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才高八斗,曹操却为何立曹丕为继承人,真实原因令人心酸无奈

曹植才高八斗,曹操却为何立曹丕为继承人,真实原因令人心酸无奈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首《七步诗》道尽人间兄弟情,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由于早期曹操在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曹丕曹植兄弟相争的祸患。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既然曹植如此优秀,曹操为什么要立曹丕为继承人呢?探究历史我们发现一代枭雄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充满了无奈。

  

image


  曹操画像

  曹操,前后一共有过14个老婆,儿子有25个之多。长子曹昂虽然是小妾所生,但是生下来之后一直由正妻抚养,可以说是名义上的嫡长子。但是悲剧的是,在建安二年(197年),由于曹操的一次艳遇事件,已经投降的张绣反叛,为了保护父亲曹操,曹昂与典韦等人战死在了宛城。而曹昂的嫡母丁氏也因为这件事与曹操决裂。之后卞夫人取代丁氏成了正妻,卞氏有四子:丕、彰、植、熊,曹丕成为所谓的嫡长子。可以说如果曹昂在世的话,就不会有立储之争了。曹丕登基称帝之后对众人说:“家兄孝廉(曹昂),自其分也。若是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

  


  曹操与曹冲

  曹昂去世后,曹操着重培养正是环夫人之子曹冲。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而曹冲本人也确实有继承曹操的实力,且不说曹冲称象这样流传甚广的典故,《三国志》中说他五六岁就有成年人的智商,可以说是神童“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却英年早逝。

  


  曹操剧照

  虽然说曹操传位于曹冲只是局限于想法,并没有付诸实施。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挑选继承人并没有遵循传统的立嫡立长,而是倾向于立贤。谁有能力继承发扬我的事业,我就立谁当继承人。《三国志》里曹操也说他自己“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可见曹操是一个不信“天命”的人,立储问题上断也不会遵循《春秋公羊传》所说的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那么曹操究竟是为什么不立才高八斗的曹植,而立曹丕为继承人呢?

  


  曹操剧照

  按照史书记载,曹操的确是曾经有意传位给曹植。曹操有一部名篇《戒子植》,专门写给曹植的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短短一行字,却道出了曹操这个老父亲的心声。让曹植以自己为榜样,好好努力,并且拿曹植和年轻时候的自己相比较。很明显就是要传位给曹植。曹操打算立贤不立长,曹丕不甘心放弃权利,于是以曹丕、曹植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展开争夺,而朝臣也发生分化,形成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那么究竟为何曹丕最终胜出?

  


  曹操剧照

  首先,曹丕自身实力过硬。大家都知道曹植才高八斗,而曹丕也是文学家,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而且曹丕不仅文学功夫了得,武艺也十分高超。在《典论·自叙》中记载:“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

  


  曹操与曹丕

  其次,曹丕较早参与军政活动锻炼了才干,积累了经验。曹丕虽然一直没有被立为继承人,但是他所拥有的的嫡长子身份,较早的参与政治活动,曹操每次出征都是让曹丕留守。《三国志》中记载“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经过历练的曹丕深谙政治真相,扩大自己的盟友,减少自己的敌人。于是曹丕可以说是广结势力。

  恭敬对待士大夫阶层。当时曹操账下的荀彧荀攸叔侄两个是士大夫的领袖。曹丕对于他们曲礼相事。荀攸生病时,曹丕甚至“世子问疾,独拜床下”。对于邴原、张范等名儒,曹丕“执子孙礼”。曹丕这些举动获得了士族阶层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曹丕是当然的继嗣人选,当曹操有意立曹植,密访于外时,他们坚决反对,甚至有人要以生命维护曹丕的地位。

  


  曹丕剧照

  广泛结交文学才俊。曹丕通过广泛招揽文学雅士,一方面的确是自己喜欢文学,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这些文学之士为自己打造舆论优势。而这些人也看中了曹丕嫡长子的身份,纷纷来依附。《三国志》中记载“魏太子魏中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谋士吴质。吴质可以说是曹丕夺位成功的关键先生。

  当年曹操要出征,众位朝臣公子在邺城外诶曹操送行,曹植献出了一片华丽的文章,盛赞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则相形见拙,怅然若失。吴质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

  


  曹植剧照

  讨好后宫。后宫们的枕头风可以说是威力巨大,鉴于此,曹丕积极争取曹操王妃们的支持。《三国志》中记载“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可以说,曹丕自身实力过硬,而且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进行了精心的谋划,网罗了各方面的人才,形成了坚固的利益集团,从士大夫,到文人,再到后宫全部成了曹丕的党羽,想不成功都难?

