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笔下的春节。
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高的人,荆公不仅散文、诗词俱佳,还是临川文学的杰出代表,更曾被神宗皇帝奉为精神支柱,推行新法革除积弊;晚年潜心研究经学佛典,创立“荆公新学”,将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没想到,最近王安石主动加了小新为微信好友。于是,通过视频聊天,小新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大家,来了一场“云访谈”。
“读者·新语文”记者小新(以下简称“小新”)
小新
荆公,您的《元日》一诗人人皆知。这个春节,我们大家错过了这样的热闹,您也没能回临川老家过年吧,觉得遗憾吗?
王安石
无妨,“年年岁岁花相似”,我们虽然错过今年的春天,但是一定还有下一季花开。
其实,今年我原本就打算留在第二故乡江宁过年的,不想给春运大军添堵呢。女儿嫁人了,不能陪在我们身边。我和老伴儿天天闷在家里。
我早听说苏轼在你们的访谈中diss过我,说我“铁直男”、“拗相公”,在变法时搞一言堂,不允许人家说变法不好,还强势打击排挤异己……
以前,老夫我是不屑为自己辩解的。现在,我正好来说说,因为不仅是苏轼父子,历朝历代的人对我的误解实在太大了。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深思,有时衣服穿几天也不换,脸脏了也不洗。心思全用在读书研学、关心民间疾苦方面。15岁时,我作《忆昨》诗一首:“男儿少壮不树力,挟此穷老将安归?”宇宙星辉之下,我早已立下雄心壮志。
小新
的确,您从小就是妥妥滴真学霸一枚。《宋史·王安石传》里写到您喜欢读书,记忆力超群,写文章动笔如飞,行文看似不经意,读后却令人叹服。这天赋,实在让人羡慕。
王安石
天赋可能是有点儿的,但还是要靠后天努力才行。否则,《伤仲永》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我写下这篇文章警示后人:有天赋尚且要努力,而资质一般的平凡之人,更应该勤勉努力才行。
我身为长子,刚成年时父亲就病逝了。一大家子只望吃饱穿暖而已。可那个屡试不第的苏老泉却认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是“不近人情”的,就妄言:“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必然会乱国祸民,还写了《辨奸论》一文,将我比作竖刁、易牙之流的大奸恶人。
其实,他哪里懂得,我读书时废寝忘食,全身心都沉浸其中,就像那个爱因斯坦博士一样邋遢,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披个床单就出去了,边溜达边思考,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
小新
哈哈,爱因斯坦您都知道。读书的乐趣对您而言,比衣食的诱惑大多了。但您参加科举本来是第一,却意外跌出前三名,不光状元,连榜眼和探花都没捞到,真是挺冤的。
王安石
这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仁宗庆历二年(1042),我进京考试。本来主考官欧阳修已经将我们的文章评定了出来,我被评为是第一,就等着皇帝最后御览亲定了。
哪知道,本来是十拿九稳的状元及第,却与我失之交臂。原来仁宗皇帝不喜欢我的文风刚硬,尤其是文中有“孺子其朋”的句子,令其大为不悦。因为皇帝亲政以来,最害怕和担心的就是朝臣结为朋党,更何况 “孺子其朋”的句子有长辈教训子侄辈的意思。这原本是周公教训成王的话,意思是“你这个孩子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和睦相处才对。”
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原本要到手的状元,瞬间就变成了第四名。
小新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王安石
做大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直到我的伯乐——神宗皇帝登基,我才真正迎来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和舞台。
大家知道,宋朝为了防止军人掌权,一直采取抑武重文的策略,国家军事力量始终不够强大,以至于被迫每年向辽国等进贡大量财物。
而那时的水灾天旱是时有之事。朝廷为了防止饥民暴乱,就大量招收灾民充入军队之中,导致军队冗员,财政匮乏。不仅如此,国家在吏治、税赋等等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不少官员上书献策,呼吁革新除弊。
这其中,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兄弟等人为首的“保守派”起初也是积极要求革新的。只是,他们是从节流的角度,希望通过皇室、官员们自觉裁减费用,或是寄希望于加强个人操守,清廉勤政,减少官场贪腐浪费。这些主张自古就有,小打小闹的,自然成效不大。
我从开源的角度,做的是前无先例的创举,尽变更祖宗之旧法。希望彻底通过新的法律制度,为国库增收创利,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小新
您这是以一人之力与天下人决胜负啊,肯定压力山大吧?
