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年,宋真宗咸平六年。
杭州。
今天是中秋节,西湖岸边灯火辉煌。
宋人风流。再加上,杭州自古是江南富庶膏腴之地,虽赶不上京都的风节物阜,但作为大宋的准一线城市,依旧是说不尽的繁华,举目所及净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自太祖以来豪奢之风日盛。一到夜间,杭州的CBD--西湖沿线更是雕车竞逐,宝马争驰,遍地的“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
在杭州数不尽的青楼会所里,最出名的是那家名为“红袖招”的KTV。
“红袖招”虽不比京城的“天上人间”,但也是江南首屈一指的鸦啼莺弄、高唱低吟的好去处。
这里的头牌,是一位名叫楚楚的歌姬。
传说这位楚楚,不仅人长得漂亮,歌唱的更是好听。
当大多数姑娘还戴着亚克力号牌站成一排给客人报籍贯的时候,楚楚姑娘早就成了红袖招的镇卡小天菜,每晚都得照顾好几间包房。
不过,今晚的红袖招有点清冷,甚至连那个“轿位已满”的招牌都没挂出来。
原来,今晚杭州的最高领导——两浙转运使大人要在这里请客。
领导请唱歌,下边人赶紧把其他客人都赶了出去,只留了一间最大的包房。
眼下,红袖招所有的经理、妈妈们都出来了,整齐地站在门口候着。
楚楚姑娘作为钦点招待员,更是穿着低胸齐P小短裙,站在最前面。
这时一名小跑堂一溜烟地跑了过来,大喊道:“来了,来了,孙大人来了!”
……
跑堂口中的孙大人,名叫孙何。
孙何的名字可能不为太多人所熟知,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牛X的不能再牛的人物。
史载,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
用现在话说,孙何从小就是个学霸。
那年太宗朝科举,学霸孙何与后来的宰相、牛人丁谓同科考试。
孙何高中状元,早已名满天下的丁谓只考了第四。
丁谓不服,告到太宗那里。
太宗打哈哈道:”甲乙丙丁嘛,你既然姓丁,给你个第四,也没冤枉你啊……“
估计,此时的丁谓心里不知道骂了几百遍CNM了——
既然甲乙丙丁,就让我考第四;他孙何姓孙,为啥不名落孙山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对这位孙状元是多么器重。
当然,孙何也没让皇帝失望,太宗、真宗两朝数次破格提拔,很快坐到了两浙转运使,成了吴越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而此时的孙何还不到四十岁。
夜已经很深了。
包房内的茶几上堆满了各种酒瓶,一看就知道今晚的客人们都没少喝。
孙何坐在包间的正中,怀里的楚楚姑娘两腮发红越发动人。
可是,孙何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愉悦的表情。
领导不高兴,下边人心里有点没底。
都知道孙大人十岁识音韵,爱听歌、会唱歌,难道今晚没听够?
没人点歌,气氛有点尴尬,总不能一直单曲循环那首“拒绝黄赌毒”吧!
这时候,一位身材略胖的官员站起来,清了清嗓子,给孙何作揖道:“孙大人,下官素闻大人少精意于音韵,号称荆州三凤!就连当今官家宫中的司教坊遇到古韵难解,也要请教孙大人!”
孙何待人一向谦虚,即使是对下属也是恭敬有加。
他忙站起来回礼,举了举手中的酒杯,先干为敬道:“李大人,谬赞了!音律游戏,不过雕虫小技而,不足挂齿!”
那位微胖的李大人喝掉杯中的酒,擦了擦嘴角,继续作揖道:“孙大人过谦了。天下学子谁人不知孙大人状元及第,在京城更是被当今官家视为肱骨。自从孙大人以太常礼院士身份来到咱杭州,夙兴夜寐,通宵达旦,把个战火后的两浙治理地可谓是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就冲这点,我老李给孙大人歌一曲!”
说着,李大人走到筝前,手轻轻抚过,一曲《长安古意》就如流水般淌了出来,唱曰:“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
”
这首《长安古意》出自唐初四杰的卢照邻之手,整首诗有六十八句之多,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京城真大,有钱人真多,这都多亏了皇帝的英明领导!
