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怒汉韩愈

怒汉韩愈

  近世学人,我最欣赏两位,一位钱宾四,一位释印顺。印顺法师之学力,惊为天人,但文章晦涩佶屈。宾四先生的文章,平实有味,波澜壮阔,是典型的学韩。

  但韩愈的妙处,我多少年把捉不准。中学时读《祭十二郎文》,宋人说,读此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照这么看,我就不友好。不过那句话之前还有: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 。据我观察,没有同学读这些时堕泪,除非是老师提问,背不出来,堕泪了。可见我们与古人终究隔膜。

  大一时,读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文境界依然懵懂。研究生毕业,读张伯行选本,依然未体会到韩文的好。最近,读林云铭《韩文起》,觉得韩文真不错。可见,读一个人也需要契机呀。

  读韩文很大的问题是,搞不清楚是时代风气如此,还是韩愈其人如此。文章往往掺杂时代气息。如果五百年后,拿一部2015年的国产电影看,假如别的电影都绝迹了,后人很可能觉得古色古香,挺有风格。如果还能找到同时代的其他电影,比较就发现,先前的电影没有什么风格。所有风格都是时代的风格。把时代的风格一剥除,电影空空如也。导演和编剧的品位,都无法跨越所处的时代。

  而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就好在这里。把时代的风格剥除掉,它几乎还是原样,屹立不倒,可供久远之后的人参悟。但后人往往糊涂,分不清哪些是韩愈的风格,哪些是唐朝的风格,哪些是流俗的风格。不是说,写诗开头来个“噫吁嚱”,就是李白了。虽然除了李白,也没有第二个人这么干过。但就算是李白自己,也没干过第二票。“噫吁嚱”是最好学的,但李太白高的地方肯定不在这儿。

  在哪儿呢?说到底,在气质。韩文之所以是韩文,在于韩愈的气质千年不遇。韩愈的气质,我们当然学不来。实际上,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的气质我们也学不来,但欧、王、苏的文章,都没那么适合学。他们的文章多多少少有偏。欧阳修的文章透出一股机灵劲儿,他是暗用机灵劲儿运笔的,你没有欧阳修的机灵劲儿,又要做那样的文章,一写就鸡贼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欧阳修著《新五代史》,要学《春秋》,把意思藏着掖着,好在欧阳修是忠厚正直的人,文章不会被机灵劲儿带偏,别人一学,就容易跑偏。偏的地方是最好学的,正的地方难学。小孩学骂人容易,听一遍就会,要说话得体有技巧就难。

  苏东坡的策论文章,尽是纵横家的东西,到底不正。游山玩水的浪荡散文,又颇多释老气息。苏东坡其实不颓,却老是假装颓,就像学霸总是对学渣说,没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嘛,考前翻翻书就够了,大考大玩,小考小玩。学霸当然如此,你也不能说他说谎,但学渣学他,一考就完。学苏东坡的诗文,又没有苏东坡的性情和天分,一入释老,就颓丧了。苏东坡写《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还不失婉约之旨,旁人学这种腔调,就容易扭捏作态,坡翁俚俗还不失有趣,别人学他俚俗,就变成老油条了。

  韩愈可以学。因为韩愈是最正的。自己的就是自己的,足为后世法的就是足为后世法的,不像欧、苏混在一起让人辨不清。韩愈像一颗熟透的卤蛋,轻轻一捏壳,蛋就掉出来了,一点不粘连。欧苏到处粘连。韩愈有一股“二”的劲儿,乍一看,有点儿像老炮儿,其实绝对不同。韩愈批评皇帝,批评宰相,骂尽天下读书人,你看他的口吻很委婉,但天下人都能读出来他是在骂在批评。所以韩愈到底是敦厚的人,他不鸡贼。

  骂人不带脏字的有两种,一种特别可亲,一种特别可憎。可憎的人是,他要用最脏的话骂,却故意不带脏字,心里脏得要命;可亲的人是,他要激烈地批评你,但到底心地磊落,他的磊落照出你的不堪,比用脏字骂你还狠。韩愈的激烈就是后一种。