  反观曹植虽然个人才能很高,但是在这方面相去曹丕甚远。曹丕恃才傲物,对于当时的士族大儒,心理上很是抗拒。

  


  曹植剧照

  如《三国志》中记载“是时,太祖诸子高选官属,以(邢颙)为平原侯植家丞。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对于曹操给选的属官,曹植竟然跟他不合,只能说是政治头脑欠缺。与曹丕的政治成熟相比,曹植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幼稚,《三国志》中关于两人有很好的描述“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高下立判。

  但是,不管曹丕政治手段如何高明,如果曹操执意要传位给曹植的话,也未尝不可。《雍正王朝》中稳操胜券的八阿哥最后不也是输给了四阿哥么?但是曹操最终不得不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

  


  司马懿剧照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不受传统约束的人,而且他的出身并不是十分光彩。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从这方面来讲,曹操虽然一统北方。在阶层属性上跟传统的豪门士族如袁绍、刘表之类并不是一类人。早期的曹操对于传统士族并不是十分感冒。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曹操与士族相互利用,妥协,最终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也就是现在的曹魏集团。曹丕的坚定支持者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都是传统士族,或者说是士族势力拥护者。他们把宝压在曹丕身上就是想要在曹操死后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洞悉一切的曹操想要扭转这种形势,同时也是担心将来曹魏集团受制于士族。于是便扶植寒门子弟支持曹植夺嫡。但是随着斗争的白热化,曹操发现士族的力量过于强大,如若一意孤行,强推曹植作为继承人,必然要引发更为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到时候曹植很难应付整个局面,整个曹魏集团很可能因此而覆灭。于是曹操做出让步,立曹丕为继承人。可以说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是理智战胜了感情,也确实是无奈之举。

  


  而历史也正是如曹操先前预想的那样,随着曹丕上位,“九品官人法”确立实施,为世族入仕铺平了道路。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整个士族阶层掌握了统治阶级的管理权,到了东晋时期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可以说曹丕曹植的储位之争,影响了后世百年的政治格局。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应诏

两汉 曹植

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命彼掌徒,肃我征旅。

朝发鸾台,夕宿兰渚。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经彼公田,乐我稷黍。

爰有樛木,重阴匪息。虽有糇粮,饥不遑食。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仆夫警策,平路是由。玄驷蔼蔼,扬镳漂沫。流风翼衡,轻云承盖。

涉涧之滨,缘山之隈。遵彼河浒,黄阪是阶。西济关谷,或降或升。

騑骖倦路,载寝载兴。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轮不辍运,鸾无废声。爰暨帝室,税此西墉。

