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硬汉”岑参:他唱出了盛唐最强音,目睹了战乱的惨象,客死他乡……

“硬汉”岑参:他唱出了盛唐最强音,目睹了战乱的惨象,客死他乡……

  


  话说当年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脚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落在吐鲁番,形成了火焰山。

  《西游记》中说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若过此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

  在唐朝,有位诗人曾经到过这里,他没有被化成汁,还为后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他的诗告诉我们,事实虽没有小说描绘得那么夸张,但真实的火焰山的确奇热无比。

  火焰山并不是因为它向外喷火才叫这个名字,而是因为它主要由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lì)岩和泥岩组成、看着像团团烈焰在燃烧而得名。

  那么,这位在火焰山写诗的诗人是谁,干嘛大老远跑到这最热时地表温度高达七十摄氏度的鬼地方?

  莫非他远方的梦想,就是,去……西天……取经?

  


  有的人去远方,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有的人去远方,则是因为在原来的地方活得太不爽。

  他叫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一提起他的名字,估计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他脍炙人口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春花比喻冬雪,把寒冷的冬天写出春天般温暖的感觉,古往今来,唯岑参一人而已。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描绘,简直就像是《西游记》中的黄风怪,它一出场,就昏天地暗,那风发疯似的吼叫着,斗大的石头,竟然被吹得满地滚动。

  


  这么有才的一位诗人,不好好在京城里做官,非要到要么热死人要么冻死人的“远方”,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花两分钟的时间了解一下岑参。

  汉语里有个词语叫做“富贵”,有钱叫“富”,有权叫“贵”。

  只富不贵、只贵不富,都不是理想状态,要不干嘛把这两个字连用呢?

  岑参就属于“只贵不富”的情况。

  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伯祖父岑长倩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

  伯父岑羲是唐睿宗时期的宰相。

  一门三宰相,多么风光啊!

  谁知道,一夜之间,岑门败落。

  因为伯祖父反对武则天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被诬陷谋反,他本人连同他的五个儿子被杀。

  伯父因为参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活动,也被杀害,家族数十人被流放。

  岑参头戴贵族的帽子,却没有享受过一天贵族的待遇。

  岑参很尴尬。

  除了出身尴尬,如果你问岑参是哪里人,他也会很尴尬。

  中国人历来都很重视“根”的概念。你出生在哪里、籍贯在哪里、生活在哪里,总是要有“根”的。

  可是岑参很难说清楚他的根在哪里。

  他们家很早就从南阳(今河南新野)迁到了湖北江陵,按照“籍贯就是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这个说法,他应该算是湖北人,可是他一天也没有在湖北生活过。

  他出生时(开元三年,715年),父亲在仙州(河南平顶山叶县)做刺史,他生在了河南。

  6岁时,父亲又去晋州(今山西)做刺史,他跟着父亲又到了山西。

  在山西长到14岁,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来到河南王屋山,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一所别业“青萝旧斋”里,一年后来到嵩山南,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

  岑参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29岁之前,基本就在河南洛阳、开封、新乡附近游学,也会时不时地去趟长安。

  你说他算是哪里人?

  


  岑参自己尴尬,对于我们这些后世的人,看到“岑参”这两个字的时候,也会有点小尴尬。

  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姓是平舌音,名又是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读成:陈深、陈餐、岑餐。

  正确读音应为:cén shēn。

  促使岑参下决心离开的,是另一个尴尬。

  他29岁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30岁时做了个兵曹参军的小官,只是管管兵器库的钥匙、传达一下上级的命令而已。

  贵族,第二名,管兵器库的钥匙,传达命令。

  真是讽刺啊,太不爽了。

  岑参怎么可能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生活一辈子呢?

