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元稹:人生只是一场“误读”

元稹:人生只是一场“误读”

  提及元稹,你会想到什么?

  是悼亡诗《遣悲怀》三首里的情真意切,还是《莺莺传》里为了功名抛弃旧人的寡性薄情;

  是不惧权宦、平反东川八十八家冤案而“名动三川”的耿介孤直,还是与宦官沆瀣一气、备受世人唾弃的趋炎附势。

  穿过历史重重的烟云,我们都以为自己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以为自己真的读懂了遥远时代的古人,却常常无奈地发现——

  人生只是一场“误读”。

  


  01

  元和五年(810),一位监察御史奉召回长安。

  长路漫漫,旅途疲惫,在途经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县)时,他准备在敷水驿暂时休息一晚。

  来到驿站中,他见没有其他房客,再加上实在劳累,便没有多想,直接在较宽敞的正厅住了下来。

  半夜,睡至迷迷糊糊之际,他突然感到浑身疼痛,好像被人用力踢踹一般。

  待他睁开眼睛,便看见一个宦官打扮的人,正趾高气昂地站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是认识的,皇帝身旁的使臣仇士良,备受恩宠。

  还没等他站起来,仇士良便破口大骂起来,又蛮横地直接把他的行囊都扔到了大厅外。

  行囊里装有他素日写的文章辞句,很是珍爱。他着急起来,便鞋子都不顾得穿,就奔出了大厅。

  仇士良却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顿时怒上心头,拿着马鞭便追了出去。

  门厅外,一看见那人正佝偻着收拾行囊的身影,仇士良便劈头盖脸地打了下去,那人立时被打破了脸,血流满面。

  不久,驿厅争执之事就传遍了整个长安。

  按理说,是仇士良动手在先,且一方是朝廷命官,一方只是宦官,朝廷应当去惩办的是仇士良。

  但最终,这位监察御史反而被以“年纪轻轻竟敢占住驿馆正厅,有失御史体统”的理由,被贬为江陵(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

  他,便是时年31岁的元稹。

  


  而元稹之所以遭此横祸,还要回溯到三年前。

  元和二年(807),元稹担任监察御史,主要掌管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元和四年,元稹奉命到东川(今四川东部)处理案件。

  来到东川后,元稹亲自查访民情,竟发现东川最高地方长官东川节度使严砺的不法行为:他不止擅自增加米、草等赋税,接受大批贿赂,更强硬没收了管内涂山甫等八十八家百姓的田产、奴婢。

  元稹不畏强权,平反了这八十八家冤案,还对附庸严砺作案的东川七州刺史都给予了责罚。

  他的这种大胆做法,赢得了民众的交口称赞,白居易就曾在《赠樊著作》中对元稹大力赞扬: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三川的百姓因为仰慕元稹,更纷纷以元稹的名字为自己的孩子起名。

  02

  但在朝堂之上,元稹却也因此得罪了朝廷中支持严砺的宦官集团。

  元稹一回到京城,便被调离了京师,被迫来到东都洛阳。

  但他与权贵宦官们的斗争却并没有终止,他大力上书皇帝,弹劾当地豪门贵族违法的事件多达十余件。

  在其政治活动的元和、长庆、宝历、大和年间,他受到宦官掌权集团的迫害、排挤、诬陷,前后外贬长达二十年。

  而史书记载与元稹有瓜葛的三名宦官——仇士良、魏弘简、崔潭峻,则或与元稹发生争执,或打击、迫害过元稹,或对其坐视不救。

  但令人不解的是,千年以来,评述元稹的史传、传记、年谱、札记却俱都将元稹“勾结宦官”这一点不断歪曲、放大。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但事实是,学术界有着明显的“重白轻元”的现象。尤其是近数十年来,元稹在史书上长期被冷落、贬低着。

  政治上所谓的“变节”,又延续到诗人的情感生活上,于是“薄情”、“伪情”又成了元稹的代名词。

  


  元杂剧有一出经典剧目,即王实甫的《西厢记》。

  剧中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剧其实是改编自一部名为《莺莺传》的唐传奇,而作者正是元稹。

  在故事上,两者大致相同,但在一处关键情节上,却大相径庭。

  《西厢记》中,张生辞别崔莺莺后高中,并最终衣锦还乡,与莺莺成婚。

  而在《莺莺传》中,张生高中后,却为了攀附权势,娶了豪门之女,抛弃了莺莺,故事陡然转折,张生成了一个始乱终弃的薄情寡义之人。

  而一些学者,也便开始寻找张生的原型,在与元稹身世经历对照后,他们认为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自己,而崔莺莺也确有其人,她是元稹母亲崔姓远亲的女儿,名崔双文。

  元稹在赴京应试时,被京兆尹韦夏卿赏识,成为了韦家的乘龙快婿。

  韦丛嫁给元稹时年二十岁,两人仅相伴了七年,她便去世了。

  此后,元稹为妻子写下了数首缠绵凄恻的悼亡诗,最为人称道的便要属《遣悲怀三首》及《离思五首》其四。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僧无惑归鄱阳

宋代 王安石

晚扶衰惫寄人间,应接纷纷只强颜。
挂席每谙东汇水,采芝多梦旧游山。
故人独往今为乐,何日相随我亦闲。
归见江东诸父老,为言飞鸟会知还。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宋代 王安石

木杪田家出,城阴野迳分。
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
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
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

宋代 王安石

綵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更悽然。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宋代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河北民

宋代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家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殊胜渊师八十余因见访问之近来如何答曰随缘

宋代 王安石

寄托荒山鬼与邻,一生黄卷不离身。
百年薪尽随缘去,莫学缁郎更误人。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