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笔下的凉州
岑参
凉州七里十万家城头月出照凉州
岑参笔下的凉州:民族融合之地,建功立业之都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省),移居江陵(今属湖北省)。少年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墅。天宝三年进士及第,后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等戎幕任职十余载,并在武威驻过一段时间,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
由于边塞军旅生活较长,又长期往来于凉州、安西、北庭等地,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西北边塞风光、将士生活和西北战场的奇异景色,气势磅礴,昂扬奔放,语言变化自如。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边疆绥靖,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关系融洽,岑参及同时期的诗人对安定边疆、建功立业充满信心,情绪豪迈、乐观,他们从一种欣赏的态度和喜悦的心情去领略边地风光、感受异域生活。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通过对西部重镇凉州的一次朋友聚会,描写了盛唐时期凉州繁华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都市生活,抒写了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自励、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诗曰: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天宝十年(751),高仙芝改任河西节度使。此时,岑参暂驻凉州,结识了不少朋友。两年后,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年(754)岑参赴北庭途经武威时,就有很多老朋友前来迎送。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老朋友的一次欢聚夜饮。诗中写了凉州的边域风光、民族杂居的习俗民情,更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豪气纵横,洋溢着盛唐的时代气息,体现出当时读书人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城的全貌。盛唐时的凉州是与洛阳、扬州、广州、汴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是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凉州处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和西域各国的胡人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都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胡汉杂居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表现出另一番景象:不仅人烟稠密,而且胡乐盛行;地域的辽阔,风俗语言的差异,战争的恩怨,都未能阻隔胡汉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诗人在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助兴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声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的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加重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显明的地域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这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诸友人见面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两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是说时光在流逝,花门楼作证吧,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我们怎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时不待我,大家要赶快建立功业。“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朋友们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面对这个觥筹交错的难得机会,总得比一比吧,怎能不为之醉倒呢!
这首诗把边塞的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不仅写出了那种月光照耀着的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着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勾勒出了当时凉州繁华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场景。至于诗中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充满豪气。“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古人”们的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豪迈的笑,它来源于对未来、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这种醉是豪迈乐观的醉,是相知互勉的醉。从人物的神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盛唐时代强劲的脉搏。语言自然流畅,带有浓郁的边地特色,凸现出诗人向民歌学习的风格。
从岑参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时期能够与洛阳、扬州、益州、广州等并列为全国第一流城市的凉州,市容繁华,人口众多,多民族共同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和平安定的气象,人们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共同为大唐帝国效力。而文人们的生活更具特色:他们生活在盛唐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没有动荡不安的忧危,没有文字狱的后怕,有的是支撑大厦、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有的是昂扬豪迈、建功立业的时代风格,他们在夜宴豪饮中,尽可以抒发自己的理想,尽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可以初步理出凉州古代都市生活由起步——繁华——落后的发展脉络:自汉代经魏晋到五凉的准备,北魏时的凉州已初具大都市的气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盛唐时的凉州,是西北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官员和文人们建功立业、多民族融合之地;清代的凉州虽然大逊于盛唐,但仍不失河西走廊的繁华之都;而民国时期的凉州,在兵荒马乱和多种天灾人祸的洗劫下,昔日“物阜民殷”的“大凉州”风采尽失,完全是一个非常落后的边州了。这是凉州发展的缩影,也是旧中国发展的缩影。
“英雄都已归黄土,明月依旧古凉州”(清·王永清)。明月永恒,凉州依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孕育着新的希望,期望着新的辉煌。凉州的发展,凉州的振兴,凉州的崛起,在改革开放的节拍中才能变为现实。惟愿我们再创凉州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