  


  对生活不满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方法只有一个:发展人脉,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岑参之前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因为内心的“贵族情结”在作怪,希望结交权贵走单招。

  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劝他放下内心的高傲,一定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朋友,就是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大名鼎鼎的——王昌龄。

  岑参觉得很有道理,为了考试方便,他马上举家搬到终南山的高冠谷,并喊出了一句豪言;

  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送郭乂杂言》)

  谁知结果只做了个从八品下的比芝麻官还小的小公务员。

  岑参很失望很失望,甚至想辞职不干,过神仙般的隐居生活去也。

  可是,辞职之后靠什么生活呢?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反正工作清闲,有的是时间,那就继续交朋友。

  已经到了优秀人才扎堆的地方,还怕交不到优秀的人做朋友?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大城市发展的意义。

  交朋友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在家里请客吃吃喝喝。

  第二种:去别人家里吃吃喝喝。

  第三种:去酒馆茶楼吃吃喝喝。

  在吃吃喝喝中聊天气、聊美食、聊八卦、聊诗歌、聊人生,话不投机的下次不和他吃吃喝喝,聊得来的接下来继续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岑参就这么吃喝玩乐了三年。工资反正就那么点,投什么资?理什么财?

  交志同道合又优秀的朋友就是最好的理财。

  事实证明,岑参是对的。

  他交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好朋友。

  这个朋友,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颜真卿。

  岑参很喜欢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很欣赏岑参的才华,经常在一起互拍马屁,他们还都很喜欢王昌龄的诗歌,对边塞生活充满了向往。

  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吹捧,共同进步。

  机会来了,颜真卿要去西域向名将高仙芝宣读圣旨,来向岑参告别。

  岑参立刻热血澎湃起来。

  他看到了希望。

  在唐朝,博取功名的出路已经不仅仅是“做官”这一条了,疆域的扩大,政策的导向,已有不少文人决定走“弃笔从戎”这条路。

  连王维都去了边塞,还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岑参有什么不可以?

  岑参给颜真卿写了一首送别诗,诗里面有四次提到西域乐器“胡笳”。

  而且,他还说这“胡笳”是由“紫髯绿眼胡人吹”。

  紫胡子绿眼睛?小岑同学,你确定你朋友的审美是这样的吗?

  颜真卿从边塞回来后,告诉了岑参一个好消息,他已向高仙芝推荐了岑参。

  岑参即将翻开他人生崭新的一页,他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机会从来不为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停留,一松手,也许就会蹉跎一辈子。

  岑参也曾豪情满满:

  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qì西馆》)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可当他满眼黄沙,感受到“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时候,他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日没贺延碛作》)

  沙子拍击在他和马的脸上,他和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一起怀疑人生。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bèng)人面。

  (《银山碛西馆》)

  出来刚刚两个月,就开始想家: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

  一路向西,一路向西,怎么就一直走不到头呢?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过碛》)

  可是很快,他就从这种枯燥的景致中发现了乐趣,他开始像个孩子似的,用一颗好奇的心沉入了这个全新的世界。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

  (《优钵bō罗花歌》)

  优钵罗花,就是雪莲花啊!这种花不同于牡丹,富贵典雅,也不同于兰花,有着谦谦君子的美誉。

  幸好“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它就在这苦寒之地,把自己历练成美丽的仙子。

  难道我不就是这样的花吗?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热海真热呀,看看“沸浪炎波煎汉月”的这个“煎”字吧——下面的热海是一口大锅,那个月亮啊,就是煎鸡蛋!

  啊,不行,要流口水了。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焰山,火焰山,写一千遍都写不够的火焰山。岑参这份对异域风情的亲近,几乎像火山赤焰一样喷薄而出。

  啊,还有天山!昆仑山!北庭!轮台!走马川!……

  当年送颜真卿时完全靠想象,现在这些都是亲眼看见的呀——紫髯绿眼的胡人啊,你在哪里啊在哪里~~~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庭歌》)

  来到这胡人遍地是的地方,谁还稀罕看大胡子的男人,美女都看不够呢。来,一起跳舞吧!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轮台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

  从来没有见过这打仗的场面啊,这沙海雪场中的战斗,真是声势浩大、地动天摇。这才是男儿真本色!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敦煌太守后庭歌》)

