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今天我是考官,你们一个都别想作弊…”

温庭筠:“今天我是考官,你们一个都别想作弊…”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读过这首词的人大概很难想象,拥有如此艳丽笔墨的才子,容貌却极为丑陋。

  温庭筠有个外号,叫“温钟馗”。

  他大概不是出身富贵,虽然有个做过初唐宰相的祖先,但他出生时已是风雨飘摇的晚唐了。朝堂上党争甚于水火,今日玉堂召对,明日就远贬岭南,自然不会有人记得一个没落家族的后人。

  何况他父亲早早就去世了。

  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容貌丑陋,温庭筠的人生仿佛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过命运是公平的,送给他一份重礼——“少敏悟,天才雄赡……才情绮丽”。

  但虽有如此才华,他却屡试不第。

  换了其他才子落榜,后人总要叹息几句,不是同情他怀才不遇,就是指责考官有眼无珠。但是温庭筠终身不第,却鲜少有为他打抱不平的。

  原因很简单,温庭筠的行为太出格了。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温庭筠《杨柳枝》

  温庭筠便是他自己笔下的“荡子”。

  他的远亲姚勖时任扬子留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华,赠送他大量财物,盼望他能专心读书,金榜题名。谁知年轻的温庭筠把这笔钱全挥霍在了妓院里,姚勖一怒之下,“笞且逐之”。

  照理遭到这样的打击,一般人都会稍作收敛。但是温庭筠反而变本加厉,他“薄行无检幅”的名声跟他的才华一起名扬天下,本应用来争取功名的出色文采,被他用来赞美那些跟他一样,本质美好而被人轻蔑的烟花女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忆江南》

  他并不是没有遇到过贵人,宰相令狐绹曾对他十分礼遇,唐宣宗喜歌《菩萨蛮》,令狐绹便请温庭筠代笔作词,署了自己的名字进上,吩咐温庭筠别说出去。能为宰相代笔是一般文人做梦都想不到的荣耀,换了别人,自然谨依台命,以换取下一次进士考试时宰相大人的几句美言。

  然而温庭筠转身就把代笔的事说了出去。

  他一定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词是他写的,为什么不能说实话呢?

  他不是不懂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只是不愿去接受。他的行为在一切规则之外,只依照他自己的好恶运转。他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过陈琳墓》

  “霸才无主”,似乎颇为遗憾,然而却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卓越的才华可以是舞裙歌扇的点缀,但不能做哪个权贵案上的装饰品。

  他仍然一次一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比起自己考中,他似乎更喜欢为别人代笔。

  大中九年的进士考试,考官是沈询。他早听说温庭筠替人作弊的名声,于是特设一席于帘下,让他独自答卷。日暮散场后,温庭筠依旧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在主考官的眼皮底下,他为八人代答了试卷。

  温庭筠似乎就是为了破坏规矩而存在的,传统文人的一本正经,官场规则的心照不宣,科举考试的严肃庄重,在他玩世不恭的荒唐行为中被纷纷解构,显出几分令人发噱的窘迫和滑稽。

  


  主流社会当然不会给他好脸色,“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已经是相当客气的评价。在谨守礼法的官僚们看来,这样道德低劣的害群之马,实在败坏了读书人的名声。

  然而温庭筠果真道德低劣吗?

  咸通七年,温庭筠任国子助教,主持秋试,严格以文判等,并将所试诗文张榜公布,以示公平。此事触怒宰相杨收,温庭筠被贬方城尉,流落而终。

  晚唐政治腐败,科举请托之风极为严重,弊案频出,中举者“率皆权豪子弟”。在权贵的威逼利诱之下,多少自命正直的考官都不得不低头,顶住压力公平取士的,却是一生没有考中进士、因为“品格低劣”被士子们看不起的温庭筠。

  这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子内心深处,比谁都明白正直和公平的价值。

  但如果当面赞美他的勇气和高尚,也许只会引来一阵大笑。

  他只是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如此而已。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温庭筠《杂曲歌辞 侠客行》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菩萨蛮 其四

唐代 温庭筠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文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

唐代 温庭筠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重游圭峰宗密禅师精庐(一作哭卢处士)

唐代 温庭筠

百尺青崖三尺坟,微言已绝杳难闻。戴颙今日称居士,
支遁他年识领军。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
故山弟子空回首,葱岭唯应见宋云。

西游书怀

唐代 温庭筠

渭川通野戍,有路上桑干。独鸟青天暮,惊麏赤烧残。
高秋辞故国,昨日梦长安。客意自如此,非关行路难。

与友人别

唐代 温庭筠

半醉别都门,含凄上古原。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薄暮牵离绪,伤春忆晤言。年芳本无限,何况有兰孙。

题西平王旧赐屏风

唐代 温庭筠

曾向金扉玉砌来,百花鲜湿隔尘埃。披香殿下樱桃熟,
结绮楼前芍药开。朱鹭已随新卤簿,黄鹂犹湿旧池台。
世间刚有东流水,一送恩波更不回。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