  苏东坡借王朝云的话说自己“一肚子不合时宜”,其实真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是韩愈。苏东坡聪明讨巧,年纪轻轻就拿了第二名,韩愈三选吏部都不得志,谁更迂阔更执着就可想而知了。

  苏东坡有理想,但绝对不是理想主义,他很懂得自我减压和排遣,碰到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程颐这样的人,苏东坡是很抵触的。苏东坡之所以让人佩服,是因为他的聪明。而他之所以没办法让人十分佩服,也是因为他太聪明。他在纯粹程度上不如司马光和程颐。而韩愈是真正的理想主义,绝对的硬派人物,要如何便如何,粉身碎骨,也万死不辞。

  欧、苏的法子,有点像鸠摩智演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你不知道他背后还有一套没落在纸面上的点子。韩愈则是萧峰打太祖长拳,一招一式谁都看得清清楚楚,再不藏着掖着,全靠内力制胜。那么,学韩愈就不怕学到他的“不好”,如果硬要说韩愈有什么“不好”,那就是有点“二不拉几”,拒绝同流俗妥协。但这并不像我们这个时代卖手机的,一边说拒绝妥协,一边学会尊重市场了。也不像做媒体的,一边说坚持情怀,一边跟风标题党了。不要觉得只有这个时代的流俗才如此,韩愈的时代就这样了。

  韩愈从来都看不起跟风的烂文。人家说,我这篇文章又百万加了,韩愈嘿嘿一笑,说:我写文章久了,每每写出很好的文章,人家都会说,真差劲。我小满意,人家就会小怪异;大满意,人家就会大怪异。有时为了应酬,写些滥俗的东西,自己十分惭愧,拿给人家看,人家都说:真好!自己小惭愧,别人就觉得小好;大惭愧,别人一定觉得大好。

  这段议论,在韩愈的《与冯宿论文书》里。今天坚持操守的写作者看到,都会为他敲裂唾壶。韩愈写个人的困顿,抑郁不平,种种郁结君子共之,所以韩文无私。明末清初有个林云铭,顺治年间进士,隐居福建老家,耿精忠叛清,招他做官,他不同意,于是下狱,出狱后,家被烧毁,所有著述都没了,只好流离钱塘。他读了韩愈《答侯继书》说:我四十岁入狱,倾家荡产,无以为生,再读古人,总算有些体会了,私自觉得幸运,现在老啦,每读到这篇,辄为之起舞。

  让林云铭老去起舞的文章,是韩愈给侯继的信。侯继是韩愈同年进士,仕宦不顺利,不能留京,临走给韩愈写了两封信,韩愈没回。当时韩愈三试吏部不成,三次上书宰相未果,准备走时,给侯继回了信。

  韩愈说,收到你第一封信,我翻来覆去读,不能自已。想开导你,涂涂改改,不知该怎么说,准备发出又作罢了。收到第二封,发现凡是我想安慰你的话,你自己都说完了。我又何必再重复呢,还是算了。现在我也要走了,这一走,就断了联系。你就算想我,也难联系上了。还是写封信告个别吧,并不是有什么话想对你说。

  韩愈说,兄弟啊,不要觉得我离开京师很糟糕。我从小爱读书,见过的书没有不读的。现在,京师待不下去,也不是坏事,既然闲了,正好可以试试所学。学力不足才停下来,总比汲汲仕进怨天尤人强。我怕你觉得我退隐之后就不能自强不息了,所以要告诉你,我的退,未尝不是进;众人的进,未尝不是退。我已经卖了马,即刻就求船东下,有人问起,你就替我谢谢他吧。

  这篇书信三百来字,深夜读之,感喟不已。感喟之外,又觉得,韩愈一封随手信札,竟如此摇曳生姿。虽不是有意作文,但深得文章之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将情绪推向巅峰。不知安慰什么,是第一个层次;对方已将安慰说尽,是第二个层次;道别而无话可说,是第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将情绪推向高潮。但这高潮还只是起点,后文再不提侯继,只说自己。句句是讲自己,句句是对侯继的宽慰。虽是宽慰,却更令人悲叹。“退未始不为进”,但退毕竟是退啊。一家几十口人,需要吃饭,毕生所学,终究无用。