李大人此时唱这首歌,无疑是以古喻今向孙何示好——两浙能有如此大好局面,都是孙何的功劳!
孙何何等聪明,岂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可是,我再政绩斐然、勤政爱民,又有什么用呢?
赵官家不知道啊!赵官家不知道,我还是无法调回京城,还得在这杭州再待几年。
古时为官不易。
高层领导了解你的机会和渠道很少,除了像寇准、苏轼这些一出山就富绝顶才华的之外,大部分人即使人品才能惧佳,却兢兢业业一辈子也没有被发现,最后也只好骈死槽枥。
所以,稍有经济基础的官员一般都豢养一批文人、攒点水军,没事的时候让他们都开上公号,不停推送“定了!吴越经济总设计师这么说今年工作重点!”“惊了!领导轿内办公,吓退敌军百万雄师”等等。
有用没用的,最起码可以赚点人气!
如果机会好,恰巧被领导看到,朱笔一挥,自己就跑步进京了。
现在孙何面临的就是这个困境,这几年工作政绩没得说,从上到下一片赞誉;这文人也没少养,软文更是没少推,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一直没上热搜,甚至不如那个不服气的丁老四混得好。
一曲终了,孙何虽然含笑对早已一头热汗的李大人躬身致谢,但脸色却没有丝毫好转。
李大人一曲颇为专业的《长安古意》都没有讨到彩头,其他人更不敢说话了。
包房内气氛依旧尴尬。
这时候偎在孙何怀里的楚楚缓缓站了起来,抱起旁边的琵琶拨了一下,嘤嘤道:“古书曾言‘曲有误,周郎顾’。我看咱们孙大人解韵析律的水平不在三国周郎之下。 最近奴家特地学了个新曲儿,今天晚上就在众位大人面前献丑了!”
说着,楚楚轻按琴弦,依律而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首《望海潮》写的可谓是大气磅礴,虽然是女子唱出,依旧气贯如虹。
最主要的是,这首词写的是吴越风物、杭州繁华,翻译一下就是:
在孙大人的带领下,两浙地区人口大增参差十万人家,GDP连年翻番竞豪奢,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增加菱歌泛夜,年底去京城述职,领导肯定会表扬您归去凤池夸!
余音终了,在座的各位居然一时忘了鼓掌。
尤其是孙何更是惊地站了起来,酒杯里的酒洒在衣服上居然都浑然不觉。
他口中反复吟唔着词中的新句,他知道,有了这首词,自己进京的事定了!
过了很久,他回过神来,仿佛想到什么,于是冲着楚楚问道:“敢问姑娘,此词出自何人之手?”
“孙大人的布衣故人,柳三变。”楚楚娇笑道。
孙何身子一振,双手击掌,大笑道:“七郎?我早就猜到只有他柳七郎才有如此才情。”
说着,他转身继续问道:“姑娘你怎么学得七郎此曲的?”
楚楚这才放下手中的琵琶,揽着孙何的臂膀嗔道:“柳七郎早就到了杭州。可是孙大人门卫森严,七郎一介布衣虽与大人至交,也无法得见,故特意亲自教了奴家此曲,让奴家唱与大人听。”
“什么?你说七郎在杭州?”
“不错。”
“在哪里?”
“就在楼下!”
“那还不快快有请!”
……
第二年,即1004年,孙何调往京城任宰相,加紫袍。
160年后,即1160年。
金国首都燕京。
虽然已是深夜,皇宫内依旧灯火恢弘。
金国雄主完颜亮坐在宽大的龙案前,指着手里的一部《柳词》问道:“张爱卿(仲轲),这江南杭州真如柳词《望海潮》中所言之富庶、繁华?”
“圣上,这杭州美色历代为江南之首,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也。我燕京幽州岂能与之相比?”
“要这么说,朕还真要到杭州看一看。”说着,完颜亮提笔在书上写下:
万里车书一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兴兵六十万伐南宋。
至此,柳永成了南宋文人诗作中的“民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