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人生最高境界,不过是一场春江花月夜

温庭筠:人生最高境界,不过是一场春江花月夜

  

image


  提到《春江花月夜》,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琵琶名曲或者唐代诗人张若虚那首“孤篇压全唐”的诗。

  我最初学的《春江花月夜》却是唐代另外一位诗人的作品,这位诗人叫温庭筠。

  温庭筠?

  这个姓名是不是也很熟悉?

  对!

  要相信你的第一反应和直觉,这个温庭筠就是那个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把相思之情能描写到深入骨髓的温庭筠;是那个拒绝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才女鱼玄机的温庭筠;如果再多翻几页某搜索页面,你一定会想起来,连续剧《甄嬛传》中姚贝娜所唱插曲《菩萨蛮》的词就是他所写。

  现在是不是好奇在这位诗人笔下,“春江花月夜”是多绮丽呢?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团香雪。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是不是与想象中不太一样?

  并不完全像《菩萨蛮》那般秾艳精巧,甚至于有些政治见解在其中吧。

  温庭筠在这首诗中描述了隋炀帝放弃北方,沿河(和运河)南下,最终遇害的史事。从诗人的视角来看,“南方”不只让一位皇帝“失败”,这种诗人思维也折射出来某些政治现实——隋末唐初关中的战略据点,提供了比富有的南方更安全可靠的防御基础。

  温庭筠大多数诗并不能看出来明显与政治沾边的内容,而是多写妓女生活或者思妇念征夫,以及以他的视角去记录的爱情与生活。

  实际上,晚唐诗人基本不再像中唐时代的诗人那样,通过作品来直抒胸臆,表达出明显的政治意味。他们作品更多以当时兴盛的都市市民生活和成熟的娱乐场所为背景,多少有些“避世”及现实颓废的一面。同时,也因为目睹了社会的混乱,有一些诗人会写一些反映社会黑暗的作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晚唐诗人并没有政治抱负。尤其是像温庭筠这样的出身的诗人,更是如此。

  只不过,处于那个动荡的时代,再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也只能是有心念长安,无力宣之口。

  

image


  论起温庭筠的出身......祖上那是不只“曾阔过”。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死后被陪葬昭陵的温彦博之后裔,温氏家族在隋末唐初的政坛上也曾是大放异彩的。不过,到了温庭筠这一代,家族已经是没落了。他的家庭更因为幼时父亲去世,跟随母亲生活,在家族中并不受到特别的重视。

  另,在唐朝大族,即使没落,对于家族子弟的教育是非常看中的。到了适当的年龄,都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很穷的家庭也会尽可能去接受教育,哪怕只是学习半年几个月的时间也一定要去学习。如果家族里个别家庭存在经济原因不能接受教育,族内条件相对好一些的亲戚资助其学业的。甚至于,条件好的族人会资助有才华但非本宗族的年轻子弟教育。

  因而,即使温氏一族已经不再像唐初那么般有影响力,温庭筠所接受的教育并没有被降低水准。

  但是,温庭筠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大唐帝国的盛世了。

  如果将“安史之乱”归入到整个历史中去评价,可能会有一些客观与理性的看法,甚至于还有几条算得上好处的。比如某些区域后来能在经济中有起色,也是因为战乱人口(人才)迁移。

  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长安陷落,强大的唐朝帝国瓦解于顷刻之间。

  这次的叛乱,使得皇帝对其统治下的臣民从曾经情有可原,到警惕其任何不当言行。且,明显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这个涉及到藩镇与税收,如果大家有兴趣,我明天再专门写一篇相关内容)。

  与此同时,这场劫难之后,不管是政坛意见领袖还是底层民众,悲观失望的不信任情绪蔓延开来。这样的情绪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解,却是变本加厉。

  这造成,整个晚唐的气氛是暗谈的,乃至是充斥着流言蜚语、阴谋诡计和意气用事。

  尽管德宗(在位时间为779年-805年)、宪宗(在位时间是805年-820年)企图通过改革来扭转颓势,试图恢复唐王朝中央政府的主动性、权威与力量。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能够为改革提供助力的外部环境。

  温庭筠就是出生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

  温庭筠出生于约812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出生于801年),不管是哪种说法,他都是出生于政局不稳的时代。

