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汤恩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这个宋朝,当然指的是北宋。
因为北宋有《清明上河图》里的清平景象,有高薪养廉的公务员制度,有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有极为宽松的社会氛围,有令人向往的大国气象。
在北宋极盛的时候,世界上70%的GDP在中国,80%的超级大都市在中国。泉州、开封和临安这些大城市,白天行人摩肩接踵,晚上流光溢彩,灯火通明。
中国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光北宋就占了六家。他们以自己的旷世绝学和不朽之作,不但照亮了大宋的天空,更辉煌了整个中国文学的悠长岁月。
北宋,是无数人心中瑰丽的梦。
在这个梦境深处,我看到了一个历经沧桑、孤独悲怆的背影,在无涯的时间的隧道里,正踽踽独行。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从小立定青云志
1021年,江西临川,王安石出生。
从小,王安石的身上就笼罩着天才的光环。他记忆力超群,所学诗文皆过目不忘,几近神童。加上父亲对他后天的培养教育,王安石逐渐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天赋异禀的才子。
王安石的父亲是一个地方官吏,这一点对王安石的成长特别有利。
王安石从小就跟着父亲宦游大江南北,这使他有足够的机会,得以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得以体察老百姓的饥寒冷暖。
也正是这段经历,使王安石看到了大宋王朝存在的种种弊病。因此,王安石少年时期就在心里默默立志:待我长大成人,我必为我的国家奉献全部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1岁那年,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他的仕宦之路。
和他同中进士的同学们,在找工作的时候,纷纷托关系,寻门路,挤破头地想留在京城。王安石可倒好,主动写申请,递报告,说他想到地方去锻炼。
皇帝一听,心想:见过低调的年轻人,没见过这么低调的年轻人。此人对自己如此严格要求,他日必成大器。
王安石就这样到下基层锻炼去了。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吧,王安石在当地方官的时候,总是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他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谈庄稼的长势,谈各种谷物的收成。甚至亲自卷起裤管,向农民学习如何施肥种地。
他访民情,察民意,不断地寻找和发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本着百姓利益第一的原则,想尽办法去解决。
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个父母官,但他想为一方的百姓,发出最大的光和热。
事实证明,王安石任地方官时的政绩是非常突出的。因为他每到一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此时的王安石踌躇满志,《登飞来峰》是他心境的最好写照: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应召进京为变法
1067年,在正月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宋神宗继位。
在宋神宗之前,宋朝对外基本上采取的是防御政策。宋神宗一上台,就想变这种被动局面为进攻态势。他想对外扩张,使大宋恢复昔日的汉唐雄风。
要实现这个宏图伟业,就必须打仗,而打仗就必须有钱。国库里的钱是不能乱动的,因为那些钱要留作国家的正常开销。
那么,谁能有奇思妙想,谁能拿出锦囊妙计,使得国家的钱迅速地多起来?
宋神宗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当时还在地方上默默呆着的王安石。
一纸诏书,王安石欣然进京。
宋神宗要他变法,要他改革,要让大宋在他们的变法和改革中,去掉积贫积弱之气,迎来新一轮的辉煌。
变法和改革正是王安石内心最想做的事情,多少年在地方上的艰苦历练,就是为了等到去中央施展拳脚的这一天。
沉寂许久,王安石终于站到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上。
此时,王安石的眼里,天地光明,万象更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改革之路多阻力
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它的出发点非常好:发展生产,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