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七步诗》的故事流传甚广,使得不少人都觉得,曹植这个兄弟一直被曹丕打压。然而,历史上的曹丕除了文采出众以外,还着实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而曹丕这个兄长,对曹植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在建安七子中,曹氏父子就占了三个名额:曹操、曹丕、曹植。不过,就才干而言,曹操和曹丕都是文武兼备,而曹植则更像是个放荡不羁的文人,并没有什么从政的天赋。
如果我们翻阅《三国志》便会发现,曹植的性情太过耿直,也有些过于放浪。这是他十分致命的弱点。据史书记载,曹操有一次审阅曹植的文章,觉得写得太好,怀疑他找人代笔,结果曹植当下便急了,虽是急于辩解,但还是未免有些太冲了: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三国志》
当然,面对这样的“冤枉”,无论是谁,心中自然都很难平复。曹植称自己“言出成论,下笔成章”,也是史家所公认的。
此后,邺城铜爵台(铜雀台)建成,曹操命自己的儿子们凳台作赋。当时,曹植提笔便挥就成章,令曹操颇为诧异。当然,经过这一番惊艳的亮相,曹植也获得了曹操的喜爱: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车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
年少封侯,才华出众,且能被曹操作为留守大本营的人选,足见曹植被信赖的程度。可是,正如前文所讲,历史上的曹植太过狂放,且并不具备政治头脑,使得他很快又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时人见曹植得宠,杨修、丁仪等人纷纷依附于他,开始结党,谋求世子之位。这样的行为,已经引发了曹操的厌恶。所以,后来才有了杨修之死。不过曹植,
曹植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酒后失德,有时甚至会闯下大祸:
植厂乘车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
古代的驰道、司马门都是不容人侵犯的,代表着皇室尊严。曹植虽然是曹操爱子,且受封为侯,但其做法终究还是僭越太重,自然会引发朝臣非议。结果,曹操盛怒之下处死了公车令(负责掌管皇室车马),也对曹植失去了耐心。
更为可气的是,在曹操想启用曹植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去救曹仁时,发现自己这个宝贝儿子竟然喝的一塌糊涂,根本不能领兵出征。
曹丕继位以后,曹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敛。而曹丕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也处死了曾经依附于曹植的丁仪等人,并让曹植和兄弟们到自己的封国去。
其实,曹丕虽然防备曹植,但也没有像传言的那样残酷打压自己的兄弟。只是,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曹植,经常酒后失言,乱发牢骚,加之他文采出众,一些酸腐之气不仅让魏文帝曹丕不爽,也令后人觉得他受了偌大的委屈。
历史上的曹植之所以被贬获罪,既有曹丕巩固皇位的考虑,但也不乏曹植咎由自取的因素: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三国志》
曹植不老实在封地待着,还继续嗜酒,并失德乱性,对使臣不敬。而曹丕念及手足情谊,考虑到太后的感受,才从轻发落,贬其为安乡侯。不过,之后又先后改封为鄄城侯、鄄城王,此食邑两千五百户。
总得来讲,后世称曹丕打压曹植,也应当理性客观的看待。曹冲死后,曹丕、曹植成了曹操最看中的两个儿子,也是世子之位的备选对象。就才华而言,曹植似略胜于曹丕,故而虽为兄弟,也免不了心存戒备。不过,曹植酒后失德乱性,为人狂放,也着实犯下了不少罪过。至于那首《七步诗》,大抵是此事的一个方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