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风莉,来源:(ID:tsgsc8)
公元1053年的一天,大宋的一个民间歌手去世。
他客死异乡,既无亲人,也没有留下财物。除了东京汴梁的妓女为他的丧事张罗,再无人前来吊唁。他的葬礼,热闹而寒酸。
他在生前,遭受了无数的鄙视与冷眼,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大夫,认为一个终生混迹于花街柳巷之人,根本无足道之,更没有资格和他们同处庙堂,共商社稷。
但是他在死后,却获得了无数的眼泪和真心地祭奠。他出殡的当日,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记载曰:“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不到,哀声遍天。”
从此每年的清明节,为他扫墓的妓女络绎不绝。并且这种纪念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盛大的风俗,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宋室南渡以后才废止。
获此殊荣的,就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
世宦之家的浪荡子
公元984年,柳永出生在福建崇安的一个清嘉世宦之家。柳家家风严谨,他的父亲柳宜原是南唐后主李煜手下的一名监察御史,南唐降宋以后,柳宜被降职为县令。
柳永是柳宜的第三个儿子,原名三变。“三变”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三变”是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眼中的君子气度,这种气度很可能是以他的老师孔子作为蓝本的。
柳永的父亲和两个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所以柳永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家族的期望,他必须和他的父兄一样,“学而优则仕”,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柳永自幼天资过人,10岁时即作《劝学文》,惊动乡里,远近闻名。
成长到18岁,柳永自觉羽翼丰满,他从家乡出发,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程。
行至杭州,柳永被北宋大都市的城市风光所深深吸引。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富庶繁华的景象。更要命的是,杭州妓馆里的那些妹子不仅年轻漂亮,而且温软多情,只要看她们一眼,柳永的身心便顷刻沦陷。
就这样,柳永忘了自己来时的使命,他留了下来,出入于一个个勾栏瓦舍,和无数的莺莺燕燕,陶醉而缠绵。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十之四·林钟商)》
在温柔的南国,柳永一沉溺就是六年。
偶尔,他也会心中一惊,意识到他还很年轻,他还有功名利禄要去追寻。所以他专门写了一首颂赞词,打算去投诗干谒杭州的知府大人。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虽然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没有为柳永带来仕途上的任何机遇,但因为歌女为知府演唱,这首词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柳永也因此晋升为当时词坛的流量红人。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若干年后,这首词被金主完颜亮偶然读到,他为词中北宋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大为心动,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美景而热血沸腾,遂决定“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从古至今,大概没有哪一篇文学作品,能像柳永的《望海潮》一样,读了使人心生向往,不能自己,甚至会引发一场可怕的侵略战争。
只有柳永的诗词,才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魅力。
啼笑皆非的求仕路
25岁那年,柳永实在不忍心再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与佳人告别,走进了科举的考场。
在写得一手好词的柳永看来,中举于他就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他自信满满,觉得今年的士子之中,能蟾宫折桂者非他莫属,甚至他连恭贺高中的喜宴细节都考虑好了。
情渐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继,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等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长寿乐·平调》
谁知,柳永第一次科举考试出师不利。阅卷老师以“读非圣之书,乃属辞浮靡者,皆严谴之”的理由,将柳永的卷子重重地撂在一旁,不予录取。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