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一场变法,得罪了全世界

王安石:一场变法,得罪了全世界



  公元1069年,宋神宗继位的第三年,一场大刀阔斧的变法运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众所周知,这场改革的主刀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宰相王安石。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新法措施。在财政方面有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保甲法、置将法、保马法等。此后,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其中,最受后世关注的还是关于财政方面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可是王安石本人,却因为这场变法,几乎得罪了所有人,最后众叛亲离,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得罪了同僚伙伴

  改革,从来就不会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如果希望改革能够成功,就要最大限度的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然而从始至终,不管反对者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针对变法带来的问题和隐患而出于好意的提醒和劝阻,王安石全都一棍子打死。这种将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的做法很快将朝堂上下分为两个阵营,君子与小人的撕扯甚嚣尘上。而与他反目的不乏他仕途上的伯乐与挚友。

  


  韩维,宋神宗还是颍王的时候就跟随着他担任记室参军一职。他谈论时政经常得到颍王的夸奖,可他每每摆手表示:“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几次三番,王安石便给神宗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即位之初,宋神宗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王安石。后来王安石的火速提拔都与韩维的直接引荐不无关系。但韩维因为在变法一事上,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好友反目,甚至遭到了贬黜出京的命运。

  欧阳修,曾多次举荐过王安石,四处向人称赞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又特别地夸赞他的文采:“小王天下第一,堪比李白韩愈。”结果因为变法二人的关系势同水火。欧阳修在地方上不仅拒不执行“青苗法”,而且上疏直言其害。然而奏疏石沉大海,欧阳修于是主动提出退休。当时很多人挽留他,而王安石却放出狠话——善附流俗,以韩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何用?二人从此成为陌路。

  


  司马光,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法之争,二人很可能是一辈子的挚友。司马光对小自己两岁的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在王安石初行新法遭到众人围攻、弹劾时,司马光还极力替他开脱。但随着新法弊端日显,他渐渐改变了主张。他给王安石写信,以昔日挚友的身份,委婉批评他——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厚,自信太过。可惜这封措辞委婉的信不仅没能说动王安石,还让二人从此开始交恶。从某种角度说,司马光就是另外一个王安石。二人在宋神宗面前互相攻击,一直到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地步。宋神宗毕竟是支持改革的,所以司马光请求外放,去了洛阳,专心著述。

  因为和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逐出朝堂的名单很长很长:富弼、文彦博、刘述、刘琦、钱顗、程颢、张戬、范纯仁、李常……这些人有的德高望重,一呼百应;有的年富力强,雷厉风行。他们原本都可以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助力,却最终都成为他的阻力。就连王安石的亲弟弟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到了变法后期,王安石身边几乎已经没有可倚重之人。

  


  得罪了天下百姓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可等真正落实下去,很多初衷都变了味。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朝廷颁布法令后,需要各级管理机构执行。然而不少地方官吏在执行新法时,故意加以曲解,使新法不仅不能收到好处,还带来种种弊端。

  如“免役法”本应按户民的等级收免役钱,但户民的等级是由地方官员拟定的,他们故意将贫困户提高等级,而将富裕户降低等级,这样使得新法变成对富裕户有利了。遇到灾荒年景,这笔钱也不能免除,相当于增加了一条苛捐杂税。

  还有“青苗法”规定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钱,但许多官员为了政绩,竟强迫百姓借贷。“保甲法”为的是降低军费开支,加强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结果却是朝廷连续向西夏和辽国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有开封老百姓为了逃避保甲法,甚至自己割指断腕。这些问题反映到朝廷后,王安石却表现得不以为然。

  不久,一副名为《流民图》的画作在朝廷内外炸了锅。有个叫郑侠的地方官,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大旱天气下老百姓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景象。

  


  为了进一步加重分量,他还附了一份《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并言之铿锵:“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郑侠反对新法,并非针对王安石。相反,他一直铭记王安石对他的知遇之恩。只不过后来郑侠科举入仕,亲历了王安石暴风骤雨般的新法颁布过程,也看到了新法实施后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于是他任期一满,就立即进京述职,献上画作,汇报实情。

  坦率的郑侠,将此举视为报恩。可他那副画作,却成了压倒新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失去了最强后盾

  之前我们讲过,宋神宗是个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的皇帝。他有志向,有血性,所以最初在他听到王安石的“三不足”理论时,立即被其“矫世变俗”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所谓“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十五个字,掷地有声,激发出了这位年轻皇帝的好胜与自负。于是,他将反对者一个个逐出了京师,为新法的推行扫除了障碍。

  可是,随着变法在民间引起负面效应越来越多,神宗也越来越不安了。

  


  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整日哭哭啼啼,对神宗说:“你看,王安石都把天下搅乱了。”看到郑侠献上的《流民图》后,宋神宗更慌了。他拿着《流民图》问王安石:怎么会这样?

  王安石依然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说这都是小事,没必要因噎废食。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冷漠和专断,已经忍无可忍。他在看到《流民图》的第二天便毅然下令,要求开封府发放免行钱,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三卫上报熙河用兵之事,诸路上报人民流散原因,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他一口气发布了八条措施。紧接着,神宗又发布了《责躬诏》,求各方直言。

  随着这对君臣蜜月的结束,王安石在一片骂声中离开了政治舞台。

  


  晚年的王安石很孤独。在金陵半山园,他作《千秋岁引》,描绘下了眼前的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在词的下阕,他用了两个“无奈”,一个“可惜”,让人感到不尽悲凉。这就像一个曾经梦想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叹息。

  为了坚持变法,他不惜与全世界为敌,这种勇气和执着值得敬佩。可是,他有没有想过,当他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还有谁与他并肩战斗呢?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北陂杏花

宋代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宋代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赠安大师

宋代 王安石

独龙冈北第三峰,逋客归来老更慵。
败屋数椽青缭绕,冷云深处不闻锺。

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宋代 王安石

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锺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
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

奉酬永叔见赠

宋代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後,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与北山道人

宋代 王安石

莳果疏泉带浅山,柴门虽设要常关。别开小径连松路,祗与邻僧约往还。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