  末尾,说卖马,说求船,将笔锋从自强不息转到眼下亟需应对的琐事。极为出彩的是,韩愈并非有意要透露艰难,只是聊起近况,不经意提及卖马求船。卖马求船虽是小事,不足为之凄恻,韩愈自己也必不为之凄恻,但读者可由此想见韩愈之困顿颠沛,又不能不为之凄恻。“既货马,即求船东下”,寥寥八字,绝非有意为文,而情绪渲染之功力,遥不可及。后人学此,一学即死。此处正如杜少陵夔州后诗,蕴满风致,却浑不在意,自然流泻,凄楚动人。要比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好太多了。归有光凄恻说尽,有形有迹,韩退之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最末,“为我谢焉”,一笔收束,颊上三毫。此书话别,与陆龟蒙“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各有深致。但陆龟蒙、王勃,乃至高适《别董大》,都不是落魄情状,自然也无需坏心情,而韩退之的豪迈,是在极落魄时,不见戚然。其间区别,可谓“富而无骄”和“贫而乐”的区别。

  要了解韩愈此时的困顿,需要知道背景。唐朝有干谒的风气,写信给大领导,求个官当。虽然很多人都这么干,但毕竟不光彩。如果被领导赏识还好,像李白见贺知章,白居易见顾况,都可以留一段佳话。如果人家根本看不上你,你就没面子了。韩愈先后写过三封信,都没人理他,上门去找,人家把他轰出来。穷困潦倒,心急如焚,只能离开京城,其羞辱可想而知。

  第一篇上书,还比较端庄,上来引用《诗经》、《尚书》、《孟子》,论证古来贤人都乐于提拔英才。这种结构有点类似今天的“深度好文”,先罗列出一二三,引出结论。接下来,韩愈说,虽然我没有《诗经》、《孟子》里的英才水平,但有培养的潜力嘛。这句很好,把“你韩愈是英才吗”这种回应给堵死了,还能体现谦逊。

  后面转深一层,说,古代君子辅弼皇上,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会觉得像是自己把他推到沟里那样。现在,有人七岁就学习圣人之道,二十年了,还没被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如果他不跟宰相打声招呼就赌气回老家了,合适吗?那就是没把宰相当古代的君子对待啊!该提拔,就要提拔,该举荐,就要举荐,不能因为我举荐的是自己,就不好意思。我一想到古代君子辅弼君王的佳话,就忘记自荐的罪过了。

  这篇比较规整,毕竟是第一篇,期待也比较大。上书后,回家等了十九天,没人搭理,屁股坐不住,又写一篇。第二篇有点难写,因为写第一篇时,不会想到要写第二篇,该写的东西,都写尽了,既然不行,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卖的呢?

  韩愈第二篇就讲一件事:我很苦,求你救救我。第一篇讲自己的才学,进贤的道理。第二篇不再如此。大手笔做文章,立意定然不同。前番的话,纵然未尽,也决不再说,要换个角度落笔。

  别人写这种求同情的文章,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低三下四了。韩愈这封信,从文章上看,是一等一的好文章,但从干谒效果上看,绝对不行。——他实际上是在威胁宰相了。不是用权力威胁,是用道德。

  他说,如果有人陷在水火之中,不会等到亲人来了才呼救,旁边的路人,就算是他素来憎怨的,也会向他呼救。路人看见有人陷于水火,就算是憎怨的人,只要没到恨之入骨的地步,也会不顾烧焦濡湿,把他救出来。因为形势紧急。我韩愈,强学力行这些年,要不是情势紧急,陷在穷水饿火当中,怎肯如此大声疾呼呢?现在,你听见我呼号了,是令我免于水火呢,还是安之若素呢?见义不为的人,你会觉得他有良心吗?

