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生于北宋初期,一个百废俱兴的好时代,战乱结束,百姓安定,经济复苏。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家境殷实,生活富足,本人又十分有才华,按理说应当仕途平坦,幸福美满,可“理”一字,偏生不站在柳永那边。
柳永的父亲曾侍奉于南唐,对李后主李煜的才思十分倾佩,在其父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李煜便接触到了“词”。柳永的母亲出生于书香世家,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着力培养诗词造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柳永小小年纪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10岁便写下《劝学文》,“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展现出其对教育和学习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的成名作,传诵甚广,使得柳永名噪一时。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美感。传闻后来有一位金国皇帝完颜亮,读到此处,心向往之,便起兵攻打宋朝,想一睹盛世“芳容”。
李煜18岁就计划参加科考,可在进京途中被杭州、扬州的美好风光和都市繁华所迷,于这两地足足滞留了五年时间。期间常常流连于风月场所,纸醉金迷,可谓风流不羁。两年后参加科举,屡试不第。15年间,四次落榜,他的自信心备受打击,愤怒之下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却不想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引发皇帝的愤怒,斥责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从此,柳永对官场心灰意冷,专心填词,还自嘲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就是不知是乐观旷达还是强自振作了。
抛开柳永的风流和任性,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词构思精巧,意境优美,雅俗共赏,不仅在歌女和市井之间颇负盛名,后世文人也多加赞。据说在歌女中,有个口号广泛流传: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贯金,愿中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那时候哪个歌女能和柳永合作,身价便水涨船高。有一句评价可以贴切地表现出柳永在市井间的受欢迎程度——“反有水井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的广泛影响力。
古代仕途不顺的词人多借词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但能妙笔生花并不一定能治国治家。柳永不同,50岁的他恰逢仁宗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一考及第,从此步入仕途。可官职并不高,他在余杭当过县令,在盐场当过盐监,但业绩突出,都被列入当地“名宦”之中。在盐场工作期间写了一首诗《鬻海歌》,表现出盐民饱受徭役折磨的艰苦生活,表达了对盐民的深切同情,可见柳永是个心怀百姓的好官。但柳永仕途艰难,即使能力突出,却久久得不到升迁,至死也只做到屯田员外郎。仕途上的不顺却成就了他词坛上的辉煌,出差途中所作《八声甘州》气象宏大,被大文豪苏轼给予很高评价:不减唐人高处。
1053年,69岁的柳永与世长辞,去世时一贫如洗,得歌女援助才能下葬。半生肆意,半生落寞,半生繁华,半生窘迫,一代风流才子就这样在历史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