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才高八斗又如何,洛水一曲赋悲歌

曹植|才高八斗又如何,洛水一曲赋悲歌

  


  东汉,建安十五年,邺[yè]城,铜雀台竣工庆典。

  现场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盛况空前。

  作为一个资深文艺大叔,曹操除了安排百官宴饮,组织将帅比武,还让身边文人,轮番上阵,吟诗助兴。

  曹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么好的机会,谁不想赢取加分?

  但是很遗憾,和往常一样,这次出尽风头的,依然是那个老三。

  他提交的作品是《登台赋》,一经亮相,惊艳全场: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寥寥数笔,写尽铜雀台的宏伟壮丽。

  尤其是末尾几句,一下子就写进了曹操的心坎里,堪称点睛之笔: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尊贵如天神般的家父,必将擎龙旗、驾鸾车,遨游天地,恩德惠及四海,天下太平,物阜民康。

  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主题鲜明。这分明就是一道满分作文。

  而这位拔尖的考生,便是曹家的三公子,大名鼎鼎的曹植。

  曹植成名很早。

  十岁的时候,他便读完了《诗经》和《论语》,以及数十万字的辞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才气和名气,远非同龄人所及。

  加之性格低调,生活朴素,一时备受曹操器重。

  整个青少年时期,他都跟随父亲一道,跃马扬鞭,南征北战: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求自试表》

  豪情万丈的《白马篇》,正是写于此时: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行走在刀尖,哪里还有安危可言?

  父母都无法照顾,何况妻子与儿女。

  入了军籍,便没有私利。

  若能为国解难,死亦无所惧!

  这份视死如归的壮志雄心,令人肃然起敬。也让年纪轻轻的曹植,实力圈粉。

  很快,他的身边,便聚集了杨修、丁仪、丁廙[yì]等一大批青年才俊。

  曹植的爵位,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先是封为平原侯,三年后,又改为更加显赫的临淄侯。

  公元214年,曹操征讨孙权。

  临行前,他把都城交给曹植,并告诉他:”如今的你,正是我担任顿邱县令的年纪。想起当年所为,我至今倍感欣慰。你可不要让我失望!”

  语重心长、言短情长,这明显是在把曹植,当成世子培养。

  但可惜的是,曹植的结局,终究还是让父亲大失所望。

  217年,曹操继续南下,留守邺城的曹植,竟然借着酒意,强行要求公车令,打开皇城的司马门,然后在中央大道上,策马狂奔。

  这可是大不敬的僭[jiàn]越之举。

  曹操回来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处死了公车令。

  此后,对于曹植,他再无半点信任。

  他甚至怀疑,之前曹植能通过各种考察,全仗谋士杨修,善于揣测上意,不惜泄露机密,暗中相助所致。

  于是,曹操便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杀死了杨修。

  曹植日见失宠。

  同年十月,曹操告示天下,立曹丕为世子。

  至此,曹植的政治生涯,已经无限接近于“Game Over”。

  昔日的豪情万丈,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苍凉。

  曹植开始借酒浇愁。

  两年后,镇守襄樊的曹仁,受到关羽围攻,久战不退之后,只得向邺城求助。

  曹操思考良久,决定再给曹植一次机会,便任他为南中郎将,让他火速赶往襄樊。

  临行前,还特意召见曹植,准备叮嘱一番。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无法领命。

  曹操气到吐血,连忙收回成命,改派于禁带领三万精兵,前去支援曹仁。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当然,此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听说曹植将要出征,曹丕故意为他饯行,然后在席间强行劝酒,灌得曹植人事不省。

  这个说法,难辨真假。

  “襄樊之战”,是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

  虽然不能强求,曹植能有上帝视角,可以预判战争局面。

  但不管什么原因,大战在即,临危受命,他却贪杯好饮,误了大事,丢了前程,终是咎由自取。

  从此,曹植便被彻底打入冷宫,再无出头之日。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称帝,定都洛阳。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曹植本就险恶的处境,雪上加霜。

  但他似乎不太懂得保全之道。

  听说曹丕废汉自立,他竟穿上丧服,大声痛哭。

  曹丕大为恼怒:“朕顺应天命,登上帝位。有人却哭哭啼啼,这是为何?朕,不配吗!”

  当场便有人读懂了曹丕的弦外之音。

  他们连夜呈上密奏,称曹植“醉酒悖慢”,辱骂朝廷派往封地的监察官,是为大不敬,必须严肃追究,以儆效尤。

  曹丕收到奏折后,频频点头。

  但曹植毕竟身份特殊,不可轻举妄动,只能先从外围下手。

  于是,曹丕便一纸诏书,将丁仪、丁廙二人收监,然后满门抄斩。

  手段何其毒辣。

  明知连累了挚友,曹植却无力相救,只得将万般悲苦,全都写进诗句: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

  患难之时,不能倾力相助。

  这样的朋友,再多又有何用?

  那篱笆上的黄雀,刚躲过鹞鹰,又坠入陷阱。

  真希望能有一把利剑,挑破罗网,救出飞鸟。

  然而,现实中的曹植,自保尚且无力,又何谈救助他人?

  好在太后护子心切,曹植终于躲过一劫,仅仅被贬为安乡侯,同年又改为鄄[juàn]城侯。

  贬职的诏书,倒是写得挺讲究:

  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曹植与我,一母同胞。

  朕能容整个天下,何况一个曹植?

