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一支后裔生活在山西高平?

韩愈一支后裔生活在山西高平?

  今年4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韩伟一

  回到家乡高平市野川镇北常庄村。

  他来到村边的韩氏家族墓地,

  在周围布满荆棘的一通先人墓碑背后,

  发现“泫氏西常庄韩氏昌黎望族也”碑文。

  消息传出,

  这个地处偏僻乡野的平静小山村,

  顿时掀起微澜。

  毗邻该村的韩家庄村,

  也同时因“韩愈后裔”谜团进入人们视野。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号“昌黎”,乃唐宋八大家之首。高平古称泫氏,北常庄旧名常庄,位于高平之西,村内500多村民,韩姓族人超过全村人口的80%。

image

  难道,北常庄韩氏族人是韩愈的后人?随着碑文的发现,有一支韩愈后裔生活在高平的说法,引起外界关注。

  韩家庄发现条形石碑

  早在2003年就有种说法:在高平有一支韩愈后裔,就生活在野川镇韩家庄村。韩家庄村地处高平市西部,与沁水县交界。这个仅有48户163口人的小山村,几乎家家都姓韩。

  “韩愈后裔生活在韩家庄村”的说法,并非因村内村民多姓韩,而是1999年前后村民在韩氏族人墓地发现的六通刻在横条形青石上的文字碑。

image

  5月17日下午,在韩家庄村第一书记牛月林的带领下,记者在村内修缮一新的诸神庙高台上,看到镶嵌在墙体上的六通石碑。

  镶嵌墙体上的石碑均为横条形青石质,六通石碑中,四通的宽度、长度约0.3米、3米。两通楷书,两通行书,各自可相接成一体,成为两方6米长的条形书法碑。另两通石碑宽度0.3米,长约1. 2米,文字分别以隶、篆体书写。

image

  “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在牛月林的指点下,记者在一通石碑上看到了与韩愈相关的文字。这通用楷书雕刻的石碑落款为:“庚寅夏月,耐亭”。其他用行草、楷书、隶书、篆体书写的石碑均无确切纪年,分别刻有“秋湘”“耐亭”“次山”等落款及方印。

image

  牛月林说,这些石碑大约是18年前在村北韩氏墓地发现。由于担心被盗,2016年村里修缮诸神庙时,村民们将其全部镶嵌在庙宇高台的墙体里。

image

  据清《高平县志》显示,韩家庄原名后沟,属杜寨乡管辖。而后沟改名韩家庄,却是1981年的事情。当时的高平县在村名普查时,发现野川公社也有个后沟村,于是将杜寨的后沟改名韩家庄。

  正源于此,外界对“韩愈后裔生活在韩家庄村”的说法出现种种质疑,有人甚至说六通石碑,是韩家庄从相距不远的北常庄村买回去的。

image

  古村常庄

  北常庄村与韩家庄村相距约3公里,也是韩姓聚集村。150多户500口人中,韩姓村民占去八成以上。北常庄村属原杜寨乡所辖,原名常庄,也是在1981年村名普查时,因与原村乡的常庄重名,而将杜寨的常庄改名北常庄。

  5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北常庄村,看到许多明清建筑风格的高门院落,依村地势由北向南错落而建,虽有残破但保存完整。在西院仪门内侧门楣上,有“俾昌炽”三字;东院仪门内侧门楣上则书“读书乐”,当街院二进院门楣上有“爱吾廬”......无不隐示着居住在这个山村的人们曾是一族知礼仪、重诗书的儒学世家。

image

  在东院,记者巧遇回乡探母的晋城市水利局原副局长韩福生。他说,《高平县志》有记载,村里的韩承志是清道光年间贡生。而韩氏家族中最有名气的却是韩承志之兄——号称“韩百万”的韩承基,为清道光年间的晋商大贾。他发达后,与其弟韩承志同时以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恩荣诰封。

