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与韦庄”诗词中的榆林风物

“温庭筠与韦庄”诗词中的榆林风物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唐诗上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有着诸多全新的创造。且不说其在内容上的拓展开新,单就体式韵律而言,笔者以为至少有三方面的重大开拓。一是创造了讲究平仄、对仗的体式齐匀、声韵严整的律诗和绝句,包括五律与五绝、七律与七绝及六言律诗、小律、排律等,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二是勃兴“古风”,使“歌行体”大行于世。唐人将古人所写的古体诗统称为“古诗”,而将本时代人所写的不入律的诗称为“古风”,有四古、五古、七古、杂言古风,其中只有四句的则称“古绝”。唐代以前的诗绝大多数为五言,七言诗为数甚少。唐人或借乐府旧题,或自制乐府新题,或即事名篇、自拟题目,创作了大量以七言为主的诗篇,短的只有四句,长的达百句以上,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也可换韵,不太讲究平仄、对仗,这种以七言句为主的古风被称为“歌行”。歌行体的风靡是唐诗又一重大发展。三是创造了篇有定句、句有定式、诗句可长可短、讲究韵律的新的诗体——词,从而为宋词的盛行开了先河。在词的发展史上,被人并称为“温韦”的晚唐诗人温庭筠与韦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而“温韦”的一些诗篇与词章,也关涉到古老的榆林大地。

  温庭筠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人称“温八叉”。但他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多所忌犯,故屡举进士不第,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先看他的七律《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写的追思凭吊之作。苏武,字子卿,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不屈,曾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历尽艰辛,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方得回国,被封为典属国(负责处理属国事务之官职),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其去世后,历代所建庙祠多达十余处,几乎遍布华夏四方。诗中所咏苏武庙在哪里?《保德州志》载,河套内旧芭州有苏武庙、李陵碑遗址,古芭州在今府谷麻镇西。温庭筠为祁县人,家距芭州不远,瞻仰苏武庙甚为方便。诗中有“空向秋波哭逝川”之句,“逝川”指黄河,亦与芭州地理相符。可见诗中所咏苏武庙应在今府谷县麻镇、黄甫一带黄河岸上。诗篇首联上句写所想。史载,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赴匈奴,探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帝射雁,得苏武帛书于雁足,知武所在,迫使匈奴同意遣武回国。苏武得见汉使,乃是其人生中决定命运的转捩点,故而成为作者首先想到的情景,并用“魂销”二字描摹苏武见到汉使时难以言状的复杂情感。下句写所见。作者看到苏武庙祠高树环绕,由于年代久远,古祠高树对于苏武骤见汉使而“魂销”的场景似已茫然不觉,只是静静地肃立于作者面前。句中透出悲凄怅惘的情思。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的场景,犹如两幅画图,集中展现了苏武幽禁异域漫长而艰辛的岁月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之志。颈联追思苏武“回日”与“去时”期间的巨大变化。史料记载,汉武帝曾用珠玉珍宝制甲、乙二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甲帐”借指武帝。“冠剑”意为官员戴冠佩剑,借指苏武。“丁年”意为壮年。二句意为:苏武回归故国之日,楼台依然,而武帝已逝;苏武去往匈奴之时,正当壮年,如今已成年迈之人。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回日”与“去时”互相映衬,见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沧桑变幻,抒发人生多舛、命运难料的深切感慨。尾联中“茂陵”为武帝陵墓,借指武帝。两句意为:武帝没有见到苏武归国封侯的结局,成为苏武心中大憾,因而苏武之灵至今犹在庙中空对着滔滔黄河哭悼武帝。句中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之哀情,见出苏武忠君爱国的情怀。从“秋波”二字也可看出,作者谒庙之时应在秋季。全诗写作者的“一见”“五想”,而“五想”皆由“一见”而生,从而收到情景交融、古今相映、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成为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再看温庭筠的《边笳曲》:

  朔管迎秋动,雕阴雁归早。

  上郡隐黄云,天山吹白草。

  嘶马悲寒碛,朝阳照霜堡。

  江南戍客心,门外芙蓉老。

  律诗多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很少见,此诗即为仄韵五律。诗中边笳、朔管皆指胡笳,为管状吹奏乐器;雕阴为古郡名,治今绥德;上郡即雕阴郡;天山为祁连山,因匈奴呼天为祁连,故称,借指上郡一带山脉。诗篇前六句描绘上郡一带的秋景:胡笳声悲,雁归日早,城隐黄沙,风卷牧草,马嘶寒碛,日照霜堡,一派荒凉之状。末二句状戍客凄凉之情。戍守上郡的士兵家在江南,距边塞遥远,归家无期,因而他想到家中美如芙蓉的妻子一定在无尽的祈盼中消磨青春,渐渐老去。写得极富情感,读来令人唏嘘。从此诗可知,作者当于秋季到过上郡,很可能就在此时瞻仰过苏武庙。