  论罪当斩,但念及手足之情,免去死罪,改封他处。

  呵呵。

  处理完曹植,曹丕又将目光,转向了后宫。

  为防太后再次干政,他专门写下一道《禁母后预政诏》,称“妇人与政,乱之本也”,从今往后,文武官员,不得私下拜见太后,更不能向后宫禀告政事,“若有背违,天下共诛”。

  果然,论起执政的手腕,曹植和曹丕,确实不在一个档次。

  222年,曹植升为鄄城王,食邑也从当初的八百户,增加至两千五百户。

  爵位再度加升,曹植却无半点高兴。

  他仍然希望,能够再度被启用,建功立业,辅主惠民。

  但现实告诉他,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从京师返回鄄城,曹植路经洛水,有感于楚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即兴写下一篇赋作: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节选

  在文中,曹植邂逅洛神,一见钟情,却因为身份相差悬殊,只能含恨而去。

  这篇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毋庸置疑。

  后人经常将它与《九歌》《神女》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曹植的作品,兼备屈原和宋玉之长,已经超越了前人。

  关于它的主旨,却一直伴有争论。

  “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大部分人相信,曹植和屈原一样,都是在借芳草美人,隐喻君臣大义,寄托政治理想。

  但也有极少数人,提出了“感甄说”,称曹植与曹丕的妻子有染,文中的洛神,即是甄妃的化身。

  这个观点,最早来自唐朝的李善:

  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思甄后,忽见女来……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曹睿)见之,改为《洛神赋》。

  ——《文选注》

  晋唐之间的正史,从无一字记载,曹植与甄妃有什么交集。也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故事。

  李善从哪里得知这段“绯闻”,他并没有交代。

  宋代的刘克庄认为,这完全是一派胡言,如果确有其事,曹植绝对活不到曹丕登基之日。

  清朝的朱乾更是直言,李善没有认真辨析,就采用牵强附会之言,实在过于轻率,“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

  况且此后数年,曹植一直都在主动请缨,希望再当大任,更从侧面证明,他的《洛神赋》,就是一篇《寻君王不遇》。

  这样看来,曹植和甄妃的传说,应该和那首《七步诗》一样,虽然流传甚广,却是民间吃瓜群众,按照“喜闻乐见”的标准,杜撰出来的精彩剧情。

  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曹植以为,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便言辞恳切地上书朝廷,称自己怀抱利器,只等用武之地,如果有幸得到启用,必将“乘危蹈险,为士卒先”。

  出于对皇叔的尊重,明帝每次收到奏折,都会很客气地回复,叮嘱曹植多保重身体、常回家看看。

  但对于他的政治诉求,却置若罔闻,不作任何回应。

  232年,明帝突然心血来潮,下诏让曹氏诸王,回到京师一聚。

  曹植也在应邀之列,抵达洛阳后,便直奔内廷,想单独面圣,好好聊一聊朝政、社稷和民生,却连续多日,都吃了闭门羹。

  几天后,曹叡下诏,封曹植为陈王,食邑三千五百户。

  很明显,他是在告诉曹植,爵位可以酌情加升,实权不会给你一分!

  曹植心灰意冷。

  加之明帝登基后,极力管制亲王、诸侯,调拨的官吏、士兵,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之人,总量也仅仅维持在两百左右。

  作为朝廷格外关注和“优待”的对象,曹植府中的人手、物资,又通通减去半数,且十几年来,隔三差五的,就被调整封地,常年奔波迁徙,苦不堪言。

  堂堂一个王爷,连应有的尊严与体面,都几乎难以维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同年冬天,曹植从洛阳回到陈郡不久,便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一岁。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曹植的诗文中,从来不乏豪言壮语。

  他的本领与才华,也确实撑得起志向和抱负。

  曹操曾经在公开场合,非常欣慰地告诉众人:“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只可惜,后来的曹植,任性放纵、不拘礼法,活生生地被曹丕弯道超车,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站。

  但换个角度看,世间安得两全法,顺风顺水的仕途,志得意满的人生,又岂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文?

  曹植的一生,阅历丰富,跌宕起伏,“生乎乱、长乎军”,身处草莽,心系庙堂,位列王侯,实为囚徒。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曹植的文学创作,也正是以曹操病逝、曹丕登基为界,前期英姿勃发,昂扬向上,后期抑郁沉怨,却又哀而不伤。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

  这样一个“”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的人,都愿意承认,曹植的才华,有他八倍之多。

  足见在魏晋之后的文坛中,曹植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

  即便到了隋唐、两宋,依然是仰慕者众。

  就连李白、杜甫这等人物,都说“子建文笔壮”“建安之雄才”。

  或许正因如此,清代的丁晏,才会称他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屈原)以后,一人而已。”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三良诗

两汉 曹植

功名不可为。
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
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
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
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
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
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
哀哉伤肺肝。

铜雀台赋

两汉 曹植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杂诗七首·其四

两汉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木连理讴

两汉 曹植

皇树嘉德。
风靡云披。
有木连理。
别干同枝。
将承大同。
应天之规。

门有万里客

两汉 曹植

门有万里客。
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
果得心所亲。
挽裳裳我泣。
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
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
去去适西秦。

矫志诗

两汉 曹植

芝桂虽芳。
难以饵鱼。
尸位素餐。
难以成居。
磁石引铁。
于金不连。
大朝举士。
愚不闻焉。
抱璧涂乞。
无为贵宝。
履仁遘祸。
无为贵道。
鹓雏远害。
不羞卑栖。
灵虬避难。
不耻污泥。
都蔗虽甘。
杖之必折。
巧言虽美。
用之必灭。
济济唐朝。
万邦作孚。
逢蒙虽巧。
必得良弓。
圣主虽知。
必得英雄。
螳螂见叹。
齐士轻战。
越王轼蛙。
国以死献。
道远知骥。
世伪知贤。
覆之帱之。
顺天之矩。
泽如凯风。
惠如时雨。
口为禁闼。
舌为发机。
门机之闿。
楛矢不追。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