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和歌妓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好?
答: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可能把柳永想得比较浪漫,以为他多风流,多热爱和青楼姑娘在一起,而想不到,柳永这么做,实在是不得已。
为什么这么说?按照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推测啊。
首先,因为客观经济因素。柳永虽然出身高考世家,老爸和两个哥哥都考上了进士,但其实也不是一考就中,都经历了很多坎坷。他22岁开始参加高考,47岁才成功,还是特招榜,否则仍可能不中。从绿鬓少年考成了花白头发,你想有多辛苦?从22岁到47岁,中间相隔25年,他不要吃饭?要吃饭就必须上班是吧?可那时考上进士才能当官,进事业单位,其他都是“无正当职业”,是吧?他去哪上班呢?权衡再三,他选中了青楼。
其次,因为主观才华因素。柳永是个读书人,他住惯了城里,最擅长的又不是跑快递,开餐馆,卖房子是吧?他只有一个别人无法匹配的本事:写歌词。那时又没有报刊报纸,歌词需求量最大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妓院。这就注定了柳永选择职业的途径比较单调,只能跟歌伎们混在一起。那时青楼热闹,伙食也好,还可以免费打炮。你要是柳永,你不跟歌伎混,跟谁混?当然,其他人没他这个才华,想跟歌伎混,人家还不要呢。柳永的哥哥科考也不顺利,也是很晚才考上大学,但就没听说他和歌伎混得熟。为什么?没有才华,人青楼不接待。青楼这碗饭,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柳永特别有才华,歌词写得确实好,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林夕。不但民间歌妓找到他写歌词就会马上红,就连皇宫里的欢乐组,都不得不找他填词,宫里实在没有他这样的人才。你要知道,时间大浪淘沙,真正的好词人经过一千多年的淘洗,能被我们耳熟能详的,都是确实有两下子的。那么当时有没有作家协会呢?协会里是不是真的没有人才呢?当然也有。科举考试就相当于作家协会筛选,但他们的标准和文学关系不大,好像现在公务员考申论,能考上的不一定有文学才华。柳永虽然出身于考公务员成功世家,但他偏科,文学才华高,申论不行。还好他赶上一个好时代,要换了某个时期,除了八个样板戏啥也不能写,就只能饿死。
因此,柳永选择在青楼混,实在是不得已。
但柳永毕竟出身官僚世家,他最终的目标还是进事业单位,所以一直考啊考。还盘算考上后,把老婆从湖建老家接来,再把青楼的几个相好也纳为妾,当然,这可能只是说说而已,真要考上了,他又会物色更年轻美貌的放在家里了。
晚年的时候,柳永终于考上了进士。47岁算晚年吗?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完全算。柳永当了官,马上换了画风,再也不留恋青楼柳巷了。他力求上进,希望升迁,但因为早年的文人形象影响太大,给领导的印象太深,所以被领导不喜,因此虽然当了十年地方官,怎么也升不了职。这是京城有个姓史的官员(不是我)是他粉丝,就向皇帝推荐。皇帝说:“正好欢乐组说今天要给朕进献新曲,你就叫那个柳永填首歌词配曲吧。”柳永欣喜若狂,马上献了一首《醉蓬莱》献上: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都是歌颂皇帝的。但皇帝拿到手里扫了两行,却满脸乌云,把稿纸抖得哗啦啦作响:“这写得什么玩意?我宫殿里的太液湖这么宁静,这么澄澈,他却写什么太液波翻。我翻他大爷。”把稿子扔到地上,“还想升职,叫他赶紧滚蛋,有几远滚几远。”
柳永还不服,去找宰相晏殊申述,晏殊调侃他:“听说你喜欢作歌词?”柳永感到不妙,小心翼翼回答:“跟总理一样,有时写两首。”晏殊当即打个哈哈,好像刚吃了块辣椒:“可我不会给那些二三十块一炮的野鸡写啊。”
柳永气得不行,他娘的说什么风凉话,我要是当了宰相,家里养得起欢乐组,我也不会给二三十块一炮的野鸡写呀。他气得也不想回家,一拐弯跑到丽春路派出所,大呼小叫:“我要改名,我不叫柳三变,我要叫柳永。”好像还真灵,没多久柳永果然转为京官,叫屯田员外郎,从六品。这是柳永一生的最高官阶了。
不久之后,柳永就死了,身后还留下歌伎凑钱为他葬身的传说,好像柳永考上进士后,还和青楼歌伎保持交情似的,其实都是瞎说。据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记载,出钱埋葬柳永的是润州太守王和甫,而不是他那些青楼知音。
其实如果生活能让柳永选择,他一定会勃然大怒:你他娘的才和歌妓关系好,你们全家都和歌妓关系好。要知道,这一切,他也不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