  绕过东院的一座院门,韩福生来到东院墙外的一条明清古街道上。“这是马房,那是碾坊。”顺他所指,一座两层、另一座为三层的高大楼房呈内“八”字形分立街道两旁,通往村外。

image

  与村口正对的碾坊内,一盘石碾、石磨各放东、西。由马房窗户探头向内观瞧,屋顶已塌落的屋内,破败不堪,只有约4米长的喂牲口的石槽依然完好地摆放屋中。从这些遗留的建筑设施不难想象,当年韩家的商运繁忙非常,是富甲一方的名门大户。

  顺“八”字形古街道来到村口,正北是一片梨园,园内韩氏家族墓地坐西朝东。

  “带水襟山羡此日龙盘凤翥,钟英毓秀待他年子桂孙兰。”在墓地两侧的沙石质立柱上,一幅对仗工整的阳刻楹联格外引人注目。距立柱不远处,有一通龙首石碑: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锡类推恩,朝廷之大典,奉公效职,臣子之常□。尔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韩承志,赋质纯良,持身恪谨。既服官而奏绩,行报国之抒诚。襄事维勤,新纶寓贲。兹以尔克襄王事,授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宏敷章服之荣,用励靖共之谊。钦兹宠命,懋乃嘉猷。制曰:恪共奉直,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淑女爰从其贵,尔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韩承志之妻常氏,含章协德,令仪昔著於闺门:黾勉同心,内治今成於夙夜。兹以尔夫克襄王事,赠尔为宜人。於戏,龙章载焕,用褒敬戒之勤:翟茀钦承,久作泉原之贲。制曰:臣子敦服劳之谊,典既疏荣:女士嗣淑慎之徽,恩宜并茂。尔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韩承志之继妻王氏,素娴内则,动协女箴。相夫载著勤劳:宜家克彰令誉。兹以尔夫克襄王事,赠尔为宜人。於戏,频繁继□,式扬彤管之辉:纶同褒,弥表幽潜之德。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敕命之宝。”

  原来,这是一通清道光年间的皇帝诰封龙碑,受诏人就是韩承志,为“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在龙碑左侧,有座墓碑,正面文字是:“皇清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经历加二级显祖考绍先韩府君暨配常、王、李、王宜人合葬之墓。峕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归。”

  将龙碑与墓碑文字进行分析,可以断定:此墓为韩承志与四位夫人的合葬墓,而“绍先”是其字号,墓碑应当是其孙辈所立。

  在韩承志墓的左上侧,还有一座墓,墓碑正面刻有:“皇清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经历加二级显曾祖韩辉宗......”字样。从墓碑碑文来看,这是韩承志之父韩辉宗的墓地。

image

  韩伟一回乡在韩承志墓碑背后发现的墓表,进一步确认了上述结果。

  “以前早就听说,北常庄村有韩愈的后人。”5月31日,远在哈尔滨的韩伟一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村里生活时就听老人们讲,有关韩愈后裔的文字就刻在墓地的石碑上。“由于在外忙于工作,始终没抽出时间仔细查看墓地的石碑。”

  今年4月,韩伟一回乡探亲,专门抽出时间对墓地现存的墓碑一一过目。“墓地现存四座墓,只有韩承志墓碑背后有墓表。”他将韩承志墓周围的杂草荆棘扒开,探身到墓碑的背后,开头一行文字让他激动不已:“泫氏西常庄韩氏昌黎望族也。”再往下看:“其族有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经历加二级绍先公者,即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长兄布政司理问,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经历加二级。善继先生昔年延先大伯父设馆于其府......”

  在相隔18年后,“泫氏西常庄韩氏昌黎望族也”墓表文字,与韩家庄村的“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碑刻先后被发现,能否进一步佐证了“有一支韩愈后裔生活在高平”的说法?