嘉诏未赐,朝觐莫从。仰瞻城阈,俯惟阙庭。长怀永慕,忧心如酲。

责躬

两汉 曹植

小序臣植言。
臣自抱亹归藩。
刻肌刻骨。
追思罪戾。
昼分而食。
夜分而寝。
诚以天网不可重罹。
圣恩难可再恃。
窃感相鼠之篇。
无礼遄死之义。
形影相吊。
五情愧{赤皮}。
以罪弃生。
则违昔贤夕改之劝。
忍垢茍全。
则犯诗人胡颜之讥。
伏惟陛下。
德象天地。
恩隆父母。
施畅春风。
泽如时雨。
是以不别荆棘者。
庆云之惠也。
七子均养者。
鸤鸠之仁也。
舍罪贵功者。
明君之举也。
矜愚爱能者。
慈父之恩也。
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前奉诏书。
臣等绝朝。
心离志绝。
自分黄耈永无执珪之望。
不图圣诏猥垂齿召。
至止之日。
驰心辇毂。
僻处西馆。
未奉阙庭。
踊跃之怀。
瞻望反侧。
不胜犬马恋主之情。
谨奉表并献诗二篇。
词旨浅末。
不足采览。
贵露下情。
冒颜以闻。
臣植诚惶诚恐。
顿首顿首。
死罪死罪。
于穆显考。
时惟武皇。
受命于天。
宁济四方。
朱旗所拂。
九土披攘。
玄化滂流。
荒服来王。
超商越周。
与唐比踪。
笃生我皇。
奕世载聪。
武则肃烈。
文则时雍。
受禅于汉。
君少万邦。
率由旧则。
广命懿亲。
以藩王国。
帝日尔侯。
君兹青土。
奄有海滨。
方周于鲁。
车服有辉。
旗章有叙。
济济隽乂。
我弼我辅。
伊予小子。
恃宠骄盈。
举挂时网。
作藩作屏。
先轨是隳。
傲我皇使。
犯我朝仪。
国有典刑。
我削我绌。
将寘于理。
元凶是率。
明明天子。
时惟笃类。
不忍我刑。
暴之朝肆。
违彼执宪。
哀予小臣。
改封兖邑。
于河之滨。
股肱弗置。
有君无臣。
荒淫之阙。
谁弼予身。
茕茕仆夫。
于彼冀方。
嗟予小子。
盈罹斯殃。
赫赫天子。
恩不遗物。
冠我玄冕。
要我朱绂。
光光大使。
我荣我华。
剖符授玉。
王爵是加。
仰齿金玺。
俯执圣策。
皇恩过隆。
祇承怵惕。
咨我小子。
顽凶是婴。
逝惭陵墓。
存愧阙庭。
匪敢傲德。
实恩是恃。
威灵改加。
足以没齿。
昊天罔极。
生命不图。
常惧颠沛。
抱罪黄垆。
愿蒙矢石。
建旗东岳。
庶立毫厘。
微功自赎。
危躯授命。
知足免戾。
甘赴江湘。
奋戈吴越。
天启其衷。
得会京畿。
迟奉圣颜。
如渴如饥。
心之云慕。
怆矣其悲。
天高听卑。
皇肯照微。
应诏肃承明诏。
应会皇都。
星陈夙驾。
秣马脂车。
命彼掌徒。
肃我征旅。
朝发鸾台。
夕宿兰渚。
芒芒原隰。
祁祁士女。
经彼公田。
乐我稷黍。
爰有樛木。
重阴匪息。
虽有糇粮。
饥不遑食。
望城不过。
面邑不游。
仆夫警策。
平路是由。
玄驷蔼蔼。
扬镳漂沫。
流风翼衡。
轻云承盖。
涉涧之滨。
缘山之隈。
遵彼河浒。
黄阪是阶。
西济关谷。
或降或升。
騑骖倦路。
载寝载兴。
将朝圣皇。
匪敢晏宁。
弭节长骛。
指日遄征。
前驱举燧。
后乘抗旌。
轮不辍运。
鸾无废声。
爰暨帝室。
税此西墉。
嘉诏未赐。
朝觐莫从。
仰瞻城阈。
俯惟阙庭。
长怀永慕。
忧心如酲。

当来日大难

两汉 曹植

日苦短。
乐有余。
乃置玉樽办东厨。
广情故。
心相于。
阖门置酒。
和乐欣欣。
游马后来。
辕车解轮。
今日同堂。
出门异乡。
别易会难。
各尽杯觞。

白鸠讴

两汉 曹植

班班者鸠。
爰素其质。
昔翔殷邦。
今为魏出。
朱目丹趾。
灵姿诡类。
载飞载鸣。
彰我皇懿。

圣皇篇

两汉 曹植

圣皇应历数。
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
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
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
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
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
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
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
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
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
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
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
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
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
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
无功荷厚德。
思一効筋力。
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
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
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
韡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
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
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
俛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
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徘徊。
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
何况骨肉情。

乐府 其四

两汉 曹植

□鸟起舞,凤凰吹笙。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