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长安十二时辰》已播大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程参,现实中正是行者岑参。
在剧里,他的诗作被毁,死了心爱的马,被关入狱,惨到极致。
大唐的诗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他可以遇见不良人张小敬?岑参究竟有何种魅力?
生活里的岑参窝窝囊囊,诗歌里的岑参光芒万丈。
提到岑参,人们总是想到他那些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的边塞诗。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边关苦寒,塞外冷月,无不融入其诗。
行千里路,写万卷诗,脚步不止,笔耕不辍。为了心中的抱负理想,一生飘零在外,西出阳关,过吐鲁番,至塞外,却惨遭战败,岑参俨然一位用双脚和纸笔丈量世界的旅者。
大半生都行迹在“平沙茫茫黄如天”的大西北,可最后却在“锦城丝管日纷纷”的成都,划上了生命的的句号,成了一位彻底的异乡人,让人唏嘘不已。
一、山风吹空灵,飒飒如有人
天资聪颖的少年隐士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岑参出生在一个名声显赫的官僚之家。他在《感旧赋》中曾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也就是说,他出生之前的近百年间,家族先后出过三位宰相,曾祖、伯祖、伯父都因文墨不凡而名动朝野,一门三相,堪称奇事,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家世显赫得很。
可惜,这样的家族声望未能惠及到岑参本人。
可惜,这样的家族声望未能惠及到岑参本人。刚刚出生就赶上家道中衰,一落千丈,众多长辈族人被皇帝无情诛杀,父亲在他年幼时也撒手人寰。
小小年纪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岑参的心性磨练得非同常人。早岁贫孤没有阻挡他的求学之路,跟着一个哥哥上学读书,勤奋好学,遍览史籍,九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岑参移居嵩阳,不久又移居颍阳,自此开始隐居生活。这两地为嵩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
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奇峰峻岭,古木流泉。
年轻的岑参在此潜心攻读,啸傲山林,打下了学问上的基础,也初步形成了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
二、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及冠未仕的落寞旅者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隐居了五年的岑参已经二十岁了。抱负不可不展,圣贤书不可虚读,为求功名,几年之间他出入两京漫游河朔,拜谒高官寻访望族。
那个年代的文人,书生意气十足,没有人不想获取功名一展大志。杨炯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渴望弃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心声,杜甫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感慨一生蹉跎不得志的郁郁落寞,而岑参,也有着“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的焦虑和期望。
但现实终究是无情的,有才情不代表会被赏识,四处碰壁之下,他落寞出游。
一路游行,一路写诗,一路自荐,一路被拒。虽然诗名鹊起,但终究只是舞文弄墨。
走到邺城的岑参,面对着往昔纸醉金迷如今黄土一抔的铜雀台,顿生感悟。生前多少烈火烹油终究都会云淡风轻,往日繁华最后都不过是一地苍凉。
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宫中人去尽
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隅南对望陵台
暮入飞云殿
东风吹野火
城空复何见
下马登邺城
岑参
登古邺城
这首《登古邺城》,城空、殿空、水空、宫空,四大皆空。纵然春色将至,可又为谁来呢?
身在自由,可心却处在牢笼。
三、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投身边塞的热血青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游历了好几年的岑参回到长安,一举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淀,岑参满怀报国壮志初次出塞,准备在边塞大显身手。
可是到了边塞,他得到的官职却仅仅是一个文秘,主要工作只是写写临战誓师之类的文字。慢慢地,一天天地,和自己心中所想相去甚远。
所幸安西风景不错,没活干的时候,还能看看天和云。王昌龄在边塞喜欢写战争和士兵,而岑参多是写风景和思念亲人和家乡。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
火山五月行人少,火山六月应更热。
……
在边塞待了两年左右,朝野内已是一片混乱。岑参回到长安述职,在朝廷上盘点了一番,竟发现自己在边塞两年毫无建树,心中郁闷难当,随即约上高适、杜甫几个好友到慈恩寺一日游: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本是写游玩,却对同行只字不提,只写了登楼所见,宝塔苍穹,又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把不同的景色也写入其中。
岑参看着看着,顿觉天地苍茫,事佛辞官之心悠然而萌发。
四、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壮志凌云的报国志士
可岑参终还是下不了辞官的决心,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年近不惑的岑参心底建功立业复兴家族荣耀的小火焰又燃烧起来,愈燃愈快,于是要求再度出塞。一路渡渭水,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越过天山,终于到了北庭。
有之前的老交情,这次担任的是节度判官,节度判官由节度使选充,是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权力地位比第一次出塞时高多了,岑参又一次雄赳赳气昂昂地踏入西北大漠。
这次岑参的情绪高昂了很多,也迎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那首传唱千古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出自这一时期: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风景,惜别友人,这首诗成为岑参的代表作,尤其是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尽皆知。
写雪的唐朝诗人很多,白居易写过“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杜甫写过“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就连李世民皇帝也写过“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这么多诗人写雪,唯有岑参写得最好,写情写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可遗憾的是,岑参依然没有觅得良机,挂印封侯。
五、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仕途渐远的失意之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时代即将划上句号。
远在西北大营留守的岑参,一心系挂唐朝的未来。每日走沙漠,卧山丘,一心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结果没有等来捷报,却等来了两位上司的无妄之灾。
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
昔日朋友高适此时随大将哥舒翰在前线抵抗叛军,哥舒翰战败后被俘,高适精明抉择未弃遗主,跑回长安向玄宗禀报危急战势,并分析局势,得到玄宗嘉许。肃宗即位,高适积极献计出谋,迎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官运。
杜甫从长安一路逃跑,“麻鞋见天子,衣袖漏两肘”,顾不上狼狈去灵武投奔肃宗。看到活像个叫花子却一片忠心的杜甫,肃宗一感动就给了杜甫从八品左拾遗的官。
岑参觉得再在边关按捺不住,就去投奔肃宗,被封右补阙,与杜甫同等官职。杜甫做得很骄傲,但岑参却不得意: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或许,岑参与朝廷气质不搭,玄宗手下贤才如云不屑于他,肃宗又很难接受他的谏言,代宗对他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因而一直以来都未曾安定。先被调到地方当二把手,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都是一些五品六品的官职,离曾经当大官争富贵的功名追求越来越远。
等了大半生,岑参还是没等来荣光,曾经的追求离他越来越远。
六、吾窃悲尔徒,此生安得全
远离家乡的漂泊书生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官从四品。虽然是被贬,但实际上这是他一生中品级最大的官职。动乱之后的盛唐,河山失色,满目疮痍。此时的岑参早已没了争名逐利之心,内心无比平静。
嘉州是他理想幻灭的山水,因此,岑参在任内创作了大量的写景诗。没有赏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叹和挂冠东去的期待。
岑参在任上只历一年,因为不与西川节度使崔旺同流合污,敛财伤民,被罢官。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岑参在四川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岑参的一生,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失败的:实现不了的梦想,回不去的家,就连去世也没能遂了落叶归根的愿。
但在后人看来,功过是非不足为谈,他就是岑参,在盛唐风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此浪漫豁达,让人惊叹不已。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如此英雄豪气,让人热血沸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如此思乡深挚,让人凄然不止。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如此豪放畅快,让人甘愿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