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杀死曹植的,是魏帝曹叡?还是吴蜀?

杀死曹植的,是魏帝曹叡?还是吴蜀?

  公元232年12月27日,这一天的头条新闻,是魏文帝曹丕的三弟曹植突然死去,享年41。不错,就是那个七步成诗的天才曹植,和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建安三子”的曹植。

  


  当时,这条消息无论对魏国朝野,还是国际上的蜀、吴、羌胡、倭、高句丽各国来说,都是件震惊之余、情理之中的事。

  “思”

  这时候,武帝曹操和文帝曹丕都已死去,明帝曹叡登基6载,曹植被排除在魏国政治核心之外多年,在政治上早就是个“死人”。有才但缺乏政治意识,这顶帽子曹植戴了20多年,他以后的人生,不过是这顶帽子的注脚。在更多的意义上,他的猝然离去,多只能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聊宫廷斗争内幕作谈资罢了,难掀起魏国内外的政治风浪。

  


  魏国官方给出曹植的死因是“因得疾病,喜怒失常”,赐谥号为“思”,比“阿奇那”“塞思黑”文明多了,但这并没有阻止国内外对曹植死因的海量猜疑,因为他突然死去的这个时间点比较敏感。

  这个时候的魏国,在与蜀、吴两国的争霸中主打防守,南北统一看起来遥遥无期。蜀汉诸葛亮正在准备第六次出祁山。而就在两个月前,魏吴两国在成山还爆发了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三国间冷战热战、公开战秘密战嗖嗖不止。曹植已废,但他毕竟是曹操的三儿子,当今魏帝的叔叔,是其他国家观察魏国宫廷政治风向的一个窗口。

  


  魏国国内局势也是暗流涌动,吴国大将军陆逊就分析说,曹叡轻徭薄赋,争取民心,说明这时魏国的国内矛盾大于曹操时期,曹家三代统治并不稳当。在四次击退诸葛亮,一次击退孙权之后,曹叡的享乐主义思想战胜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曹植死前三个月下令大修许昌宫,新建景福、承光二殿,群众意见很大。

  就在死前一年,曹植给曹叡上过一封万言书,抱怨朝廷重用外姓,疏远他们这些姓曹的亲戚。曹植这条说到了点。曹叡已经30岁了,老曹家的规矩,越聪明越短命,曹操看好的三个继承人:丕、植、冲,一个称过帝,一个称过斗,一个称过象,平均年龄正好30岁。曹叡的三个儿子都走在了叔公曹植之前,继承人迟迟定不下来,司马家势力已然做大,如果曹叡突然撒手,曹家政权怎么传给第四代?

  “迷”

  所以,曹植是一枚下在迷局里的死卒,身前难翻覆,死后有惊澜。那么,谁是把这枚死卒逼向死路的人?

  曹叡——最可能也最不可能的人。

  


  曹叡有一万个杀掉曹植的理由。

  曹植虽废,他太祖三儿子的名分仍在。曹叡第一次去长安指挥对蜀作战,回都之前洛阳传闻曹叡驾崩,群臣居然商议要拥立曹植为帝。

  洛阳城里更有传闻,孙权很欣赏思想自由的曹植,暗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朝廷中对曹叡不满的势力,里应外合,支持曹植重登大位。

  曹植自己也不安分,他写给曹叡的那份万言书就是厚厚一本子催命符。他抱怨自己跟其他诸王之间联系断绝,要求曹叡下诏让各封国相互慰问,这是要在皇帝眼皮底下搞串联?魏国当前形势一片大好,曹植却说“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这不是公然跟朝廷唱反调?

  曹叡还有一桩心病,是曹植跟曹丕都追求过曹叡的母亲甄妃,但曹植的情书太有名了:“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天下人都知道曹家小叔子看嫂子看得忘记吃饭,曹叡脸上很难挂得住,也正是他把这篇《感甄赋》改成了后来声闻天下的名字——《洛神赋》。权力越大的人,越忌讳小事,这种宫闱秘事,有时候更要人命。

  


  但是,曹叡有杀曹植的理由,却没有一定杀曹植的必要。曹叡彼时大势已定,连司马懿都服服帖帖,而曹植在朝中完全没有根基。天下人谁不知道曹植与曹丕“相煎何太急”,他活着,动摇不了曹家政权分毫;他死了,舆论第一反应必然指向曹叡。曹叡杀曹植哪里用得着“暗”?曹植已一再受曹家两代打压,如今再要暗杀他,反而显得曹叡专制独夫,残暴不仁,这对曹魏政权不是种“高级黑”?

