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读王安石《材论》有感

读王安石《材论》有感

  近读北宋王安石之《材论》,此文不过千言,却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堪称中国历史上论“才道”之千古名篇。仔细品读,感触良多!笔者试谈读后三感,供批评指正:

image

  感悟一:才之得失取决于“上之人”。文章首句开宗明义“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旗帜鲜明的指出人才之得失关键在“上之人”——即领导者。文尾交相呼应,指明以天下之大、人物之众,勿忧无人才可甄选,勿忧有才者不效命。自古以来,但凡“上之人”不能得其才或才不尽其用之事,其症结并非天下无才,而是“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文中例举“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以详实的史实总结出有英主则能臣干吏辈出、无伯乐则千里马不遇的才道兴衰周期率。王安石身处“忠孝”纲常至上的封建王朝,能将人才得失的关键直指“上之人”,不仅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学识和见识,更展现了其敢于直谏的胆识与气魄。诚如其言,当今之世,如欲群贤毕至,亦有赖于领导者是否欲使其众、能使其为。

image

  感悟二:上失于才不外乎三弊——“轻才”、“傲才”、“废才”。“上之人”失才有规律可循,王安石以其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感悟及多年从政的实践心得,阐明自古才道之失不外乎三个原因:一为“轻才”。或自视身处高位绝无败辱之忧,或以为己有大才足堪经世致用,便认定他人之才已无足轻重,不能潜心选贤任能。二为“傲才”,自视把持“赏罚”二柄,他人功过荣辱皆系于己身,天下之才莫不入其彀中,可任意驱使取用不尽,不愿虚心礼贤下士。三为“废才”,虽有重才、爱才之识,却不知培养和选用之法,徒叹左右无才或有才者不能尽心为用,无力促使人尽其才。上述三种过失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危害后果等同,均是人心离散、贤能远避、良才荒废,在上者亦难恒居上位、功卓于世,甚至走向穷途末路。西楚霸王项羽昔日何其雄哉,后帐下韩信、陈平等相继离去,余一范曾献谋亦不善用之,最终自刎乌江。笔者认为,项羽等人也并非不知爱才惜才,而是因“才道”本就知易行难!“才道”修为实非朝夕之功!以从善如流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亦因魏征犯颜直谏而杀机萌动,更何况我等平凡之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上三弊当为今人力戒!

  感悟三:“才道”之用,顺势变通,存乎一心。笔者认为,“才道”包含重才之识、求才之法、辨才之智、育才之术、用才之道等,“才道”之用因势不同而道亦不同,策略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其运用之妙,依赖于领导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使人才建设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故尔,王安石并未对以上诸项逐一详解以求大求全,而是详略有别、层次分明,或一言以蔽、或兼而论之、或条分缕析、或“假意回避”,但各中轻重并不能简单以语言详略来见分晓。如此编排更显文章构思精巧、笔触灵动、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王安石炉火纯青的文笔和深厚的“才道”修为,也全面展示了一位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对“才道”的独到见解。

image

  一是简述“重材之识”。“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全文仅此一句即已指明领导者要重视人才得失,要有将人才得失当作兴衰荣辱之要害的意识,要时刻牢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古训。此句虽言简但意重!

  二是兼论“求才之法”与“辨才之智”。求才的前提是能辨材,求才必先“求而试之”,而不是不加辨别的网罗使用,求才与辨才不能相互割裂,因而王安石于求才之法中着重论述辨才之智。古人云“智莫大于识人”,领导者要拥有辨才之慧眼,必须掌握正确的识人方法——有才者并非其形异于常人,而是在实践考验中展示其本领,“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者才是真正有才之人。有才与无才者同处,并不像锥在囊中其锋芒立见,而有如良骥和驽马共处,表面是看不出差别的,只有让其纵横驰骋才能使良莠分明。故识材要略为“精察”、“审用”后使之“当其所能”,即经过审慎的实践考察让人能做力所能及之事。此应是王安石宦海沉浮多年、阅人无数后悟出的识人智慧之精华。

image

  三是详论用才之道。王安石提出用才之道无非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并以箭道比喻才道,先取南越长竹为箭杆、百炼精钢为箭头、秋鹗颈翮为箭羽以成利箭,再以强弓拉满射出,则可击千步之外,即便凶悍如犀牛,也被立刻射穿而死。如坐拥数种良材而不知取用则不能制利箭,有利箭而无强弓射出则不能击千步;如将利箭做敲打之用则更是与朽木枯槁无异。故尔,用箭之人量材而制可使物尽其用,而用才之人量才适用能使人尽其才。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句,阐明用才之道不过是度才而用,使大小、长短、强弱者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而已。

image

  四是隐喻育才之法。王安石“假意”不单独论述育才之法,并解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果领导者能对天下英才求以用之,则可使法度健全、天下大治,小事亦能妥善解决,更何况教育人才这样的大事呢?我们不难得知如不使人才埋没,则重才崇学之风必盛,世人自然不用担心无人向学、无处可学、无人可教,育才之难必定迎刃而解,此为王安石心中的育才之大道,不局限于传道授业之法也。

  毛泽东主席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还是人才,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是“上之人”,需要其对人才广求之、准识之、力育之、善用之。若能如此,世人皆不信天下无才耳!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用人失察”,足见“才道”修为也是知易行难……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寄吴正仲却蒙马行之都官梅圣俞太博和寄依韵

宋代 王安石

山水玄晖去後空,骚人还向此间穷。
小诗聊与论孤愤,大句安知辱两雄。
秦甲久愁荆剑利,赵兵今窘汉旗红。
背城不敢收余烬,马首翩翩只欲东。

送吴显道南归

宋代 王安石

君不见蔡泽栖迟世看丑,豪气英风亦何有。
忽然变轩昂,盛事传不朽。
君今幸未成老翁,二十八宿罗心胸。
何不上书自荐达,封侯起第一日中。
秋月春风等闲度,山中旧宅无人住。
宅中青桑叶宛宛,涧水流过田中路。
遥君只杨柳是门处,万门苍苍烟水暮。
我欲寻之不惮远,君又暂来还径去。
红驿路挂城头,忆君只欲苦死留。
天际张帷列樽俎,君歌声酸辞且苦。
人生憔悴生理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路长山复山。

送杨骥秀才归鄱阳

宋代 王安石

客舍风尘弊彩衣,悲吟重见雁南飞。
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旷野已寒谙独宿,长年多难惜分违。
巾箱所得皆幽懿,亦见乡人为发挥。

朱朝议移法云兰

宋代 王安石

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赠外孙

宋代 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台城寺侧独行

宋代 王安石

春山撩乱水纵横,篱落荒畦草自生。
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看得绿阴成。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