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我这个“被第四”的状元,是怎么得罪全世界的

王安石:我这个“被第四”的状元,是怎么得罪全世界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笔下的春节。

  作为“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高的人,荆公不仅散文、诗词俱佳,还是临川文学的杰出代表,更曾被神宗皇帝奉为精神支柱,推行新法革除积弊;晚年潜心研究经学佛典,创立“荆公新学”,将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没想到,最近王安石主动加了小新为微信好友。于是,通过视频聊天,小新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大家,来了一场“云访谈”。

  “读者·新语文”记者小新(以下简称“小新”)

  小新

  荆公,您的《元日》一诗人人皆知。这个春节,我们大家错过了这样的热闹,您也没能回临川老家过年吧,觉得遗憾吗?

  王安石

  无妨,“年年岁岁花相似”,我们虽然错过今年的春天,但是一定还有下一季花开。

  其实,今年我原本就打算留在第二故乡江宁过年的,不想给春运大军添堵呢。女儿嫁人了,不能陪在我们身边。我和老伴儿天天闷在家里。

  我早听说苏轼在你们的访谈中diss过我,说我“铁直男”、“拗相公”,在变法时搞一言堂,不允许人家说变法不好,还强势打击排挤异己……

  以前,老夫我是不屑为自己辩解的。现在,我正好来说说,因为不仅是苏轼父子,历朝历代的人对我的误解实在太大了。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深思,有时衣服穿几天也不换,脸脏了也不洗。心思全用在读书研学、关心民间疾苦方面。15岁时,我作《忆昨》诗一首:“男儿少壮不树力,挟此穷老将安归?”宇宙星辉之下,我早已立下雄心壮志。

  


  小新

  的确,您从小就是妥妥滴真学霸一枚。《宋史·王安石传》里写到您喜欢读书,记忆力超群,写文章动笔如飞,行文看似不经意,读后却令人叹服。这天赋,实在让人羡慕。

  王安石

  


  天赋可能是有点儿的,但还是要靠后天努力才行。否则,《伤仲永》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我写下这篇文章警示后人:有天赋尚且要努力,而资质一般的平凡之人,更应该勤勉努力才行。

  我身为长子,刚成年时父亲就病逝了。一大家子只望吃饱穿暖而已。可那个屡试不第的苏老泉却认为“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是“不近人情”的,就妄言:“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必然会乱国祸民,还写了《辨奸论》一文,将我比作竖刁、易牙之流的大奸恶人。

  其实,他哪里懂得,我读书时废寝忘食,全身心都沉浸其中,就像那个爱因斯坦博士一样邋遢,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披个床单就出去了,边溜达边思考,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

  小新

  哈哈,爱因斯坦您都知道。读书的乐趣对您而言,比衣食的诱惑大多了。但您参加科举本来是第一,却意外跌出前三名,不光状元,连榜眼和探花都没捞到,真是挺冤的。

  王安石

  这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仁宗庆历二年(1042),我进京考试。本来主考官欧阳修已经将我们的文章评定了出来,我被评为是第一,就等着皇帝最后御览亲定了。

  哪知道,本来是十拿九稳的状元及第,却与我失之交臂。原来仁宗皇帝不喜欢我的文风刚硬,尤其是文中有“孺子其朋”的句子,令其大为不悦。因为皇帝亲政以来,最害怕和担心的就是朝臣结为朋党,更何况 “孺子其朋”的句子有长辈教训子侄辈的意思。这原本是周公教训成王的话,意思是“你这个孩子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和睦相处才对。”

  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原本要到手的状元,瞬间就变成了第四名。

  小新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王安石

  做大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直到我的伯乐——神宗皇帝登基,我才真正迎来了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和舞台。

  大家知道,宋朝为了防止军人掌权,一直采取抑武重文的策略,国家军事力量始终不够强大,以至于被迫每年向辽国等进贡大量财物。

  而那时的水灾天旱是时有之事。朝廷为了防止饥民暴乱,就大量招收灾民充入军队之中,导致军队冗员,财政匮乏。不仅如此,国家在吏治、税赋等等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不少官员上书献策,呼吁革新除弊。

  这其中,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兄弟等人为首的“保守派”起初也是积极要求革新的。只是,他们是从节流的角度,希望通过皇室、官员们自觉裁减费用,或是寄希望于加强个人操守,清廉勤政,减少官场贪腐浪费。这些主张自古就有,小打小闹的,自然成效不大。

  我从开源的角度,做的是前无先例的创举,尽变更祖宗之旧法。希望彻底通过新的法律制度,为国库增收创利,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小新

  您这是以一人之力与天下人决胜负啊,肯定压力山大吧?