  再看一首温庭筠的词作《蕃女怨》: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唐人作词,是为配曲而歌,故称“曲子词”。在唐人看来,诗是用以“言志”“载道”的,而词不过是笔墨游戏之作,因而唐代之词,多表现思妇闺怨、征人羁愁、男女私情,但也有一些反映现实之作。《蕃女怨》为温庭筠首创词牌,写的虽然也是思妇的离愁别怨,却描绘了大漠风光、边塞战事,具有一定的现实感。篇中玉连环为征人饰物,类如铁链;金镞箭为装有金属箭头的箭。开头二句写大漠南边的沙海燃起烽火,群雁惊飞,状如千里飞雪。写得气势非凡。中间三句以“玉”“金”二美词状饰物、兵器,以显将士之英武,反衬年年征战之苦。写得蕴藉含蓄。末二句点明题旨:蕃女为异族女子,她因丈夫征战在外,独居画楼,在春天对着杏花而感叹红颜渐老。写得曲尽人情。此词所描绘的边塞风情,无疑也是当年榆林边关的一种写照。

  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曾漫游各地,屡举不第,直至亁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左补阙等职,五代时为前蜀宰相。

  他曾亲临绥州(今绥德),有七律《绥州作》: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此诗为作者登临绥州城楼的怀古寄情之作。首联中“雕阴”指雕阴山,在城南;“雉堞”指城墙。首句意为雕阴山上树木稀少,乃因山高而水难流至,干旱无水。作者以直白之语道出眺望雕阴山的直观感受,见出绥州环境之艰苦;“水难留”一语亦显露了他羁留边关、前途难测的隐忧。接着以“连云”二字状州城之高,与山高相呼应。人在高处,视野开阔,故而引发了对“古帝州”久远历史的遐想。《山海经》等记载,黄帝及尧、舜、禹等古帝都曾活动于绥州一带。作者思驰千载,笔追远古,蕴涵着对沧桑历史的深沉思考。颔联上句写所闻。“带雨”二字状运载辎重的驼队栉风沐雨,跋涉遥远,向晚时分,驼队抵达戍堡,传来阵阵驼铃声。下句写所感。作者倚楼思乡,倍感孤独。两句构成鲜明对比,含有驼尚有归、人难还乡之意。颈联写所思。明妃即西汉宫妃王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元帝时和亲往嫁匈奴,途经绥州。蔡琰即蔡文姬,东汉才女,汉末战乱中被掳归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归,归途亦经绥州。二句意为:明妃青春貌美,和亲匈奴,前程无限,因而去往塞外时,路边的花朵也绽露笑容,为之欣喜;可惜蔡琰在塞外历尽艰辛,韶华渐逝,归国时已是两鬓如霜。言下之意是:我也像明妃一样怀着美好的人生梦想来到塞上,只恐功名难就,归乡之时空老于世。二句亦成鲜明对比,见出作者的襟抱气度,也可见出作者此时正值青春年少。尾联状景言情。句中“单于”为曲调名,又名“小单于”,多用于军中。扶苏为秦始皇长子,蒙冤自尽于上郡(今绥德),故称绥州为扶苏城。二句意为:在朦胧的暮色中,绵绵烽烟挟带着悠悠乐声弥漫于城外,而州城的上空,一钩弯月悄然升起,静静地窥视着茫茫尘世。写景空旷苍凉,言情哀怨凄婉,其中既有离乡的孤独、羁旅的苦愁,又有对前途的担忧,写得含蓄隽永,给人以无尽联想,可谓不尽之意,尽在言外。

  


  最后看看韦庄词《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是流行于中唐之后的词牌名。词中“年少”即少年;“足”意为足够、十足;“妾”为古代女子自称;“拟”意为打算;“休”意为美好、美善,与“咎”相对。此词写一位少女在春游时碰见一位风流少年,打算嫁给他,觉得如果嫁给他,自己的一生就完美了,即使被他无情休弃,自己也不后悔羞愧。全词以少女自道的方式写出,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所写虽为男女之情,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倾心相许、无怨无悔,却异常深挚感人。从“杏花”一语可知,此词应作于北方,极有可能是作者羁留绥州时所作,这也正是此词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味的原因。作者之所以能突破封建礼教的羁绊,写出如此明快的佳篇,无疑是学习借鉴民歌的结果。

  榆林真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里是诗的生长源,也是词的孕育地。“温韦”的诗词便是极好的例证。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唐代 温庭筠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唐代 温庭筠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偶游

唐代 温庭筠

曲巷斜临一水间,小门终日不开关。红珠斗帐樱桃熟,
金尾屏风孔雀闲。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
与君便是鸳鸯侣,休向人间觅往还。

相和歌辞。张静婉采莲曲

唐代 温庭筠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西杨柳向娇晚,
门抛沟水波潾潾。麒麟公子朝天客,珮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翦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
麝脐龙髓怜娇饶。秋罗拂衣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胶胶塘水满,绿萍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
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易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龙尾驿妇人图

唐代 温庭筠

慢笑开元有幸臣,直教天子到蒙尘。
今来看画犹如此,何况亲逢绝世人。

送客偶作

唐代 温庭筠

石路荒凉接野蒿,西风吹马利如刀。小桥连驿杨柳晚,
废寺入门禾黍高。鸡犬夕阳喧县市,凫鹥秋水曝城壕。
故山有梦不归去,官树陌尘何太劳。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