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假使命运发给你一副烂牌……

假使命运发给你一副烂牌……

  韩愈,河南河阳人。

  幼年父母即亡,由兄嫂抚养长大。一生仕途坎坷,几经沉浮。

  性刚直敢谏,屡遭贬谪,而初心不改。历任国子监祭酒、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位,政绩卓著,为百姓所爱戴。

  于文学一途,领导古文运动,被尊“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流芳至今。

image

  第一幕 失怙

  旁白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仕宦之家、书香门第,父亲韩仲卿时任秘书郎。

  在韩愈出生一个多月后,母亲(并非生母)就不幸离世。

  公元770年,韩愈刚满三岁,父亲也溘然而逝。

  灵堂之上,烛火随风摇曳,忽明忽暗。几人跪在蒲团上,一身白衣,面容悲戚。小小的韩愈紧紧靠着兄长,漆黑的眼眸中满是惶惑与不解——

  我们为什么要跪在这里,父亲呢?为什么我找不见他?你们为什么要哭啊?

  韩会(韩愈长兄)(用粗糙而温暖的大手一遍遍抚过韩愈柔顺的头发,忽转过头来,对身边的妻子道):

  愈儿还这样年幼,以后,就由我们来照顾他吧!

  韩会妻子(点点头,用怜惜的眼神看着韩愈):放心吧!我会把他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儿的。

  旁白

  旧籍在东郡,茅屋枳棘篱。

  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韩愈父亲去世后,韩家愈加没落,住的是茅屋,用枳木、棘木围成篱笆,已是标准的田家农舍。

  尽管家境贫困,韩愈却是对儿时的这段时光念念不忘,愿意埋骨故里。

  大历九年(774),韩会终于在长安谋到了官职,是个从六品的起居舍人。

  他虽“位卑”,而未尝“敢忘忧国”,总想着干出一番事业。

  可惜他书生气太浓,不辨忠奸,找了奸臣元载做靠山,终于被身不由己地裹入权利漩涡。

  大历十二年(777)春,有人控告元载图谋不轨,代宗当机立断,赐元载自尽于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一众党羽也被驱逐出朝廷。韩会被贬往韶州(今广东韶关)。

  仕途遭受重创,韩会郁郁寡欢。大历十四年(779),42岁的他终于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留下妻子郑氏、继子韩老成(韩愈兄韩介之子,过继给了韩会)及时年12岁的韩愈。

  按照当时习俗,郑氏带着韩愈与韩老成,扶着丈夫的灵柩,踏上了北归的艰难路程。一路“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终于从韶州千里迢迢赶回了故里河阳。

  但在故乡未及一年,中原的战火便烧燃,干戈遍地。郑氏只得又携着两个孩子,加入了南逃的人流,仓皇避难。

  江南宣城,郑氏正纺着纱,原本柔嫩的手上,有了许多伤痕,手指上是一层薄薄的茧。

  郑氏(摸着韩愈的头,悲戚道):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

  韩愈(看着嫂嫂满脸的凄凉之色,又看看身旁尚不知烦恼开心玩耍着的侄儿,郑重地点点头):嫂嫂,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金榜题名,让你不再那样辛苦!

  郑氏欣慰地笑了笑,笑容碎碎的,如飘飞的柳絮,淬着一层感伤。

  旁白

  韩愈27岁时,郑氏也去世了。那时的他还在官场上沉浮,几经坎坷。

  三次科考,三次落榜。第四次时,他终于高中,却一度屈居幕府,郁郁不得志。

  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谋得了一个国子监四门博士的教职。因见到当时师道没落,韩愈愤而作《师说》,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论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此文一出,顿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韩愈更因此得了个“狂人”的称号,受到了更多攻击,仕途愈加跌宕。

  第二幕 逆上

  旁白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朝廷里发生了佛骨事件。

  唐中期,佛教盛行,僧侣地位优越,享有许多特权。

  唐宪宗初登位时,也曾任用贤能,让经过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重新有了“中兴”之意。

  但不久,他就骄傲起来,渐渐沉溺于奢侈的享受,并妄图如秦始皇、汉武帝那般,寻找长生大道,做个永久的皇帝。

  神仙佛道之说,因而在民间更甚。

  凤翔县的法门寺里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收藏着一节指骨化石。僧人们于是纷纷传说,那是释迦牟尼佛的遗骨,是“佛骨”,每三十年展览一次,便能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这年正月,宪宗皇帝遂派杜英奇带领三十名宫女,手捧香花,到法门寺去迎佛骨。在皇宫内供奉三天后,又到长安城各寺院轮流公开展出。