  “韩百万”的传说

  随便和村民聊天,“韩百万”很快就成为人们的话题。“我现在住的就是‘韩百万’的院子。”韩福生说,村里的许多人都是“韩百万”兄弟的后人。

  从北常庄村韩氏墓地发现的碑文可以看出,韩承基、韩承志是同时诰封的。可令人疑惑的是,在北常庄却无韩承基墓。

  在高平,当地人谈起“韩百万”来,也是各有版本,有的甚至认为:“韩百万”就是韩承志。更有人觉得,“韩百万”可能是民间对韩家兄弟二人或韩氏家族的并称。

  有关的文字记载似乎更加深了人们的疑惑。

  “北常庄村韩家,人称韩百万,是清代高平西半县有名的商贾大户。”2007年,由高平市政协副主席许永忠编著的《高平晋商史料》写到:“其发迹于何时,贾于何地,经营什么已不可考。据现存资料分析,韩家在清嘉道年间,韩承基、韩承志兄弟两人手中,是非常兴盛的。”当时村里的老人韩树贵、石天德对许永忠讲,韩家曾贾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从高平到山东、安徽,沿路开设生意字号几十家,有丝绸、杂货、盐务、典当、糟房等。

  “韩承基就是‘韩百万’。”面对种种不同的说法,韩福生肯定地说:“原来韩氏家族都有家谱,可惜早年被人为损毁。”

  据韩福生介绍,包括韩承基墓地与韩家祖坟均在村西名叫老墓的地方。而韩家老墓从韩承基这代算起,之前约有五代韩氏族人安葬于此。由于墓地被毁严重,许多实物均已不存。“韩承基墓地因坟墓周围建有砖雕花墙,老百姓又称其为花墙坟。由于墓地规模较大,当年修建韩承基墓地耗时13年才完工。未曾想,韩承基后人韩香孩夫妻因沾染毒品,将其祖屋、金银财宝、祖茔坟头石料和家族祠堂拆掉全部变卖,目前墓地地面建筑已经不存,只留有部分花墙细碎砖头。”

  韩福生的说法在《高平晋商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清代末年,韩家后人香孩,染食烟毒,致使韩家陷入贫困。不但偌大家产变卖一空,甚至连祖茔上的石料也卖给了韩家庄(当时为后沟村)新兴起的商贾人家韩谦仁。”

  探访韩家庄韩氏墓地

  2003年,得知在韩家庄发现六通石碑后,晋城市考古专家裴池善专程前往韩家庄实地考察。在细细阅读石碑碑文后,裴池善在石碑的字里行间未现人的名号。“从碑文所述内容,及酷似墓地牌坊之类建筑所用碑型来看,六通石碑绝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之规模等级,当是出自有头面的大人物之墓。”他说。

  在韩家庄村北,也有韩氏墓地,分东、西两处,均为清乾嘉时期墓。14年之后,韩氏墓地已杂草丛生,面目全非。不过,从裴池善当年的文字记载,可以窥探出韩氏墓地的模样:西墓地现有墓表碑3通及茔前望柱、石笔;落款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廿一日的“韩金梅暨配张、王氏之墓并同时供迎故祖韩崇有暨配李氏”墓碑;嘉庆五年十二月望二日的“韩自得暨配贾、韩、张孺人之墓”。

  与西墓有一河相隔的东墓,面积约50平方米,与西墓类似,莹前亦有望柱、石笔。当时裴池善就发现墓已有多处盗洞,墓石质构件散落田间随意堆放。墓地存有六通墓碑,其中三通石碑因正面倒伏着地,其内容无法看到。另三通石碑中,第一通石碑为残碑,除“之墓”二字外,只能分辨出列名:孙德宣、德方、德武,曾孙继贤、继汤、继舜、继尧、继禹、继圣,玄孙智慧、聪明、全慧;第二通石碑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九日的“清故考妣韩聚财牛氏韩公母之墓”,后列名为:孝男韩德宣、韩德武,孙继明、继圣、继汤、继贤;第三通为嘉庆二十年十二月的“皇清显考继尧韩公暨妣韩、常硕人三位合葬之墓”,后无列名。

