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发 现 曹 植

发 现 曹 植

  

  他生于乱世,长于王侯之家,在群雄逐鹿、三国纷争的时代以文人的才情和风骨傲然独立。

  他才高八斗,七步能诗,一篇《洛神赋》流传千古,成为建安文学乃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多才多艺,英年早逝,世人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殊不知他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杂技,发明了中国的佛教音乐——梵呗。

  他出生在莘县(古东武阳),任职并长眠于东阿,一个旷世奇才竟然与江北水城——聊城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公元222年(魏黄初三年)四月的一个黄昏,洛水河畔的一条官道上尘土飞扬。一队车马从魏国的都城——洛阳方向驶来,华丽的车子上端坐着神色凝重的鄄城王曹植。这是曹植在由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侯被改封为鄄城王之后回鄄的途中。一路上,他怀抱的不是皇帝(曹丕)封王的圣旨,而是皇帝赠他的甄夫人(名宓,曹丕之妻)殁后留下的玉枕。

  车到洛水河畔,曹植一边让侍从安排车夫放慢速度,一边拉开车帷,观看洛水的景色,但见:洛水如带,岸柳成荫,波染烟霞,帆樯如林。这时,曹植凝重的神情舒展开了,不由得吟诵起秦始皇的《祀洛水歌》:“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祭祀大泽,倏忽南临。洛滨缀祷,色连三光”。念到此,他回望帝都,心情一阵悲怆,抚摩着一路怀抱的玉枕,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到:甄宓,转眼间你离开人世已经一年了。。。。。。车队离洛水越来越近了,朦胧中曹植突然发现水面上,烟波袅袅处升起一个美丽的仙子,仙子微笑着翩翩起舞。。。。。。曹植用手指着前方惊异地问侍者:“那水之上翩翩起舞的仙子何许人也?我怎么看像甄夫人啊!”侍者知道主人又神情恍惚了,于是便顺着他话题答到:“也许是传说中的洛神吧”!侍者的话把曹植带入了仙境,于是他高声吟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流传千古的《洛神赋》由此而诞生了。

  太子之争

  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清初文坛盟主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他是曹操与王后卞氏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196年,5岁的曹植随父迁至许昌。

  曹植自幼聪慧过人,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植10岁的时候所写的文章就让曹操感到惊奇,他把操植叫到跟前问他是否请别人代笔,曹植回答说:“我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怎么用得着请人代笔呢?如若不信,甘愿当面试验”。曹操仍然将信将疑,于是当铜雀台建好之后,曹操便带领几个儿子一起登台,命题作文,曹植现场作《登台赋》,气势和文采都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植不但文采超群,对于曹操所提的各种疑难问题总能对答如流,而且性格率真、生活简朴,因此深得曹操喜爱。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曹植23岁的时候,曹操出兵攻打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对曹植说:“我做顿邱令的时候也是23岁,想一下当年的作为一点都不后悔,现在你也23岁了,希望你当思进取,成就一番大事。”此后,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后来发现曹植性情轻狂,饮酒不节,而长子曹丕却善于矫情自饰,因此渐渐博得曹操喜爱,被立为太子。曹植由此而失宠,也由此开始了他遭人猜忌、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一生。

  甄宓之恋

  关于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史料和民间均有大量记载和传说。那么,曹植与其嫂子甄宓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据《三国志·魏书五·后妃传》记载,甄宓,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为汉太保甄邯之后,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令。甄宓恰与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即伏羲的小女儿宓妃重名,因此后人又称其为甄洛。甄宓天生丽质,知书达理,能诗善文,三岁丧父,长大后嫁给袁绍之子袁熙为妻。那么,甄宓又怎么成为曹丕的妻子的呢?她与小叔子曹植又有怎样的感情纠葛呢?

  《三国志·魏书五·后妃传》云:“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姑,这里是亲的意思),“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意思是说袁熙带兵出征幽州,将甄氏留在都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照料婆婆。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占领了邺城。曹丕发现甄氏美貌绝伦随纳为妻,并对其十分宠爱。公元204年,曹操将家眷迁往邺城,已经13岁的曹植也随家人迁居邺城。公元206年8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自迎娶甄宓之后,曹丕常年跟随曹操在外征战,尚未成年的曹植与甄宓有过5年的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并因此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感情是美好而纯洁的,因为曹植当时还是一个情窦未开的懵懂少年。但由于其文人的才情使得他把这份情感永远地种在了心底。