  倘若是一位富有野心的政治家或者军事家,在越是不够安稳的政局下,越有其发挥特长的空间,越是有建功立业甚至于取而代之的机会。

  但是,文人却不同。

  文人如果想成为“政治人物”,先得有进入政治管理体制的能力。

  

image


  在唐代,想要进入政治管理制中,最为直接的便是“科举”。

  温庭筠是有才的,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才子传》中称其:“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参加科举考试,从乡试开始,温庭筠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无敌。《北梦琐言》中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27岁的温庭筠第一次进京赴考,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

  当时,他已经是颇有知名度,所以长安城里有不少知名人士与愿意与之结交。其中,不乏在朝中有权威的官员。

  唐代的科举是极重视“行卷”这一环节的,诗词文才名满天下的温庭筠又有能说得上话的官员举荐。

  进入政治权力之路,已经在温庭筠面前铺好。

  锦秀前途,分明就在眼前。只需要他踏步向前,便可。

  但是他并没有考上。

  关于这次落榜的说法,有说法是他沉溺于欢场,睡过了头;也有说法是他曾与庄恪太子李永的有交所致。

  不过,当时气盛的温庭筠并不在意这个,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下一次再考也必然得中。

  在这里,不得不得及唐朝的花街柳巷了——毕竟,这里让大才子温庭筠“弃考”,又是他之后不少作品的“灵感启迪”,也是他认识鱼玄机的地方。

  专营酒色的花街柳巷也不是唐代的产生的,但是,毕竟也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行当,因而在以前的王朝记录中,留下来的具体信息比较少。只有一些零星的资料,或者从诗文及逸事中拼凑还原了。

  唐代“北里”位于皇城与东市之间一个坊的东北角,很多举子都在这个地方租房子位。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子监以及科举场所都在这个坊。

  科举考试是通往政治管理体制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武后统治时期开始更是如此。而唐代的科举制是需要在考前学习及“行卷”花费大量的时间留在长安,这意味着少年离家的举子们不仅时间方面相对自由,也意味着他们手头都是有些钱的。

  正值青春、远离家乡、前途待定、思念亲友、时间宽裕、略有小资。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举子们很难拒绝社交,也很难拒绝欢场中那些女子所提供的欢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交往使得年轻的举子之间产生了友情,同时对考试也有帮助。同一批考生与考官之间是终生联系的,这种友谊可能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一直持续着。

  到了晚唐,妓女与诗人官员联系也是当时社会社交的特征之一,并不以为耻。这也是为什么温庭筠沉溺欢场错过复试并没有被苛责的重要原因吧。

  

image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因为种种原因,温庭筠并没有去长安。

  这一年,政坛再次发了变化,文宗驾崩,武宗登基。

  武宗面对的政治局面,比文宗更为严峻,整个宫廷更加处于困境之中。

  文宗在位时,力图消灭宦官的势力。835年,清洗宦官的行动失败了,宦官反扑导致不少高级官员被迫离开政治中心。

  武宗在位期间,一是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二是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遗憾的是,武宗在位第七年便去世了。

  温庭筠也没有闲着,养病、成家、生子,与之前的旧友保持联系,为其再次科举做着准备。

  846年,唐宣宗继位。

  此时,朝廷的实际权力被宦官、学士和独立的财政专使把持着,朝廷已被激烈的党争所分裂。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温庭筠在长安应进士试,依然落榜。

  此后,温庭筠尝试过其他的方式进入政治管理体制,但是,都失败了。为了维持生计,温庭筠开始“以文为货,搅扰科场”的代考生涯。生活上更加沉溺于酒色,终日混迹于青楼妓馆,所写的诗词也大多是一些花间月下、闺情绮怨的淫词艳曲。所谓“花间词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直到唐懿宗时,又有人举荐温庭筠。温庭筠才为国子监助教,从六品,专门负责科举考务。这是温庭筠事业的顶峰。

  即使他负责了科举考务,达到了所谓事业的顶峰,他依然过得并不好。直接了当来说,没什么好下场。

  后世只需要这短短几百个字,就可以勾勒出来温庭筠并不成功的人生。更可以通过更短几十个字,说明他从顶峰到谷低,到死亡的经历——得罪权臣,被贬,弟死,知己死,远亲死,失联,被推测已死。

  后世猜测,温庭筠约卒于咸通末,年六十左右。

  这个被后世评价为“在晚唐,李商隐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发扬者”的温庭筠,连他的死亡都是依靠推测出来的。