  不打仗的时候玩藏钩游戏,把钩藏在一边手里,问:“猜猜钩子在我哪边手里?”猜错了罚喝酒。

  哦,这些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大男人——好可(you)爱(zhi)。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戏问花门酒家翁》)

  生活还时不时的有个小插曲,碰到一个七十岁的老翁,一定要小岑同学为他写诗,小岑就摘个榆荚当酒钱逗一逗老人。

  多么有意思的经历啊,幸亏当时遇到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了下来,否则,还在过着一眼就可以望到死的生活。

  那样的人生,有什么精彩可言?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发光的机会,抓住它,你的生命便会熠熠生辉。

  岑参一生到过两次边塞,时间加起来,不过六年。

  他一生写诗400多首,关于边塞的诗有70余首。

  可正是这短短六年的时间、70余首诗,使他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

  他第一次出塞是从34岁到36岁(天宝八载冬至十载春),赴安西,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僚属。

  第二次是从38岁到42岁,(天宝十二载春秋间至至德二载春),在北庭,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僚属。

  你知道吗?如果你按着岑参写的诗重走一遍他当年走过的路,并且在地图上标上记号,你会惊奇地发现,你描绘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路线图!

  


  一千多年以前,岑参用他的眼睛和笔为我们拍摄了一部名为《唐代“丝绸之路”亲历记》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一集非常有名,那就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欣赏这集纪录片之前,我们要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岑参和杜甫之间不得不说的小故事。

  岑参从边塞回去后,和杜甫同朝为官,他们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好到什么地步呢?

  看看岑参写给杜甫的诗: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竟然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向杜甫吐槽上班太无聊!而我们亲爱的“诗圣”先生心领神会,给他回了一句:

  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好哥们儿,有了好句子就想着我,晚上一起喝两盅?

  既然已经讲了岑参和杜甫的故事,那就不妨多透露一点八卦消息。

  岑参还和杜甫、高适一起游慈恩寺塔,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他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不知道有多么快乐。

  岑参写过一首诗,请两位高手朋友欣赏。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高适看完哈哈大笑,他和岑参,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呀。

  同时赶上“开元盛世”,同时碰上“安史之乱”,同时选择“弃笔从戎”这条路,同时把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成了一首首催人奋进的诗篇。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高适和岑参,成为了唐朝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并称“高岑”。

  杜甫则说了一句“岑氏兄弟皆好奇”,就是这个“好奇”,从此后成为了岑参诗歌的一个标志。

  所有人都说岑参诗歌的特点是“好奇”。

  不得不说,岑参交的朋友,就是牛!

  


  一个人优秀的程度,和他的交友品味有很大关系。

  王昌龄是“七绝圣手”;

  颜真卿是书法大家;

  杜甫是“诗圣”;

  高适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所以,岑参能写出边塞诗的压轴之作,一点也不奇怪。

  那一天,下着大雪,一位姓武的判官要回长安,来向岑参告别,岑参请他喝了一顿酒,又目送他离去,还为他写了一首诗。

  若是知道这首诗在后世这么出名,姓武的判官说什么也要交代岑参,务必把他的名字写上,也要像汪伦那样千古流芳。

  言归正传,我们接下来欣赏一下这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仅仅开头这四句景色描写,就足以碾压唐朝一大半的诗人了。

  雪未至风先传,一切皆由这北风而起。

  对于一个来自内地的人而言,“白草”经霜变脆,竟能折断,还有八月不是秋天吗?看这漫天飞雪,怎能不感到惊奇?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样的天气,只有一句话可以概况,那就是:冻成狗。

  昂贵的狐皮大衣?锦缎小棉袄?都是纸片。

  还防御什么敌人,弓都拉不开、盔甲也上不了身,省省力气吧。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武判官从冻着冰的沙漠远处,驾着一片愁云而来。

  岑参赶紧一挥手,早已准备好的乐队琴笛齐鸣。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骆驼肉、马奶酒,吃饱喝足,也该上路了。

  谁知道那雪竟越下越大,咦,旗杆上的红旗怎么不飘了?

