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岑参不多见的一首诗,初看难懂,细品才知味浓

岑参不多见的一首诗,初看难懂,细品才知味浓

  古诗与现代诗的写作手法有很大区别,古诗讲求格律和对仗,还经常使用典故,对押韵就要求更高。而新体诗不仅可以不押韵,更没有平仄和对仗的规定,如果不是因为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可以说更接近于散文。所以品读古体诗切不可用读散文的方法来理解,下面介绍岑参不多见的一首诗,初看难懂,细品才知味浓。

  

image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代: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image


  岑参在天宝三载应试及第,授官为兵曹参军。之前诗人曾隐居终南山的高冠潭,经常在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往还,这也是当时一些隐居以求官的士人常有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诗人从长安回到隐居之处,临走与自己弟弟告别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image


  粗略地读完这首诗,大家可能会有些迷惑,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诗的开头说,昨天山里有信来,说现在是耕种的时候。那么接下去应该说要我回去オ是,可是诗人忽然来个“遥传杜陵叟”,把语气隔断了。

  

image


  接下来又说“怪我还山迟”,这句还算可以与上文“只今耕种时”勉强对接起来,可是下面又来个“独向潭上酌”,此时便又完全脱节了。

  这首诗是“留别舍弟”,因此“东溪忆汝处”中这个“汝”字,又好像是指他的弟弟。所以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不知所云了。

  

image


  诗贵含蓄,讲求精炼,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昨日山有信”、“遥传杜陵叟”,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山里来信,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是信里传达杜陵叟的话,似不必说成杜陵叟来信。倘作“来自杜陵叟”,才是杜陵叟来信。

  这信大概不是长辈写的,不便直说,所以绕个弯子,不说写信的人怪他迟迟不回来,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迟迟不回来。

  

image


  一个“叟”字,表明他是作者的长辈。“遥传”二字,说明杜陵叟跟他家不住在一处,隔得相当远。很远的杜陵叟都怪他迟迟不归来,那么同村的人家、和家里的人怪他迟迟不回家,自然尽在不言中。这些意思,就通过“遥传”两字表达出来。

  

image


  杜陵叟为什么要怪他“还山迟”呢?除了耕种时应该回来务农以外,还有别的用意,因为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原来他家住在高冠潭边,林密树高、潭水清澈。过去住在东溪的杜陵叟,喜欢到高冠潭边的树林里,找他一起喝酒下棋。

  

image


  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形成了忘年交,他不回来,杜陵叟就没有喝酒下棋的伙伴,就不想到高冠潭边的树林里去了,只能在东溪的家门外躺着,对着溪里的鸬鹚感到无聊。

  岑参的这首诗把这些事情都叙述出来了,可是语言却极其简练。诗人不说家里怪我迟迟不归,却说杜陵叟怪我,其中的情谊深厚,但细细揣摩,反而印象深刻,正所谓言尽而意无穷。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人归江宁

唐代 岑参

楚客忆乡信,向家湖水长。住愁春草绿,去喜桂枝香。
海月迎归楚,江云引到乡。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

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唐代 岑参

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
挥毫散林鹊,研墨惊池鱼。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
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
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

送李司谏归京(得长字)

唐代 岑参

别酒为谁香,春官驳正郎。醉经秦树远,梦怯汉川长。
雨过风头黑,云开日脚黄。知君解起草,早去入文昌。

龙女祠

唐代 岑参

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
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唐代 岑参

峡口秋水壮,沙边且停桡。奔涛振石壁,峰势如动摇。
九月芦花新,弥令客心焦。谁念在江岛,故人满天朝。
无处豁心胸,忧来醉能销。往来巴山道,三见秋草凋。
狄生新相知,才调凌云霄。赋诗析造化,入幕生风飙。
把笔判甲兵,战士不敢骄。皆云梁公后,遇鼎还能调。
离别倏经时,音尘殊寂寥。何当见夫子,不叹乡关遥。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唐代 岑参

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概。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