续申请,皇帝又不批准‍‌‍‍‌‍‌‍‍‍‌‍‍‌‍‍‍‌‍‍‌‍‍‍‍‍‍‍‌‍‍‌‍‍‌‍‌‍‌‍。他锲而不舍地连续申请了六次,皇帝始终都没有批准。直到65岁那年,欧阳修第七次申请,这回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回安徽亳州养老去了。

  想必大家会奇怪,欧阳修申请退休时都六十多了,怎么还叫“提前退休”呢?

image

  原因很简单:宋朝公务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比较晚,年满70岁才可以退休。事实上,不仅是宋朝,整个古代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都是70岁。《朝野类要》上说:“士夫七十而致仕,古之通例也。”欧阳修申请退休和被恩准退休时都不到70岁,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在宋朝士大夫的主流舆论中,提前退休是一种能在道德上闪闪发光的美好行为。第一,提前退休证明不贪恋权位和俸禄。第二,提前退休可以给年轻人腾出上升空间。第三,年纪一大,耳聋眼花,精力和记忆力都会减退,容易渎职,不如趁着还没有老糊涂的时候,潇潇洒洒地告别政坛。欧阳修就明白这个道理,他曾经对年轻人说:“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唯有早退以全晚节,岂可更俟驱逐乎?”我欧阳修一辈子没犯过大错,早退休早安心,岂能等到被人赶下台的那一天?那多丢人啊!

  退休前后待遇差别极大

  可是也有很多官员不愿意提前退休,甚至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还占着位置不撒手。

  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记载,宋太祖时期的大理寺卿剧可久年过七十,还不退休,把宋太祖惹恼了,将其连降两级,并强迫他退休。《宋史·张士逊传》记载,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张士逊77岁还没退休,惹恼了一群谏官,说他年老无耻,拿政府机关当成“养病之地”。宋神宗时期的宰相曾公亮74岁没有退休,被人写诗讽刺:“老凤池边蹲不去,饥鸟台上禁无声。”意思是说曾公亮占位太久,堵住了年轻人的上升通道。

  为啥大多数官员不愿意退休呢?这跟宋朝公务员的待遇有关系。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高薪养廉的朝代,宋朝中高级官员的俸禄是空前绝后的高,高到了非常吓人的地步。无论是知府、知州、提刑、转运使、按察使等地方

  官,还是尚书、侍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京官,一年的俸禄都能买下几百亩农田。除了俸禄之外,这些官员还有“餐钱”“贴职钱”“薪炭钱”“公使钱”等等补贴,其中“公使钱”主要是官员的招待费,花不完可以装进自己腰包。朝中近臣为皇帝写诏令,写春联,为皇帝讲诗书,给太子当伴读,每次都有丰厚的赏赐,赏赐所得甚至可以超过他们的俸禄。

  可是退休之后呢?能拿到多少退休金呢?据宋人笔记《独醒杂志》:“国朝自章圣,始命致仕者给半俸,然非得旨者不与,遵唐制也。唐人致仕,非有敕不给俸。今致仕者例给其半,与旧制异矣。”北宋初年,官员一退休,一般停发俸禄,后来少年皇帝宋仁宗即位,章圣太后垂帘听政,才有了退休金制度,按照退休前工资减半发放。至于退休前那些赏赐、补贴,统统都没有了。

  到了南宋,宋金和议达成以后,朝廷手里有了钱,对退休官员非常优待。第一,凡主动申请退休且在职时没有被记大过的官员,退休时的品级提升一级,按照提升后的俸禄减半发退休金。第二,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一般还能得到一个“提举某某宫”“提举某某观”“提举某某祠”的虚衔,官衔是虚的,不用去某宫某观上班,但俸禄却是实实在在的,每月可以全额领工资。南宋大诗人陆游中年被撤职,在绍兴老家宅了好多年,靠什么养活他那七个儿子呢?靠的就是“提举某某观”这种虚衔给他带来的收入。

  正是因为南宋官员退休之后待遇高,所以主动申请退休的南宋官员要比北宋多得多。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宋次道学士赴

宋代 欧阳修

古堤老柳藏春烟,桃花水下清明前。

江南太守见之笑,击鼓插旗催解船。侍中令德宜有后,学士清才方少年。

文章秀粹得家法,笔画点缀多馀妍。藏书万卷复强记,故事累朝能口传。

来居侍从乃其职,远置州郡谁谓然。交游一时尽英俊,车马两岸来联翩。

船头朝转暮千里,有酒胡不为留连。

读徂徕集

宋代 欧阳修

徂徕鲁东山,石子居山阿。
鲁人之所瞻,子与山嵯峨。
今子其死矣,东山复谁过。
精魄已埋没,文章岂能磨。
寿命虽不长,所得固已多。
旧稿偶自录,沧溟之一蠡。
其余谁付与,散失存几何。
存之警後世,古监照妖魔。
子生诚多难,忧患靡不罹。
宦学三十年,六经老妍摩。
问胡所专心,仁义丘与轲。
扬雄韩愈氏,此外岂知他。
尤勇攻佛老,奋笔如挥戈。
不量敌众寡,胆大身幺麽。
往年遭母丧,泣血走岷峨。
垢面跣双足,锄犁事田坡。
至今乡里化,孝悌勤蚕禾。
昨者来太学,青衫踏朝靴。
陈诗颂圣德,厥声续猗那。
羔鴈聘黄曦,曦惊走邻家。
施为可怪骇,世俗安委蛇。
谤口由此起,中之若飞梭。
上赖天子明,不挂网者罗。
忆在太学年,大雪如翻波。
生徒日盈门,饥坐列鴈鹅。
弦诵聒邻里,唐虞赓咏歌。
常续最高第,骞游各名科。
岂止学者师,谓宜国之皤。
夭寿反仁鄙,谁尸此偏颇。
不知呶呶者,又忍加诋诃。
圣贤要久远,毁誉暂諠哗。
生为举世疾,死也鲁人嗟。
作诗遗鲁社,祠子以为歌。

玉楼春(题上林后亭)

宋代 欧阳修

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尊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

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宋代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还述怀

宋代 欧阳修

岁律忽其周,阴风惨辽敻。
孤怀念时节,朽质惊衰病。
忆始来京师,街槐绿方映。
清霜一以零,众木少坚劲。
物理固如此,人生宁久盛。
当时不树立,後世犹讥评。
顾我实孤生,饥寒谈孔孟。
壮年犹勇为,刺口论时政。
中间蒙选擢,官实居谏诤。
岂知身愈危,惟恐职不称。
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
再生君父恩,知报犬马性。
归来见亲识,握手相吊庆。
丹心皎虽存,白发生已迸。
◇无羽毛彩,来与鸾凰◇。
铩翮追群翔,孤唳惊众听。
严严玉堂署,清禁肃而静。
职业愧论思,文章◇诰命。
厚颜难久居,归计无荒迳。
偷闲就朋友,笑语杂嘲咏。
欢情虽索寞,得酒犹豪横。
群居固可乐,宠禄尤难幸。
何日早收身,江湖一渔艇。

梅圣俞诗集序

宋代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