  从东墓石碑所列人名可以看出,韩氏家族代系清楚。裴池善以“继”字辈为基准推测:碑一当为最早,是曾祖;碑二为祖父;碑三则为“继”字辈的韩继尧。“这应该是韩家庄韩氏家族的祖墓地。”裴池善说,西墓的韩自得墓碑称其夫人为“孺人”,是清朝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故韩自得应是七品至九品官。“‘硕人’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制,用以封赠侍郎以上官之妻。”让裴池善感到困惑的是东墓韩继尧墓称其夫人为“硕人”:“此封号自元代起已废,怎么到了清嘉庆年仍用?况且韩继尧也不可能官至侍郎之上,否则怎能名不见经传。”

  由于东西墓地均未见牌坊遗迹,韩家庄村现存的六通条形碑其原有所在地仍旧无法确定。而韩家庄韩氏与韩愈到底有无关联,裴池善遍阅各种版本《泽州府志》、光绪版《山西通志》后,均未发现与韩家庄有关之韩氏名流人雅的记载、传说。

  至于《高平晋商史料》中所提到的清末韩家后人韩香孩染食烟毒变卖祖产一事,裴池善推测:韩家庄的韩谦仁作为韩氏后人,很可能是目睹同姓族人落魄,担心韩氏家族之物外流有失祖宗颜面,于是出资将北常庄村韩香孩欲变卖的东西收回到自己居住的韩家庄。

  韩愈故里得“家谱”

  韩家庄、北常庄发现的碑刻文字,能否确认有韩愈后裔生活在高平?有趣的是,与两个村子相邻的榆树坪、郭庄村,村民也以韩姓人居多,而周围其他村庄几无韩姓。

  “就名人后裔话题来讲,不能排除攀附假托嫌疑。”裴池善说,攀附假托之风气早在明清就己盛行。“攀附帝王、名人为本族之远祖,认他人为视先,这在许多家谱的‘序言’,‘姓氏源流’或‘先世考’中都有存在,墓碑、墓志铭中也不少。不仅情理上说不通,更不符合历史事实。”

  为寻找确凿的证据,裴池善于2003年、2016年先后前往韩愈故乡——河南省孟州市城伯镇西武章村韩庄自然村走访调查。

  在孟州现存韩氏祖祠、韩愈墓地。据裴池善介绍,韩氏祖祠于上世纪70年代毁于大火,现存韩愈长子韩昶700余字《自为墓志铭》。期间,他得到了由韩愈之后韩思先、韩思友主持重修的《韩文公家谱》。

  通过十几年对韩氏家谱的间断研究,裴池善对高平韩氏一族与韩愈之问的关系基本趋于明朗。

  据《韩文公家谱》序记载:“文祖崛兴,世居河阳,其后族姓繁衍,亦或就食他方,而因散处异域者。然要必有谱一览而世系源流昭然可考也。逮明末年,流寇焚掠,兵火逃窜.谱残失次。及清定鼎以来,惟河南嵩邑,樊店村二支世守先绪,祠宇在焉,往来不辍,音问常通,而其余之散异域者,已世远年湮而绝无可稽矣。”

  5月31日,裴池善翻阅着从孟州带回的《韩文公家谱》说,韩家的辈分记载清楚、准确。韩愈故里西武章村村支书韩思军,就是包括韩愈在内的韩家第39代。而其家谱就是源自韩愈之孙韩纬一脉,另外的几个孙子下落不明。

  确为韩愈之后?

  从家谱的“韩文公后裔迁居图”可以看出,从韩愈后第5代起至35代止,30代人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异地,并有据可查的就有34支,且以明末清初的第28代至33代居多。

  “在一个时间段里,一个家族如此集中地向外迁徙,只能说明是灾荒、饥饿所导致的。”裴池善从家谱中发现,韩愈24代韩玉玺迁往了洛阳的宜阳县草场村,其第30代“继”字辈人口众多。清乾隆年间,草场村村韩氏家族中的“继”字辈向外迁徙达到高峰期。在家谱“宜阳县草场村玉玺门”一支中,裴池善看到继鸿、继勇、继昌、继孔、继孟、继明、继圣、继祥、继先、继全、继成等十多人,其生活年代在清乾隆年间。