  一时整个长安城,上至王公大臣、绅士富户,下到普通百姓,争相向寺院布施,甚而因此倾家荡产。

  在此之前,韩愈以刑部侍郎的身份在东都洛阳巡视公务。待他回京之时,正赶上佛骨展出。

  走在街上,但见昔日繁华热闹的长安街道一片寥落,人烟稀少,很多铺面和作坊都关着门。

  韩愈(大为不解,走至一位白发老者跟前,恭敬问道):

  老人家,长安城这是发生什么大事了吗?为什么街道上人这样少,店铺也关门了?

  老者(叹息地摇摇头,道):

  唉,圣人一心求佛问道,祈求升仙,百姓也争相效仿,连自己的活计也顾不上了。这不,听说有佛骨在长安城各寺院展出,大家都去那里了……

  韩愈皱了皱眉,向老人家道谢后,便阔步向寺院走去。

  远远地,韩愈便见到寺院内外俱是人山人海。一些人不顾怀中的孩子已是嚎啕大哭,仍是要赶着往寺院里挤。

  韩愈拼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进到了寺院内。

  在供奉的佛骨前,正跪拜着一列列“虔诚”的信众,他们做着相似的动作:

  几叩头后,便把准备好的银钱放入僧人准备好的布施箱内,眼中便发出或贪婪或希冀的光。

  仿佛他们付了钱,佛骨便能实现他们所有的愿望。

  大堂两侧,一些衣衫褴褛的穷人,正遵照着僧人的指示,烧去自己的头发,甚至拿火来烧自己的手指,用苦行来表示礼佛的诚心。

  韩愈越看越觉得心惊,他重重地呵一口气,迈着缓慢的步伐走回了自己的府邸。

  不一会儿,便有仆人通报,他的学生张籍已到。

  张籍听了韩愈决定上书劝谏的想法,一时满腹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既敬佩又担忧地望着眼前这位已年过五旬、两鬓斑白的老人——

  早在德宗年间,韩愈担任监察御史时,就因为上书劝谏德宗废止令民怨沸腾的“宫币”,而遭贬到阳山(今广东连县)。如今,他又要上书谏阻宪宗喜爱的佛事,这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啊,唉……

  韩愈(看着面前忧心不已的学生,坚定道):

  我知道自己一旦上奏,必定会触犯天颜。但是只要皇上肯听从我的建议,哪怕粉身碎骨我又有何惧?

  旁白

  公元819年,韩愈不顾亲人、朋友的劝阻,毅然写下《谏迎佛骨表》,呈递与宪宗——

  文章先举黄帝、少昊、舜帝、禹帝的例子,说明佛教未传入中国前,国泰民安,国君都享有高寿。

  接着又列举事实说明,佛教传入后相继出现的动乱局面:

  汉明帝诚心礼佛,在位仅十八年,其后更是祸乱不断,南朝宋、齐、梁、陈以来,礼佛更为虔诚,可惜在位的时间更短。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更先后三度舍身施佛,最后竟饿死台城,国亦随之灭。

  最后,韩愈以决绝的语气道:

  恳请皇上派人把佛骨投入水火之中,以断绝天下人的痴心妄想,这正是圣君应当作的。如果佛果真有灵,那么降下灾祸来,我愿全部承担,绝不怨恨后悔!

  宪宗看完奏章,又气又怒,对大臣们说:

  “韩愈作为人臣,竟然敢咒朕短命,狂妄如此,罪无可恕!”便要杀死韩愈。

  幸而有宰相裴度、崔群等大臣的极力劝谏,最终,韩愈被贬至离长安有七千六百多里之远的潮州(今广东潮安),开始了第二次贬官生涯。

  儒家尝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那么若“君不君”,臣又当如何?