  天哪,不知道什么时候冻住了,硬邦邦地戳在半空。

  白雪,红旗。

  这色彩。

  岑参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水库附近),站在那里看啊看,一直坚持到武判官的身影消失在山的转弯处,空空的雪地上只有一排马蹄印为止。

  是舍不得武判官走,还是自己太想家也想回去?

  或许二者皆有。

  


  岑参很擅长写歌行体古诗,这种体裁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

  想写长就写长、想写短就写短,管它什么声律啊、押韵啊,又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议论,绝对比绝句律诗写着过瘾得多。

  后世这些学生党背着也很过(tong)瘾(ku)。

  岑参的三大代表作全是歌行体,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前一首是送朋友回京,后面两首则都是有关战争的,标题中的“封大夫”就是岑参的上司封常清。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岑参笔下的战争场面。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那么大的风,奇;

  那么冷的天,奇;

  那么勇猛的兵士,奇;

  奇而入理,奇而实确,奇句豪气,风发泉涌。

  “岑参好奇”,雄壮!瑰丽!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被称为“边塞第一美男子”的高仙芝和“边塞第一奇男子”的封常清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却被宦官诬陷杀害。

  那一年,岑参40岁。

  至德二年,41岁,被杜甫、裴荐等朋友举荐为右补阙,随肃宗回长安。

  在长安,因多次上谏书、提建议,得罪了不少权贵,后被贬为虢(guó)州长史,之后在陕州做过掌书记,又回长安任祠礼员外郎、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

  期间写下了“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的诗句。

  50岁时,出任嘉州刺史,但因为蜀中有乱,在长安和成都辗转两年,52岁时,终于到达嘉州。

  来嘉州之后,发现原来就是做一些催粮催租的工作,根本无法实现报国理想,一年后辞职,想要回去和家人团聚。

  却在回来的路上赶上盗贼作乱,道路断绝,只好返回到成都。

  岑参一路上颠沛流离,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眼望着天上队队排成行的大雁,不由得再次想起了他生命中那些发着光的日子。

  他想到了沙漠、想到了火山、想到了呼啸着带着沙砾的大风、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大雪,还有美丽的优钵罗花,还有,他的上司,蒙冤而死的一代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

  那些在战场上冲杀的身影和震天的呐喊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渐渐地,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孩子稚嫩的小脸,在笑嘻嘻地朝着他喊“外公”。

  他想要拉住那个孩子,手却无力地垂了下来,他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说出了两个字:

  回家。

  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岑参,在成都旅舍郁郁而终,终年54岁。

  


  岑参去世后,他的诗被编辑成册,命名为《岑嘉州诗集》,发行于世。

  这位边塞诗人,他的生命轰轰烈烈地燃烧了六年,之后,就变成了一堆冒着青烟的灰烬。

  可是,他燃烧过,他精彩过,他从这人世间,不平凡地走过。

  他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他用好奇的眼睛捕捉到的边塞烽烟、大漠风沙、火山烈焰、大雪纷飞。

  一生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足够了。

  《唐诗三百首》里选了岑参的七首诗,只有一首,是七言绝句。

  28个字,字字敲击着我们的心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到达了远方,却依然,思念家乡……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得潭字)

唐代 岑参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玉门关盖将军歌

唐代 岑参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送柳录事赴梁州

唐代 岑参

英掾柳家郎,离亭酒瓮香。折腰思汉北,随传过巴阳。
江树连官舍,山云到卧床。知君归梦积,去去剑川长。

寄左省杜拾遗

唐代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题永乐韦少府厅壁

唐代 岑参

大河南郭外,终日气昏昏。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
故人是邑尉,过客驻征轩。不惮烟波阔,思君一笑言。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唐代 岑参

归去不得意,北京关路赊。却投晋山老,愁见汾阳花。
翻作灞陵客,怜君丞相家。夜眠旅舍雨,晓辞春城鸦。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为问太原贤主人,
春来更有新诗否。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