  “继明”“继圣”名字的出现,让裴池善兴奋不已,因为这两个相同的名字在高平韩家庄东墓现存的两通墓碑上同时出现,而且碑刻的时间也恰巧是“清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九日”,与“继”字辈人口大量从河南迁徙的时间相吻合。

  家谱还收录了清乾隆年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韩愈后人韩法祖撰写了家族宗字20辈的排列。裴池善说,对照这个辈分排列,其中北常庄村的韩承基、韩承志兄弟就属于“承”字辈儿,其二人生活年代恰好为清嘉道年间。从韩家庄、北常庄现有的墓碑石刻的时间上推断,北常庄村的韩氏后人似乎要比韩家庄的韩氏后人辈分要低。

  “家谱所记继明、继圣是否就是韩家庄墓碑所书之继字辈明、圣二人?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虽说无法断定,但从代系关系以及起名用字上看,高平韩氏与宜阳草场村韩氏完全一致,同出一辙。”裴池善认为,通过比对家谱,从韩玉玺往上推,其祖为韩愈的长子韩昶、长孙韩纬,“从这些资料来综合分析,大概可以断定,高平韩家庄、北常庄的韩氏,应当属于韩愈长子长孙一脉。榆树坪、郭庄韩氏是否同出一脉,现在还没有实物和文字证据来印证。”而“泫氏西常庄韩氏昌黎望族也”的碑文,恰恰反映了韩愈后裔在高平的“望族”繁衍生活的历史。

  到韩家庄村欣赏过条形石碑碑刻者都会有些疑惑:“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碑刻中的“泫”字,不知为何字少了右下“、”。裴池善由此推测,此碑出自清康熙年间或以后的清乾嘉年间,“因为要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号‘玄烨’,所以‘泫’少写了‘一点’。”据清乾隆三十九年《高平县志》显示,清顺治年间北常庄村(古名常庄)、韩家庄村(古名后沟)两个村落尚未出现,到清乾隆年间始有记载。这说明,这些村庄的韩氏族人正是在清乾隆期间迁居于高平的。与裴池善推测条形石碑的时间相吻合。

  “历史上,韩家只有北常庄村的韩承志是清道光年间的贡生,并受过皇帝诰封。”让他感到不解的是:碑刻文字中的“名儒”所指是谁?“如果‘名儒’所指就是韩承志的话,那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北常庄、韩家庄的韩氏族人是源于韩愈的同一血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

唐代 韩愈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病鸱

唐代 韩愈

屋东恶水沟,有鸱堕鸣悲。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
君童叫相召,瓦砾争先之。计校生平事,杀却理亦宜。
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风恣追随。
遂凌校凤群,肯顾鸿鹄卑。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
中汝要害处,汝能不得施。于吾乃何有,不忍乘其危。
丐汝将死命,浴以清水池。朝餐辍鱼肉,暝宿防狐狸。
自知无以致,蒙德久犹疑。饱入深竹丛,饥来傍阶基。
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昨日有气力,飞跳弄藩篱。
今晨忽径去,曾不报我知。侥幸非汝福,天衢汝休窥。
京城事弹射,竖子不易欺。勿讳泥坑辱,泥坑乃良规。

喜雪献裴尚书(裴均也,时为荆南节度使)

唐代 韩愈

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骋巧先投隙,潜光半入池。
喜骋将策试,惊密仰檐窥。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觉危。
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
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为祥矜大熟,布泽荷平施。已分年华晚,犹怜曙色随。
气严当酒换,洒急听窗知。照曜临初日,玲珑滴晚澌。
聚庭看岳耸,扫路见云披。阵势鱼丽远,书文鸟篆奇。
纵欢罗艳黠,列贺拥熊螭。履敝行偏冷,门扃卧更羸。
悲嘶闻病马,浪走信娇儿。灶静愁烟绝,丝繁念鬓衰。
拟盐吟旧句,授简慕前规。捧赠同燕石,多惭失所宜。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

唐代 韩愈

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雉带箭

唐代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游城南十六首。遣兴

唐代 韩愈

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
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