  王安石

  


  压力大,我不怕。可我怕的是呕心沥血精心制定的法规被下面“歪嘴的和尚念坏了经”啊。就像这“青苗法”,本是贫民自愿申请贷款的。结果,执行的时候,有的官员为了政绩搞一刀切,强迫不需要贷款的民众、富人也必须申贷,强收利息,搞得穷人怨恨,富人也得罪了……

  我虽然知道这些弊端,可为了变法能够继续推行,只有不去深究,反而对执行得力的官员加以褒奖提升。实在是改革中无奈之举啊。任何的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再好的法律,一样也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特别是司马光那个老顽固,居然利用进士考试的机会,出考题针对我,整出个“三不足”来,硬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我说的,千百年来让我有口难辩,实在是可恶之极。

  小新

  这个“三不足”概括得挺传神,也很有战斗力啊。

  王安石

  骨子里,我还是具有哲学气质的理想主义文人一枚。

  像这首《梅花》,才是我精神的真实写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孤傲高洁,不畏严寒顽强绽开,给人间带来阵阵清香,是我一生歌咏的对象。

  随着变法推行日久,国库日渐盈余,战事上还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扩充了西北边境两千多里。眼看着离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了,可还是人算不如天算。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七月起,京都、河北和淮河等地遭遇大旱,接着十月又闹了蝗灾。百姓颗粒无收,饿死无数。各地的奏折无数,都认为是变法触怒了上天。

  小新

  旱情和蝗灾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

  王安石

  唉,是啊,上古时候,尧舜都是贤明君主,还不是同样水涝干旱无数?

  可纵然我不信,但年轻的皇帝惶恐了。他无奈之下,宣布暂停新法。谁知就在停止新法的第三天,已经三个月不下雨的京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这下,就连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也相信了,希望将我离京外放。

  就这样,我被罢相回到了江宁。谁知我一走,变法派就四分五裂了。吕惠卿大力打击清除异己,把变法成果弄得一塌糊涂。皇帝没办法,十个月后,我又被召回京都。然而,吕惠卿一心想独掌大权。他不再与我配合,还设计构陷我弟安国和我儿王雱。

  王雱性情耿直,他痛恨吕惠卿的所为,决定报复。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勾结他人,将弹劾吕惠卿的“华亭弄权奸利”案情混于其它案件之中,企图借刑堂之手严惩之。结果被吕惠卿抓住把柄,连夜告到了皇帝面前。

  我被皇帝责怪,于是,回到家狠狠地批评了他。儿子心情郁闷,加之他体质原本羸弱,竟然从此卧病在床。熙宁九年(1076年),儿子 “疽发背而死”,卒年才刚33岁。

  小新

  白发人送黑发人,您老节哀。

  王安石

  人生遭遇无常,命也。变法早已失去了初心,成为了派系争斗。如今我老了,连儿子都没了。罢了,不如归去。我带着儿子的灵柩,和老妻一起又回到了江宁。空荡荡的相府里,只剩下我们两个老人终日相对无语。

  正所谓:“贱贫经营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大病一场后,我把房产捐给了寺庙,在城中租了一间小屋居住,潜心读书修佛,不问世事。

  江宁城外,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老者,骑着一头黑驴,旁边跟着一个牵驴汉子,漫无目的地走着。如果牵驴人在前,就跟他走,如果牵驴人在后,就任由驴子走到哪算哪。这就是我晚年闲居江宁的生活。

  小新

  您老就这么“佛系”了……

  王安石

  变法失败后,人们对我多有贬低抨击,众口铄金。

  如果有来生,我宁愿成为写文码字的文人一个。“惟诗与我宽愁病,报尔何妨赋棣华。”(《和文淑湓浦见寄》)曲高和寡意难平,唯有文字藉平生!

  我这一生孤独,唯有文章,诚不负我啊。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无动

宋代 王安石

无动行善行,无明流有流。
种种生住灭,念念闻思修。
终不与法缚,亦不著僧裘。

舟中读书

宋代 王安石

冉冉木叶下,萧萧山水秋。
浮云带田野,落日抱汀洲。
归卧无与语,出门何所求。
未能忘感慨,聊以古人谋。

太湖恬亭

宋代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入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台上示吴愿

宋代 王安石

细书妨老读,长簟惬昏眼。
取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

锺山晚步

宋代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示报宁长老

宋代 王安石

白下亭东鸣一牛,山林陂巷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