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这样的眼光,王安石有

这样的眼光,王安石有

  

image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和“细雨湿流光”都是王安石很喜欢的诗句。

  对于诗词的优劣高下,古人也常有纷争和歧见。在相持不下或难决高低时,便多会去请教名家和权威,听听他们的看法和评判。如清代,便会去请教王士禛或袁枚;在明代,会去找杨慎或王世贞;而在宋代,则多会去请教王安石或苏东坡。

  苏东坡是个大文人,诗词、文赋、书画无不通晓,请教于他,自在情理之中;而王安石虽说也是个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却更是一个政治家,以改革家著称,身居相位,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变法上,向他请教,莫不因其位高权重?

  其实不然。的确,王安石作为宰相,当时手中权力极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中国历代宰相甚多,但名相寥寥无几,王安石是其中之一。如果排中国十大名相,他必在其中。然而,后人但知王安石变法,却往往忽视他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能力。然同时代人却深知其水平之高,常具慧眼,看法独特,故多愿听听他的评判,有时连苏东坡也得让一头地,甘拜下风。

  古人评书法,多以气韵线条和笔势结构来判断高下与真伪,评诗歌,则多重情韵、格调等。王安石既兼顾这些要素,又能从遣词造句和“文与意”的结合上来评判识别出杜甫的诗篇。杜甫在中唐以后声望渐高,但其诗留存残缺不全,入宋后仍不完备。王安石生前就曾感慨,杜诗“世所传已多,计尚有遗落,思得其完而观之”。总希望能看到一部完整的杜甫诗集。当时王洙正在收集编订。王安石在任官写作之余,也很留心杜诗的寻觅、搜集与辑佚,每新发现一篇,便喜不自禁。他认为杜诗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而能“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辩之”。

  他在鄞县为官时,一次有客人送来二百多首“古之诗”,都是“世所不传者”,也不知何人所写。王安石仔细一看,大喜过望,立刻判断这些诗都出自杜甫之手,认为:“予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实甫者,其文与意之著也。”于是,他把《洗兵马》及以下的诗都次第有序地编排推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杜诗,并得意地说:“然甫之诗其完见于今者,自予得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见的杜甫诗集,其中有些诗就是经过他的慧眼鉴赏辨别而被增补进去的,他也是杜集功臣之一。

  毫无疑问,王安石最佩服的前代诗人就是杜甫,不仅欣赏他的诗,也推崇其人格。曾难得见到杜甫画像,又是顶礼膜拜,涕泗横流,又是题诗点赞,甚至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他愿随之从游。故他编《四家诗》,把杜甫列为第一。

  除了杜甫,王安石也极欣赏李商隐的诗。其实,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也好李商隐诗,并学之,号为“西昆体”。但他们只欣赏李诗之辞藻细密,使事典丽,而王安石则欣赏李诗之雄浑沉郁,句格多变。宋人蔡启说:“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王安石对李商隐诗的一系列评赏,几乎得到冯班、朱鹤龄、何焯等后世权威的一致认可,实属不易。据说他退隐后,对唐代诗人薛能的两句诗也特别欣赏:“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每到一处,见有窗屏,便挥笔写上,当时人猜他对人生似有新的感悟,“盖痛悔之词”。又据宋人《休斋诗话》载:“介甫云:‘梨花一枝春带雨’‘桃花乱落如红雨’‘珠帘暮卷西山雨’,皆警句也。然不若‘院落深沉杏花雨’为佳。”看法又与常人不同。

  唐诗而外,对宋诗佳作,王安石也会关注和欣赏。《垂虹诗话》载,黄庭坚任叶县县尉时,曾作《新寨诗》,中有“俗学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两句,结果传到王安石手中,“见之击节称叹,谓黄某有清才,非奔走俗吏”,马上提拔他为北都教授。诗人卢秉来京城多日,不受重用,曾作诗云:“但得有钱留客醉,何须骑马傍人门。”王安石一见便说:“此亦非碌碌者。”立即荐而用之,其实他以前根本就不认识卢秉。秦观也是当时的才子,“叶致远屡对荆公称秦少游诗”,苏轼也屡加推荐,并致信云:“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已无逃于左右。”王安石回信道:“示及秦君诗,适叶致远一见,亦以谓清新妩丽;鲍、谢似之。公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可见其赏识程度。其实秦与王的政见是不同的。对无名诗人的佳作,王安石也能欣赏。一次,王安石见江边一户人家墙上题有一绝,首句为“一江春水碧揉蓝”,便驻足观赏,“深味其首句,为踌躇久之而去。”此外,他对俞秀芝、陈辅之等人的诗句也颇欣赏,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提笔改字,愈增其妙。

  五代以后,长短句勃兴,佳作林立,美不胜收。王安石高兴起来,偶尔也会对词作些评议,目光更为深邃,非常人所料,颇耐寻味。一次,他问黄庭坚,李后主的词“何处最好?”黄庭坚回答:“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摇摇头:“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妙。”词家本只知李后主词句之妙,而不知其父李璟和冯延巳词句之妙,自王安石拈出,人无异词,尽多称誉。张先因在诗词中常妙用“影”字而被称为“张三影”,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有名。但王安石却与时人看法不同,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载:“介甫谓‘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如李冠‘朦胧淡月云来去’也。”李冠的官位与名声远不如张先,王安石却不管这些,也不顾时论,提出己见,虽令人意外,却耐人咀嚼,更无人提出异议。此外,他也酷爱李重元词中“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自他提出后也成为名句。

  一般而言,如从艺术出发来审视诗词,王安石目光如炬,特别高明;如从政治家眼光出发,则难免失之偏颇,如对李白即是一例。至于其慧眼之炼就,成因有三:首先,他对诗词极为熟悉,相传中国的集句为诗,就是从他开始的;其次,他学识渊博,与司马光都是当时的学术界精英,顶尖学者;再次,他创作经验丰富,司马光学问一流,诗词就不如他了,王安石不仅是宋代的诗文大家,开宋诗风气之先,又是优秀的词家,当时三十多人同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他小试锋芒,便一举夺冠,推为绝唱。正因为他学养深厚,又有丰富的诗词创作经验,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文学家,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一流的诗词鉴赏家。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戏城中故人

宋代 王安石

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尘土我家云。
莫吹尘土来污我,我自有云持寄君。

定林

宋代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

宋代 王安石

行看舒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身闲

宋代 王安石

身闲宜晚食,岁晏忌晨兴。
人自嘲便腹,吾方乐曲肱。
睡蛇虽不去,梦虺已无凭。
寄语中林客,思禅病未能。

金陵怀古四首

宋代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代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