  

image


  有人说,温庭筠的悲剧是因他恃才傲物,选择错了方向。倘若他懂得奉承,站定某位宰相,或许早飞黄腾达了。

  现在也有人说,温庭筠就是因为得罪了领导以至空有一腔才,未能展抱负。

  这样的看法,也对,也不对。

  从一些记载来看,温庭筠这个人确实比较“耿直”,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那种有些迂腐的读书人,不会变通。因而,他不懂得微妙的世路人情,也不懂得屈颜媚上。

  这让领导觉得缺乏尊重感和难以管理这样的人,最后影响他的仕途。

  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说,温庭筠的失意人生,确实与他这样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但是,当我们回望唐代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把李峤这样的官场人精放到温庭筠所处的环境,同样没办法做到三朝拜相。

  究其原因,温庭筠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当时朝廷的需要的。

  温庭筠出生在唐宪宗时代。

  如果宪宗能多活十年,或许,温庭筠真能在晚唐的政治舞台上大光异彩。

  宪宗在位期间除了“两税法”的真正实施扩大到整个国家范围之外,有两项政策颇有意义,一是取消了节度使在他所治州以外的一切兵权,二是自六朝以来,刺史第一次被授予长期和明确的兵权。

  如果这两项政策能执行下去,朝廷会起码拥有相对安定的环境,以及更充裕稳定的收入。起码不会是像后来,兵匪难分的乱啊!

  遗憾的是,没有如果。

  820年,宪宗被两名对他不满的宦官所害,从而结束了唐代最后一个搞改革的统治期。虽然朝中对于宪宗的改革及性情并不是很满意,但是他的死却与政治无关。

  宪宗去世后,他的继承最初还是能执行一段时间这些政策的,很快不能推行下去了。

  这也不能完全埋怨皇帝们的无能,对,“皇帝们”......学历史很怕学高宗和武后的年号之外,也很怕学到晚唐不断换皇帝们要背得考点很多。

  看看温庭筠所经历的皇权时代吧,从他出生算到去世,他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了吧?

  看看这皇帝走马观花似的换,政治导向同样不断在变换着,权臣一方没等唱罢另一方已经亮相,政策制度同样没个准信......这还没提到官僚集团与宦官之间的权力之争,以及宦官对于皇帝废立的干涉程度,等等。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这些文人们,应该按哪个方向去奉承呢?要去站哪个权臣的队伍呢?

  且不提文人的气节能不能让温庭筠如老鼠一般钻营,即便他有此心,他怎么能够保证在这些“队伍”中被接纳且不断“转队”成功呢?

  因而,不管是温庭筠,还是同时代的文人们,绝大多数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必然的。

  政治上失意,却依然要面对现实的生活。然而,现实与愿景相差那么远。

  梦碎,人却不想醒,纵情声色的逃避,对于温庭筠这样的才子其实是件更痛苦的事情吧!所以,他在懿宗时有机会展示之时,他是真的竭尽所能。只是,那并不是一个需要他这样“认真”的时代,除了黯然离开,他再无选择。

  我们如今读史,站在“上帝”的视角,都不能判定是非,又何必苛责那些身处乱世的文人呢?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经旧游(一作怀真珠亭)

唐代 温庭筠

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于此见娇娆。香灯怅望飞琼鬓,
凉月殷勤碧玉箫。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条。
坏墙经雨苍苔遍,拾得当时旧翠翘。

碧磵驿晓思 / 碧涧驿晓思

唐代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艺于庭亦既逾岁…遂寄情于此

唐代 温庭筠

寓赏本殊致,意幽非我情。吾常有流浅,外物无重轻。
各言艺幽深,彼美香素茎。岂为赏者设,自保孤根生。
易地无赤株,丽土亦同荣。赏际林壑近,泛馀烟露清。
余怀既郁陶,尔类徒纵横。妍蚩苟不信,宠辱何为惊。
贞隐谅无迹,激时犹拣名。幽丛霭绿畹,岂必怀归耕。

杂歌谣辞。黄昙子歌

唐代 温庭筠

参差绿蒲短,摇艳云塘满。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
萋芊小城路,马上修蛾懒。罗衫褭向风,点粉金鹂卵。

车驾西游因而有作

唐代 温庭筠

宣曲长杨瑞气凝,上林狐兔待秋鹰。
谁将词赋陪雕辇,寂寞相如卧茂林。

登李羽士东楼

唐代 温庭筠

经客有馀音,他年终故林。高楼本危睇,凉月更伤心。
此意竟难折,伊人成古今。流尘其可欲,非复懒鸣琴。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