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有一个令人惊异的开篇,又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必然会让无数人感到惊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作也是如此,好的开篇可以统领全文、提纲契领,但如果虎头蛇尾,也会令人遗憾。
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开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强调自己的亲身感受,令人信服;结尾“能不忆江南?”以反诘作结,作者无疑问而提问,却加强了所肯定的意思。
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27字,作者却非常用心地处理好了这些细节。下面介绍韩愈很浪漫的一首诗,开篇就想象奇特,最后14字更令人动容。
古意
唐代:韩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他3岁时父亲去世,后来哥哥也撒手人寰,不得已只能跟随寡嫂生活。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后来果然成为一代文豪。韩愈的诗文构思奇特、取材新颖,还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自然现象。
华山,雅称太华山,在陕西渭南华阴,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理想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
开篇两句写神话传说,“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太华峰,即华山的玉女峰;玉井莲,传说华山生长一种千叶白莲,食之可以成仙。诗人先说玉井白莲生于何处,再说玉井白莲硕大无比。花开一丈,已为奇观;结藕如船,更是奇特。
描写了外观之后,接下来展现白莲的内在神奇,“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沈疴,久病,积痨。传说有一种龙肝瓜,生长在冰冷的山谷,瓜上常有霜雪,食之冰凉、但甘甜如蜜。这里是说玉井藕也像龙肝瓜一样,冰冷而甘甜。
原来这白莲能够疗人疾病,起人“沈疴”。前四句介绍了有关玉井白莲的神话传说,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打下了铺垫。
玉井白莲既然如此神妙,自然激发了诗人对白莲的渴求,颈联转而表达诗人的惆怅,“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夤缘,指登高时,常借助柔条、葛藤之物,这种攀缘方法叫夤缘。诗人发现它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那里“青壁无路”,难于攀扶而上。
传说如此神奇,风景这般秀丽,诗人当然不甘退缩。韩愈却又突发奇想,“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七泽, 古时楚国有七泽,这里泛指天下所有泽塘。
于是诗文至此便显得忽开新意,诗人欲索长梯,到华山的峰顶摘实,并且不是只供自己独享,而是要将这种奇特的玉莲遍种于人间湖泊,来造福世人。诗人胸襟阔大,不但结得有趣,也更有味。
纵观韩愈的这首诗,不仅想象丰富,描写逼真,而且开篇、结尾都非常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彰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华山的白莲如此神奇,不仅“开花十丈藕如船”,而且又可以治愈疾病。
诗人非常希望得到这样的珍宝,可惜“青壁无路”,但他又激发雄心,欲“安得长梯、下种七泽”,以造福百姓、回报社会,其宅心仁厚、可见一斑。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举,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举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举,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举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举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举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举孙,实为昭王。曾参举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举时有骐期,汉举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举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举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举于经,质举于律,稽举以国家举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举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举行,而讳亲举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举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