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玄宗天宝年间进士。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辞情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佳作品鉴
唐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赴西域,远别亲人,异域蛮荒,前程未卜。也不知走了多少天,路上遇到了回京的相熟,匆忙之间,岑参写下了这首《逢入京使》。“故园”指诗人长安的家。回望长安,天高地远,遥不可及,瞬间百感交集,数日奔波劳顿以及内心煎熬一下子释放出来。“龙钟”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勒马驻足的短暂相遇,不能草修成书,只能烦劳捎个口信,向家人报个平安。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意气风发,酣畅淋漓。“誓将报主”“甘苦心”(《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信念和意志是他边塞诗的主流。他的边塞诗中很少有厌战的怨愤,即使描写边塞的严寒和战争的危苦,也是为了表现将士意志坚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这首《逢入京使》一方面表现他春恋帝都、故园的柔情,另一方面表现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壮志与激情。写得崭简有力,亲切感人。《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也是写于诗人第一次远赴边塞之时。天宝十载(751)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带领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带兵三十万出征抵抗。这首诗是岑参在武威送僚友刘判官赴军之前所作。“碛西”即安西都护府。“火山”即今新疆吐鲁蕃的火焰山,五月已是盛夏,那里高温少雨,酷热难耐。但是得到赴军命令的刘判官没有畏难,没有抱怨,没有丝毫迟疑懈怠,迅速行动,疾如飞鸟。“都护行营太白西”既是行动的目的,又具有庄严慷慨的意味。都护行营是戍边卫国的核心所在,神圣威严凛然不可侵犯。“太白”亦称金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极高的知名度,在道教神话体系中是玉帝的信使,古人认为他的出现能预示敌人的败亡(《史记·天官书》“其出西失行,外国败”)。所以,这句诗既表现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神圣威严,又表现出了师出必胜、静候佳音的自信和豪迈,末句的“角声一动胡天晓”就是这种自信与豪迈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对刘判官赴军抗敌的真诚祝愿。诗人想象到判官到达军营之后,看到军威严整,将军指挥若定,号令一出,敌军望风披靡。“胡天晓”是唐军决胜的象征,这是三句中“太白”出现所预兆的,也是有理由可以推想得到的。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依依惜别的伤感、前途未卜的怯懦,只有庄严神圣和真挚祝福,写得镇定、惊警、深挚,别具一格。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激情荡漾,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岑参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原作赏析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