  《文选·洛神赋》李善注:“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与五官中郎将(曹丕),植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下。时已为郭后谗死。帝仍以枕赍植。植还,度轘辕,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见,遂述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曹丕之子曹睿)见之,改为《洛神赋》。”李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植曾经向甄宓求婚。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甄宓最初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之前,曹植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怎么能向甄家求婚呢?但是李善的这段注释也非全然错误,各种史料印证,这段注释对于甄宓被谗死之后,曹丕赠玉枕于曹植,曹植作《洛神赋》的叙述还是十分可靠的。

  本来,随着曹植的失宠和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与甄宓的这份情感就应该戛然而止。但是历史却以凄美的方式为这对有情人演绎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千古情缘。就在曹丕登基的第二年六月,已为皇后的甄宓就因反对曹丕迎娶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失宠,最终遭谗被曹丕下旨赐死。《三国志·魏书》:“黄初元年十月,帝践祚(献帝刘协禅让,曹丕登基)。践祚之后,山阳公(刘协禅让后,曹丕封其为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嫁给曹丕),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甄宓之死为曹植创作《洛神赋》埋下了伏笔。

  《洛神赋》之谜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王位。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并几欲加害,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就足以说明问题。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221年,30岁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222年4月,31岁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文纪》:“三月乙丑,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历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鄄城王植以四月戊申封,与任城诸王不同日,且是县王,非郡王,故不在此数。”也就是说,这次曹植被封王与其他兄弟被封的郡王不是一个量级,只是一个“鸡肋”而已。对于这个“鸡肋”,曹植并没有放在心上,这次帝都之行最让他伤心的是皇帝赏赐他的甄夫人的遗物——玉枕。睹物思人,曹植在曹丕的面前就禁不住失声痛哭。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工于心计的魏文帝曹丕此时赠玉枕给弟弟曹植无非两个用意:一个是出于好意,让曹植看到甄宓生前所用物品,见物如见人,以解思念之苦;另一个是别有用心,故意将此物赠与曹植,在他伤口上撒盐。不管是出于何种用心,此举的作用却是让真性情的曹子建因此写就了中国式王子爱情的绝唱——《洛神赋》。这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洛神是传说中伏羲的小女儿宓妃,小时候在洛水边玩耍掉到水中淹死,然后成神。从《洛神赋》的内容来看,曹植借洛神宓妃抒发对其嫂子甄宓的爱慕眷恋之情,这完全符合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曹植无论与其父兄相比,还是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包括与后期 “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人相比较,应当说,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都是首屈一指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文人当中,唯一留下的千古名篇的只有曹植的《洛神赋》。不仅如此,《洛神赋》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灿烂的奇葩。无论是唐诗宋词,抑或是汉赋元曲,没有一个人的诗文能像《洛神赋》这样被历代文人推崇倍至。自《洛神赋》问世以来,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为其作《洛神赋全图》,成为中国画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书写的《洛神赋》小楷十三行,被南宋贾似道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碧玉十三行”,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小楷”。继王献之之后,宋高宗赵构一生酷爱并大量书写《洛神赋》;宋代书法四大家中的黄庭坚也有草书《洛神赋》传世;元代大画家、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洛神赋》,堪称美文与书法的双璧;与唐伯虎同称为“吴中四才子”的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书写有楷书《洛神赋》;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写有《洛神赋十三行补》。

  梵呗之祖

  公元229年,38岁曹植徙封东阿王(今聊城市东阿县),这次徙封对曹植的一生影响巨大。到东阿之后,颠沛流离的曹植突然发现这里不但是一个理想的安身之所,同时也是一个可以使心灵得到栖息的地方。

  东阿有一座鱼山,鱼山不大,也不高,但这座神奇的鱼山不仅与黄河相伴,而且它还是泰山之余脉,也可以说是泰山西部之起点。滔滔黄河与巍巍泰岱相依相望,江河玄武相会于斯,堪称奇观!在遭遇了事业的失败、爱情的失落、亲情的炎凉之后,此时的曹植把精力用在了他所最醉心的文学世界里。也许就在登上鱼山的刹那间,曹植就决定将这座神奇的鱼山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因为他发现这里不仅风光绮丽,而且盛产一种神奇的滋补品——阿胶,身体羸弱的曹植服用阿胶之后身体很快得以康复,为此他曾赋诗赞阿胶,其《飞龙篇》曰:“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诗中所说的仙药,就是东阿阿胶。

  在东阿,曹植每天吟唱自己的诗歌和辞赋,同时,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这位大才子最终可能会皈依佛门。空谷传音,细浪闻声。在黄河岸边这座孤零零的鱼山上,曹植似乎听到了天籁之音的召唤。正是在座山上,曹植创立了中国的梵呗音乐。