王安石
压力大,我不怕。可我怕的是呕心沥血精心制定的法规被下面“歪嘴的和尚念坏了经”啊。就像这“青苗法”,本是贫民自愿申请贷款的。结果,执行的时候,有的官员为了政绩搞一刀切,强迫不需要贷款的民众、富人也必须申贷,强收利息,搞得穷人怨恨,富人也得罪了……
我虽然知道这些弊端,可为了变法能够继续推行,只有不去深究,反而对执行得力的官员加以褒奖提升。实在是改革中无奈之举啊。任何的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再好的法律,一样也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特别是司马光那个老顽固,居然利用进士考试的机会,出考题针对我,整出个“三不足”来,硬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我说的,千百年来让我有口难辩,实在是可恶之极。
小新
这个“三不足”概括得挺传神,也很有战斗力啊。
王安石
骨子里,我还是具有哲学气质的理想主义文人一枚。
像这首《梅花》,才是我精神的真实写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孤傲高洁,不畏严寒顽强绽开,给人间带来阵阵清香,是我一生歌咏的对象。
随着变法推行日久,国库日渐盈余,战事上还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扩充了西北边境两千多里。眼看着离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了,可还是人算不如天算。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七月起,京都、河北和淮河等地遭遇大旱,接着十月又闹了蝗灾。百姓颗粒无收,饿死无数。各地的奏折无数,都认为是变法触怒了上天。
小新
旱情和蝗灾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
王安石
唉,是啊,上古时候,尧舜都是贤明君主,还不是同样水涝干旱无数?
可纵然我不信,但年轻的皇帝惶恐了。他无奈之下,宣布暂停新法。谁知就在停止新法的第三天,已经三个月不下雨的京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这下,就连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也相信了,希望将我离京外放。
就这样,我被罢相回到了江宁。谁知我一走,变法派就四分五裂了。吕惠卿大力打击清除异己,把变法成果弄得一塌糊涂。皇帝没办法,十个月后,我又被召回京都。然而,吕惠卿一心想独掌大权。他不再与我配合,还设计构陷我弟安国和我儿王雱。
王雱性情耿直,他痛恨吕惠卿的所为,决定报复。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勾结他人,将弹劾吕惠卿的“华亭弄权奸利”案情混于其它案件之中,企图借刑堂之手严惩之。结果被吕惠卿抓住把柄,连夜告到了皇帝面前。
我被皇帝责怪,于是,回到家狠狠地批评了他。儿子心情郁闷,加之他体质原本羸弱,竟然从此卧病在床。熙宁九年(1076年),儿子 “疽发背而死”,卒年才刚33岁。
小新
白发人送黑发人,您老节哀。
王安石
人生遭遇无常,命也。变法早已失去了初心,成为了派系争斗。如今我老了,连儿子都没了。罢了,不如归去。我带着儿子的灵柩,和老妻一起又回到了江宁。空荡荡的相府里,只剩下我们两个老人终日相对无语。
正所谓:“贱贫经营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大病一场后,我把房产捐给了寺庙,在城中租了一间小屋居住,潜心读书修佛,不问世事。
江宁城外,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老者,骑着一头黑驴,旁边跟着一个牵驴汉子,漫无目的地走着。如果牵驴人在前,就跟他走,如果牵驴人在后,就任由驴子走到哪算哪。这就是我晚年闲居江宁的生活。
小新
您老就这么“佛系”了……
王安石
变法失败后,人们对我多有贬低抨击,众口铄金。
如果有来生,我宁愿成为写文码字的文人一个。“惟诗与我宽愁病,报尔何妨赋棣华。”(《和文淑湓浦见寄》)曲高和寡意难平,唯有文字藉平生!
我这一生孤独,唯有文章,诚不负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