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方叫人无悔?
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罢相后,王安石隐居在了金陵乡下。
没有了无休止的争斗,山间的日子过得尤其慢。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但听到几个消息,还是免不了怔了怔。
听说,子固(曾巩,字子固)死了。
他们曾是最好的朋友,年少相识。后来,子固入了欧阳修门下,把他也推荐给了欧阳修,成了他们小有名气的开始。
可是,等他当上了宰相,推行新法,子固不顾几十年的交情,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两人自此疏远。
听说,司马十二(司马光,排行十二)终于快要修完他的史书。
他们曾互引对方为平生知己,经常相约谈心,抵足而眠。
可是,也是从推行新法开始,两人势同水火。司马十二宁愿回家修史,也不愿与他同朝为官。
听说,苏子瞻(苏轼,字子瞻)要离开黄州了。
虽说他不杀伯仁,伯仁当初却差点因他而死,新党炮制的“乌台诗案”,让这个大才子吃尽了苦头。
新上任的地方要经过金陵,“眼中无一不是好人”的苏子瞻会过来看他这个失势的老头吗?
听说,新法又被废了一条。
……
从金陵城传出的消息很多,只是他多是听别人说,自己很少从城里过。
他的弟弟王安礼是金陵太守,曾经亲密无间的手足情,也在新法推行后变成了见面就吵,还是不见的好。
王安石感觉自己真的老了。
曾经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时,是何等的绝决?
而今,竟也逃不过回忆从前,开始反思“是不是真的错了”。
坚持自己的选择,错了吗?
庆历二年(1042年),21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而他本来是第一名。
因卷子里有句“孺子其朋”,让三十多岁的皇帝(宋仁宗)觉得这是大人对小孩说话的口气而不爽,便被调换了名次。
当时,第二、三名有职务在身,不能调;第四名杨寘(zhì)恰巧一路考来都是第一,很有锦鲤潜质,于是被钦定第一,皆大欢喜。
王安石倒也没有在意,他更在乎的是他拿到了进入朝堂的通行证,终于可以开始逐步推进自己的梦想了。
他要变法革新,让大宋国富民强,让大宋再不受辽国和西夏的掣肘,恢复到汉唐旧貌,或许还能实现传说中的“尧舜之治”。
可没多久,他就意识到,仁宗可能更愿意维持原样,京城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利益盘根错节,内里虽已“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让国家不堪重负、财政紧张,但只要不挑破,依然可以维持表面繁荣的假象。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看到了问题所在。为免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于庆历三年(1043年)发起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
结果阻力重重,一年多点就草草收场,范仲淹、欧阳修们被贬出京。
还是官场新人的王安石,默默围观了整个过程。
“君非不明,臣非不贤,惜乎未得良机也。”
有仁宗这样的明君,有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名臣,还是被迫妥协的结果。
既然时机未到,不如在地方上做些实事,积累工作经验。
此后,王安石连续当了16年的地方官,多次推辞回京的征召。
其中有次还是到皇帝身边修《起居注》,然而成为天子近臣的这个机会,被他推辞了七八次,还躲到茅厕过。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
因政绩突出和一次次的拒绝而名满天下的他,最终被留下。
知制诰,起草诏令;三司度支判官,审查京城刑狱案件。
自觉不再人微言轻的他,终于有了底气给仁宗皇帝上了封《万言书》。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大宋问题多多。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民不加赋而财用足。”
应该如此如此。
仁宗看了后,只是笑了笑,没有答复。
王安石心灰意冷。
既然不得圣意,那就等着再一次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