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人物作品
(一)题虢州西楼
错料一生事,蹉跎今白头。
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
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
愁来无去处,只上郡西楼。
(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三)送赵侍御归上都
骢马五花毛,青云归处高。
霜随驱夏暑,风逐振江涛。
执简皆推直,勤王岂告劳。
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人物经历
岑参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但后家道中落,岑氏亲族被流徙数十人。岑参幼年家境孤贫,从兄受学,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
岑参早年长居嵩阳、颍阳,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嵩山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轻的岑参在幽静深山之中,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的作品淡远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雄悲壮中亦不乏淡远。
岑参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
在边塞一天岑参办完军务,遇戍边将士求词。他慷慨写完,突然一个挤在将士之中的一个回鹘小孩当场将诗读了出来。
岑参对于这么小的外族孩子会汉语这件事情非常好奇,“是父亲教的汉语”,回答的同时,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孩子说:"书是爷爷写的,叫《论语》。惊讶之余,岑参给放羊娃题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次日,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自称书香门第,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由于孩子聪明伶俐,同时军队中也缺少翻译人才,于是,岑参将孩子收为义子,改名为"岑鹘"。
岑鹘果然不负岑参重望,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家乡蒲昌,后来,高昌回鹘王国建立。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这些纸做的随葬品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
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也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
人物评价
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6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
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盛唐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