  曹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仅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100多年的时间,加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佛教的发展十分缓慢。这时,不但佛经的翻译数量和质量都不够,更大的一个障碍是佛教音乐的中国化问题。正所谓“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梵呗”一词源自印度,是指以曲调唱颂的形式诵经和歌颂佛德。由于梵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有很大差别,“梵音重复,汉语单奇”,“鱼山梵呗”正是解决了这个予盾。曹植在反复研究了汉代的一些佛经译本和印度的印度梵呗之后,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创立中国的佛教音乐——中国梵呗。因其发端于鱼山,因此被称为“鱼山梵呗”、“鱼山呗”。梁代僧佑《出三藏记集》载有:“陈思王感鱼山梵声制呗记”;梁慧皎《高僧传》卷十三曰:“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是指四十二个曲调联奏。《法华玄赞》卷四载:“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当代佛教界十分重视对中国梵呗的研究,已经圆寂的佛门泰斗本焕长老曾为鱼山梵呗题写“梵呗祖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为在建的“鱼山梵呗寺”题名,2006年9月“首届鱼山梵呗文化节”在东阿隆重举行。

  曹植创立中国梵呗,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就没有佛教的中国化。

  马戏之源

  除了文学和梵呗之外,曹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贡献,这就是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杂技。杂技起源于古代的“角抵戏”,也称“蚩尤戏”,最初是模拟蚩尤“与黄帝斗以角抵人”的战斗故事,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了显著发展。秦代已经有了乐府,秦二世曾“作角抵俳优(乐舞艺人)之观”。到了汉代,乐府兴盛,“角抵戏”内容更加丰富,逐渐演变为“百戏”。曹植与杂技结缘有两个原因:一是“角抵戏”到了汉代与乐府容为一体,而曹植恰恰是乐府诗歌的高手。二是“角抵戏”起源于蚩尤,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蚩尤陵就在东阿交界的阳谷县。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到了曹魏时期杂技随之被加入了“马戏”的色彩,曹植的诗歌《名都篇》中“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连翩击鞠壤(鞠和壤,古代两种游戏用具),巧捷惟万端”等诗句描写的都是“马戏”场景。他的《白马篇》中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名句。意思是说,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马戏”一词源于汉代,但真正形成是在曹魏时期。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就是对当时“马戏”表演的精彩描绘。

  曹植不但用诗歌讴歌“马戏”,而且还身体力行,是一位出色的马戏艺术家。史料记载他“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1951年曹植墓发掘出土文物132件,其中有1个蒜头形五花石球,据考证这就是曹植玩马戏使用的道具“跳丸”。解放前,东阿县有一个“东盛马戏班”,就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至今,聊城一带民间对于杂技的称呼依然是“玩马戏”。

  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封陈王(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邑三千五百户,同年十一月(12月27日)就在忧郁中病逝,年仅41岁。遵照他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谥号思,曹植也因此被称为陈思王。一个“思”字充分体现了曹植充满坎坷又不断思索的人生。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集马,酒,诗,情,艺,佛,乐,技于一身,却又一生郁郁不得志,难怪与曹植同为“仙才”的李白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指曹植)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芙蓉池诗

两汉 曹植

逍遥芙蓉池。
翩翩戏轻舟。
南阳栖双鹄。
北柳有鸣鸠。

寡妇诗

两汉 曹植

高坟郁兮巍巍。
松柏森兮成行。

白鹊讴

两汉 曹植

鹊之强强。
诗人取喻。
今存圣世。
呈质见素。
饥食苕华。
渴饮清露。
异于畴匹。
众鸟是慕。

善哉行二首

两汉 曹植

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经历名山,芝草翩翩。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
自惜袖短,内手知寒。
惭无灵辄,以救赵宣。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亲友在门,饥不及餐。

如彼翰鸟,或飞戾天。

当车已驾行

两汉 曹植

欢坐玉殿。
会诸贵客。
侍者行觞。
主人离席。
顾视东西厢。
丝竹与鞞铎。
不醉无归来。
明灯以继夕。

灵芝篇

两汉 曹植

灵芝生王地。
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
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
父母顽且嚚。
尽孝于田垄。
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
彩衣以娱亲。
慈母笞不痛。
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
自伤早孤茕。
刻木当严亲。
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
犯罪以亡形。
丈人为泣血。
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
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
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
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
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
呜呼我皇考。
生我既已晚。
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
念之令人老。
退咏南风诗。
洒泪满袆抱。
乱曰。
圣皇君四海。
德教朝夕宣。
万国咸礼让。
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
孝悌处中田。
户有曾闵子。
比屋皆仁贤。
髫齓无夭齿。
黄发尽其年。
陛下三万岁。
慈母亦复然。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