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你到底是个咋样的人?王安石:我心累!爱谁谁吧!

你到底是个咋样的人?王安石:我心累!爱谁谁吧!

  

  公元1067年正月,对于生活于大宋王朝的人来说,当年最大的新闻事件已经提前预定。在位4年的宋英宗病逝,19岁的太子赵顼登基,成为王朝的新主人,是为宋神宗。

  年轻的宋神宗血气方刚,怀揣着富国强兵的抱负。但可惜的是,他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自太祖时期积累的隐疾扩散恶化,在内兵力衰弱、财政亏空,在外被辽、西夏不断侵扰。

  宋神宗治国心切,他急需一位能臣给他出谋划策,改革政治,而不是粉饰太平。很快,新皇就为自己选到了合适人选,他就是王安石。

  


  这位性格强毅、不流于俗、曾给宋仁宗上过万言书剖析社会弊病的“拗相公”,似乎正是宋神宗心中改革者的最佳人选。

  两年后,宋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成为影响整个国家走向的人。

  王安石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机会,他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践。但作为一名改革者的必然代价,王安石也让自己卷入数百年的毁誉评说中。

  有人把北宋灭亡归咎于他的变法失败,称他是异端。有人为他辩驳,说他是盖世的英才、圣人。

  而对于从小熟记“唐宋八大家”的今人来说,王安石首先是个文人。《宋史》中说他从小爱读书,并且过目不忘。即便是王安石的政敌和反对者,也对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示肯定。

  


  但显然早年间,王安石的大志并不是成为一名文学家,他推崇杜甫、韩愈,作诗文强调实用。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篇曾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篇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从十几岁开始,王安石就随父亲在汴京、江宁各地游历。21岁时,他得中进士第四名,被朝廷派往扬州任淮南解读判官。

  一年任期满后,他本可以申调去往京城,但他却主动放弃,继续在地方工作。这之后,他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朝廷不忍看人才流失在外,宰相文彦博推荐他进京参加馆职考试,欧阳修举荐他为谏官,他都推辞了。他说自己并非是淡泊名利,实在因为家里贫困,人口又多,很难在京城生活。

  在从常州改任提点江东刑狱后,王安石去京城述职。也就是在这时,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详细陈述了他的政治革新主张,指出了宋朝在经济、社会、国防上面的积弊,后来他的很多变法内容也都发源于此。

  然而仁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位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曾在他33岁时启用范仲淹施行新政,但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因为理想得不到施展,或是其他必然的原因,宋英宗在位期间,曾多次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都以服丧和有病为由,请辞不去。

  


  有人说,他这是故意做出这种姿态,营造声望。但那时王安石已经四十多岁,没理由推拉这么长时间。

  我们无法揣测王安石的心情,只知道在宋神宗即位的那年,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进京城没多久,皇帝就召他觐见,并开门见山地问他,什么是治国之先?王安石勉励皇帝,应效法尧、舜的治国之道。

  年轻的宋神宗随即表示压力山大,但他也打起精神来,把尧、舜当做榜样,并嘱咐王安石全心辅佐他。

  宋神宗还问王安石,祖宗能守大宋朝基业上百年,能够太平无大事,这是为什么?

  王安石随后便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述了本朝太平的原因,同时也指出各处隐忧,期待神宗能够在今日大有所为。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奏文大为赞赏,第二年,以王安石为主导的“熙宁变法”就正式开始了。

  新法大多在财政方面,比如设置三司条例司,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等。在军事上有置将法、保甲法。在教育上,推行《三经新义》等。

  要改变宋朝积贫的现状,王安石认为,应当理天下之财,抑制大地主的兼并,帮助贫苦的百姓,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从而也使国库充盈。

  然而在很多遵从儒家“义主利从”的人看来,王安石此举无异于“剥民兴利”。

  新法第二年,经历三朝的宰相韩琦就上疏,请罢青苗法。同年,司马光还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

  王安石为此专门写了一封《答司马谏议书》,解释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在《答曾公立书》中,他也详细说明了青苗法的本义,之所以贷款给百姓收取两分利息,而不是白送,就是为了把这件事长久做下去,既给百姓好处,又不耗费国家财力。

  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党争愈发激烈,阻挠不断。尽管如此,大宋朝这位年轻的皇帝和这位强毅的新相,都没有中止的想法。

  


  期间,朝中有多位官员因为争论新法被贬或请辞,其中包括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司马光、苏辙、苏轼等。

  不得已,王安石启用了很多新人,如吕惠卿、曾布、韩绛、李定、章惇等。他们中有很多人被称为小人,有的还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中。李定就是弹劾苏轼,促成“乌台诗案”的官员之一。

  很多支持变法的人,也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只是当攀附上新贵,作为自己平步青云、捞取好处的台阶。

  大宋王朝积重难返,尽管王安石的设想是好的,但很多新法并没有实际执行到位,甚至完全变了味。有的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借贷,随意提高利息,青苗法成了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公元1074年春天,大宋王朝遭遇了一场久旱,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整日满面愁容。有大臣画了流民图,向皇上进言:“去安石,天必雨。”

  


  四月,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也向皇帝哭诉,担忧京城混乱,大旱将使朝廷失去民心。

  焦头烂额的宋神宗终于妥协,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变法的堤坝一旦开了口,就无法避免一路溃败的结局。虽然宋神宗并没有放弃,之后他开始亲自主持变法,但却始终没有达成所愿。

  十余年后,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38岁的宋神宗忧郁而终。高太后启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

  


  人虽逝,江湖仍在。在不同年代,对于王安石功过是非的评判都不同。有人骂他是乱臣贼子,而改革派梁启超则大力为他辩解。

  王安石曾说,自己天性疏放耿直,与世俗总是不能合拍。所以,是奸邪还是圣人,他大概不会在乎,在乎的都是身后的人。

  参考文献:

  1.《宋史》,(元)脱脱、阿鲁图等,《王安石传》卷三百二十七

  2.《续资治通鉴》,(清)毕沅,卷六十六

  3.《王安石传》梁启超著,谢玺璋译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宋事论考》,顾宏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5.《王安石评传》,柯昌颐编,华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萧山钱著作

宋代 王安石

才高诸彦故无嫌,兄弟同时举孝廉。
东观外除方墨绶,西州相见已苍髯。
灵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帘。
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谁敢慢陶潜。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宋代 王安石

风暖柴荆处处开,雪乾沙净水洄洄。
意行却得前年路,看尽梅花看竹来。

寄题郢州白雪楼

宋代 王安石

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

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

朱楼碧瓦何年有,榱桷连空欲惊矫。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

丘墟馀响难再得,栏槛兹名复谁表。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寒江暮云绕。

饮裴侯家

宋代 王安石

裴侯饮我日向中,四坐宾客颜皆红。
扫除高馆邀我入,自出粜麦怜民穷。
天边眼力破万里,桑麻冥冥山四起。
野心探寻殊未已,更欲湔衣北城水。
忽见碧树樱桃悬,下马恣食不论钱。
赤星磊落入我眼,恐是半醉游青天。
裴侯方坐尘沙里,役身救物当如此。
我曹偶脱簿领闲,何忍爱惜一日闲。
且归拂席饱眠睡,明日更看滁南山。

题永昭陵

宋代 王安石

神阙澹朝晖,苍苍露未曦。
龙车不可望,投老涕沾衣。

秦淮泛舟

宋代 王安石

强扶衰病牵淮舸,尚怯春风溯午潮。花与新吾如有意,山于何处不相招。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