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读过这首词的人大概很难想象,拥有如此艳丽笔墨的才子,容貌却极为丑陋。
温庭筠有个外号,叫“温钟馗”。
他大概不是出身富贵,虽然有个做过初唐宰相的祖先,但他出生时已是风雨飘摇的晚唐了。朝堂上党争甚于水火,今日玉堂召对,明日就远贬岭南,自然不会有人记得一个没落家族的后人。
何况他父亲早早就去世了。
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容貌丑陋,温庭筠的人生仿佛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过命运是公平的,送给他一份重礼——“少敏悟,天才雄赡……才情绮丽”。
但虽有如此才华,他却屡试不第。
换了其他才子落榜,后人总要叹息几句,不是同情他怀才不遇,就是指责考官有眼无珠。但是温庭筠终身不第,却鲜少有为他打抱不平的。
原因很简单,温庭筠的行为太出格了。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温庭筠《杨柳枝》
温庭筠便是他自己笔下的“荡子”。
他的远亲姚勖时任扬子留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华,赠送他大量财物,盼望他能专心读书,金榜题名。谁知年轻的温庭筠把这笔钱全挥霍在了妓院里,姚勖一怒之下,“笞且逐之”。
照理遭到这样的打击,一般人都会稍作收敛。但是温庭筠反而变本加厉,他“薄行无检幅”的名声跟他的才华一起名扬天下,本应用来争取功名的出色文采,被他用来赞美那些跟他一样,本质美好而被人轻蔑的烟花女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忆江南》
他并不是没有遇到过贵人,宰相令狐绹曾对他十分礼遇,唐宣宗喜歌《菩萨蛮》,令狐绹便请温庭筠代笔作词,署了自己的名字进上,吩咐温庭筠别说出去。能为宰相代笔是一般文人做梦都想不到的荣耀,换了别人,自然谨依台命,以换取下一次进士考试时宰相大人的几句美言。
然而温庭筠转身就把代笔的事说了出去。
他一定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词是他写的,为什么不能说实话呢?
他不是不懂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只是不愿去接受。他的行为在一切规则之外,只依照他自己的好恶运转。他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过陈琳墓》
“霸才无主”,似乎颇为遗憾,然而却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卓越的才华可以是舞裙歌扇的点缀,但不能做哪个权贵案上的装饰品。
他仍然一次一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比起自己考中,他似乎更喜欢为别人代笔。
大中九年的进士考试,考官是沈询。他早听说温庭筠替人作弊的名声,于是特设一席于帘下,让他独自答卷。日暮散场后,温庭筠依旧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在主考官的眼皮底下,他为八人代答了试卷。
温庭筠似乎就是为了破坏规矩而存在的,传统文人的一本正经,官场规则的心照不宣,科举考试的严肃庄重,在他玩世不恭的荒唐行为中被纷纷解构,显出几分令人发噱的窘迫和滑稽。
主流社会当然不会给他好脸色,“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已经是相当客气的评价。在谨守礼法的官僚们看来,这样道德低劣的害群之马,实在败坏了读书人的名声。
然而温庭筠果真道德低劣吗?
咸通七年,温庭筠任国子助教,主持秋试,严格以文判等,并将所试诗文张榜公布,以示公平。此事触怒宰相杨收,温庭筠被贬方城尉,流落而终。
晚唐政治腐败,科举请托之风极为严重,弊案频出,中举者“率皆权豪子弟”。在权贵的威逼利诱之下,多少自命正直的考官都不得不低头,顶住压力公平取士的,却是一生没有考中进士、因为“品格低劣”被士子们看不起的温庭筠。
这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子内心深处,比谁都明白正直和公平的价值。
但如果当面赞美他的勇气和高尚,也许只会引来一阵大笑。
他只是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如此而已。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温庭筠《杂曲歌辞 侠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