  韩愈的答案是:

  若为君者不明,那为臣者哪怕触犯龙颜、豁出性命,也要尽自己臣子的职责——文死谏,武死战,但求不负天地,不负吾心。

  第三幕 死别

  旁白

  潮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被贬谪到那里的人,很少能有生还的希望。

  当时韩愈的小女儿韩拏(ná)正在病中,听闻了父亲差点又遭杀身之祸,一时受惊,病情更加沉重。

  可是韩愈是戴罪之身,朝廷不容许他停留。

  无论他怎样地祈求,也无济于事。他只得仰天长叹,撇下女儿与家人,只身上路。

  韩愈离京不久,他的妻儿家小也被驱逐出京城,一家人沿着韩愈押解的方向追赶。

  一直到商山(今陕西县东南),才终于赶上。

  此时小女儿已病入膏肓了,她脸色惨白地躺在客栈的床上。

  韩愈慢慢地走到床前,他颤颤地抚上女儿的手,一片冰凉,他能清晰地感到一个生命正如掌心细沙般,缓缓流失。一抬眼,已是老泪纵横。

  韩愈(哽咽道):孩儿,怪我啊!拖累了你……

  韩拏(用力抬了抬身子,对父亲温暖地笑笑):爹爹,不怪你,真的不怪你。你很好,我很骄傲有你这样一位父亲。

  有风从窗子里吹来,带来一股寒意。

  韩拏(望着窗外,喃喃道):今晚的月色很美啊!

  韩愈手中忽地一沉,他看见女儿缓缓闭上了眼眸,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

  旁白

  在蓝田县蓝田关,韩愈的侄孙韩湘冒着风雪赶来送他。

  韩愈悲叹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声

  穆宗长庆三年(823),韩愈五十六岁。

  这年六月,他升任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因为不肯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最终,韩愈被罢免京兆尹,授职兵部侍郎。

  在这一年,韩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次年六月,韩愈因病告假,在长安城南一所庄园里养病。十二月二日,因病卒,终年五十七岁。

  作家史铁生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那些天生就不幸,拿到一副烂牌的人又该如何?

  是就此自甘堕落,得过且过?还是做个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

  韩愈的回答是:

  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吾心不改,老而弥坚。

  韩愈一生孤苦,一岁丧母,三岁丧父,三考进士不中,三考博学宏词科又不中。

  终于踏上仕途,又因刚直性格,屡遭贬谪。有时做着三品大员,转眼便成了小小县令,其中巨大的落差可想而知。

  他愤怒过、抱怨过、悲伤过,乃至绝望过,可最终他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

  韩愈写过许多诗文,你常能在他那些呼号怒发中,发现一些诙谐幽默的东西:

  比如《毛颖传》,将一支毛笔人格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又如《送穷文》,采用谐谑的笔法,写自己一生的坎坷,是因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位穷鬼缠身。

  正是在这些诙谐中寓庄重、游戏里蕴辛酸的“怪文”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位猛士不屈不挠的斗志与灵魂。

  假使命运发给你一副烂牌,那也许会使你不幸一时,但只要你永不妥协地反抗与斗争,你生命的轨迹终会由你自己来书写——

  厄运也许曾断其头,但从未夺其志。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赠唐衢

唐代 韩愈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奈何君独抱奇材,
手牛锄犁饿空谷。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朝出开明光。
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

病鸱

唐代 韩愈

屋东恶水沟,有鸱堕鸣悲。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
君童叫相召,瓦砾争先之。计校生平事,杀却理亦宜。
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风恣追随。
遂凌校凤群,肯顾鸿鹄卑。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
中汝要害处,汝能不得施。于吾乃何有,不忍乘其危。
丐汝将死命,浴以清水池。朝餐辍鱼肉,暝宿防狐狸。
自知无以致,蒙德久犹疑。饱入深竹丛,饥来傍阶基。
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昨日有气力,飞跳弄藩篱。
今晨忽径去,曾不报我知。侥幸非汝福,天衢汝休窥。
京城事弹射,竖子不易欺。勿讳泥坑辱,泥坑乃良规。

桃源图

唐代 韩愈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进学解

唐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立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

唐代 韩愈

吾皇绍祖烈,天下再太平。诏下诸郡国,岁贡乡曲英。
元和五年冬,房公尹东京。功曹上言公,是月当登名。
乃选二十县,试官得鸿生。群儒负己材,相贺简择精。
怒起曹羽翮,引吭吐铿轰。此都自周公,文章继名声。
自非绝殊尤,难使耳目惊。今者遭震薄,不能出声鸣。
鄙夫忝县尹,愧栗难为情。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
还家敕妻儿,具此煎炰烹。柿红蒲萄紫,肴果相扶檠。
芳荼出蜀门,好酒浓且清。何能充欢燕,庶以露厥诚。
昨闻诏书下,权公作邦桢。文人得其职,文道当大行。
阴风搅短日,冷雨涩不晴。勉哉戒徒驭,家国迟子荣。

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