  


  更何况,曹叡是个明君,父亲曹丕一直想立弟弟曹礼,曹叡也善待他,没有犬决。司马懿功高震主,曹叡还把他跟白帝托孤的诸葛亮相比,没有炮决。这在曹植死后也有证明,明帝下诏说:“陈思王过去虽有过失,已经克制自己,谨慎行事,弥补了以前的缺失,而且从小到老,书籍不离手,实在难能可贵,命令收集黄初年间那些奏报曹植罪状的,公卿以下讨论过的,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有关文件,一律销毁。”

  诸葛亮——有可能、没必要的人

  


  三国时期也是很讲究意识形态工作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代天子巡狩的名分,刘备就给曹操扣了一顶“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帽子,《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扣了差不多一整本书。

  现在,天下三分的局势已经鼎定,记得汉王朝的人越来越少,何况“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中百姓面有菜色。兴复汉室这面红旗怎么打,诸葛亮是有考虑的,从政治上打击曹魏需要新口号。曹植文弱有才气,在魏国内外都有大批同情者,抹掉曹植,可以在国际上显示曹魏“残暴不仁”的一面。通过一个人的死,来激发全世界对另一个国家的反感。为蜀国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情”

  曹植——杀死他的或许是他自己

  曹植做诸侯王的日子,无论精神还是肉体上,都是极其痛苦的。

  223年,曹植和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一道去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的曹彰期间突然暴死,盛传他是被曹丕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更没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使者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在与曹彪分手之际,曹植心里非常难过,写下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样雄壮、温暖,又无比悲凉的句子。

  


  当时的法律对待藩王很严苛,部属都是俗人,士兵给的也都是老弱病残,总数不超过二百人。而曹植是罪人,样样又减去一半。他没有朋友,也见不到兄弟,早早就在鱼山上给自己建了坟墓。

  他是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一个不甘寂寞却“多余”的人。

  曹叡、吴蜀都有杀曹植的合理性,却又有杀曹植的不合理处。曹植之死,或许永远是个迷。中国历史上,像这样“多余”人的千古迷局不少,比如公子扶苏、比如建文帝朱允炆。他们能常常在民间传说中“复活”,不单因为其身前生后的波云诡谲,也因为这样多余的人的人格与品行,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公正、良治的可能,让农夫走卒、士子书生们寄托以同情和幻想,常常获得比胡亥、朱棣、曹丕这些胜利者高得多的评价,长久地活在街头巷尾、茶馆书场中。

  

image


  马克思·韦伯曾经批评说,中国人没有严谨的历史方法,确实,中国人太感性,“一入侯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道理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偏要拒绝了理性,在烛影斧声的书页间,给曹子建,公子扶苏们留下一点温情。

  没有不落日的帝王,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句子吧,它们长存。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豫章行

两汉 曹植

穷达难豫图。
祸福信亦然。
虞舜不逢尧。
耕耘处中田。
太公未遭文。
渔钓终渭川。
不见鲁孔丘。
穷困陈蔡间。
周公下白屋。
天下称其贤。

艳歌行

两汉 曹植

出自蓟北门。
遥望胡地桑。
枝枝自相值。
叶叶自相当。

乐府 其四

两汉 曹植

□鸟起舞,凤凰吹笙。

门有万里客

两汉 曹植

门有万里客。
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
果得心所亲。
挽裳裳我泣。
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
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
去去适西秦。

惟汉行

两汉 曹植

太极定二仪。
清浊如以形。
三光照八极。
天道甚着明。
为人光君长。
欲以遂其生。
行仁章以瑞。
变故诫骄盈。
神高而听卑。
报若响应声。
明主敬细微。
三季瞢天经。
二皇称至化。
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
周亦致太平。
在昔怀帝京。
日昃不敢宁。
济济在公朝。
万载驰其名。

应诏

两汉 曹植

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命彼掌徒,肃我征旅。

朝发鸾台,夕宿兰渚。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经彼公田,乐我稷黍。

爰有樛木,重阴匪息。虽有糇粮,饥不遑食。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仆夫警策,平路是由。玄驷蔼蔼,扬镳漂沫。流风翼衡,轻云承盖。

涉涧之滨,缘山之隈。遵彼河浒,黄阪是阶。西济关谷,或降或升。

騑骖倦路,载寝载兴。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轮不辍运,鸾无废声。爰暨帝室,税此西墉。

嘉诏未赐,朝觐莫从。仰瞻城阈,俯惟阙庭。长怀永慕,忧心如酲。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