  韩愈这种口吻,今天普普通通的明白人,都能看出冒犯,既是求官,何必如此?如果他真以为这能奏效,未免太天真。自己有恻隐心,就以为人人皆有;自己不忍见人蹈于水火,便以为人人必如此。

  韩愈也许不是看不出冒犯,他都说了,“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异其说,而请命于左右。”什么意思呢?我写这篇,只是有话要讲,哪怕讲了没什么好处。

  所谓“仗义执言”,有时候也不全是“仗义”,因为不说就如鲠在喉。韩愈一直讲,文章要不平则鸣。不让他鸣,他受不了,所以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也要“一封朝奏九重天”。韩愈是一向如此的。

  这封递上去,又过了二十九天,还是没人搭理。心寒之下,韩愈写了第三封。第三封表面上看,是继续求官。实际上,我觉得是韩愈想骂人了。

  这次,韩愈不再啰嗦上书的理由,上来就讲,我韩愈听说当年周公急于见贤,吃饭时有人找,马上吐出来见他;洗头时有人找,马上捏着头发见他。那时候,天下所有贤才都任用了,所有奸佞都退黜了,四海都无虞了,九夷八蛮都宾服了,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都销声匿迹了,礼乐刑政教化之具都修理了,风俗都敦厚了,动物植物风霜雨露之所霑被者都得宜了,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都到来了——

  看这么长的排比,就知道,杀气动了。这是好好说话的节奏吗?不是。是要骂人的节奏。要骂得你狗血喷头万劫不复。韩愈说——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还如此渴慕贤才,怕有遗漏。你们啊,当个宰相就了不起了吗?——

  “岂复有贤於周公者哉?”

  “不惟不贤於周公而已,岂复有贤於时百执事者哉?”

  “岂复有所计议,能补於周公之化者哉?”

  如果有周公的心,在今天这种治理水平下,恐怕连吃饭洗头都顾不上了吧!而你们呢?天下的贤才都举用了吗?奸邪谗佞都除掉了吗?四海都无虞了吗?九夷八蛮都宾服了吗?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都销声匿迹了吗?礼乐刑政教化之具都修理了吗!风俗都敦厚了吗!动物植物风霜雨露之所霑被者都得宜了吗!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都到来了吗!

  今天求见的人,就比不上求见周公的人吗?他们的主张,就一点儿可取之处都没有吗!——你们就算做不到像周公那样,至少可以努努力,考察一下其人是否合适,总不至于缩着头吧!

  我韩愈,等了四十多天了,两次上书,都没人搭理;三次登门,都被轰走。我韩愈昏鲁愚钝,所以没有走,所以来跟你再讲一遍周公的道理。好好想想吧!

  上面骂到尽头,无法再骂。接下来,笔锋一转:

  古代的士君子,在鲁国不被重用,就去齐国,齐国不行,就去宋国、郑国、秦国、楚国。今天,四海一国,没地方可以去了,再走,就离开父母之邦了。终老山林,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此人忧心天下,在山林中将如何安处呢。我韩愈屡屡自荐而不知惭愧,正是为此啊。

  “去父母之邦矣”,“山林而已矣”,“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如是三转,将曲衷层层交待。写到这里,倒也不是求仕进了。只是不平则鸣,情有所激,无可奈何。前一段的骂,不可谓不激烈;后一段的诉,不可谓不沉痛。文章之极致,就在这一骂一诉中体露。韩愈的文章,辞气虽然激烈之极,沉痛之极,却归于中道,不偏不私。虽是干谒之作,也磊磊落落,霁月光风。

  后来许多人,因为这三封书信为韩愈惋惜,又何伤乎?

  君子亦有穷,君子固穷也。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琴曲歌辞。将归操

唐代 韩愈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答张十一功曹

唐代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

唐代 韩愈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忽忽

唐代 韩愈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
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
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

游城南十六首。赛神

唐代 韩愈

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
麦苗含穟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

送侯喜

唐代 韩愈

已作龙钟后时者,懒于街里蹋尘埃。
如今便别长官去,直到新年衙日来。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