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以诗赌命:曹植“七步诗”背后的传奇

以诗赌命:曹植“七步诗”背后的传奇

  以诗赌命:探秘曹植“七步诗”传奇

  一、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南北朝时期曾有位牛人这样说道,于是此后的成语词典里,多了一个“才高八斗”的成语。

  所谓才高八斗,指如果天下的才华按10个点来分,一个人就占了8个点。你想想看,这是什么概念?简直就是世界才华公司的超级大股东。

  中华上下五千年,得到这样的美誉的,也就一个人而已——就是曹植。

  说曹植这个人之前,不妨先说说这个抬高他的人。

  一般来说,一个人被美誉,也得看批评语的是谁。如果只是个无名小卒来拍马屁,这个马屁几乎是没有价值的。

  说出“才高八斗”,这位南北朝时期的牛人是谁?

  答,谢灵运。

  谢灵运可不是什么小喽罗,在文学史上绝对是号有头有脸的厉害人物。

  他有多厉害?不妨说两点,其一,我们知道在古诗里,有个响当当的类别,叫“山水诗”,和其他如“边塞诗”、“田园诗”、“怀古诗”等类别一样,属于一种类型化的诗歌标签。

  而开辟出“山水诗”这一类型的,就是谢灵运。

  我们知道,往往一个领域的开山鼻祖都是很牛逼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牛逼的人。

  


  其二,我们都知道李白号称诗仙,在民间是公认的唐诗界的无冕之王。像李白这样的超级天才,是很少服人的,但他也还是有偶像的。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偶像,“双谢”就拿到了两个名额。

  双谢分“大谢”和“小谢”。

  小谢指南朝齐著名诗人谢朓,李白写过“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其中的“小谢”说的就是他。

  而这“大谢”,指的就是谢灵运。

  李白写过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其中指的谢公,就是谢灵运。

  谢灵运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旅行家。他特制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被称之为“谢公屐”。李白对谢灵运很崇拜,旅行的时候,就经常穿着他发明的这种鞋子。

  就是这样一个连李白都成为他粉丝的牛人,本来应该是很狂妄的——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大文人很多都蛮狂妄的。但是在他嘴里,天下的才华分10个点,曹植一个人就拿走了8个点,他自己只拿走1个点。还有1个点呢,除他俩之外,整个天下的人去分吧。

  什么人的才华,能比他高8倍?他还不但没有不爽,反而还替人家吹牛?

  想想看,这个人肯定是他的偶像了。

  这个拿到8个点的天才,谢灵运的偶像,就是曹植。

  李白的偶像是谢灵运,而谢灵运的偶像又是曹植。所以现在人要吹嘘一个人的才华,都说“文比曹子建”,而不是“诗比李太白”。

  


  电视剧《新洛神》里曹植剧照

  二、

  那么问题来了,曹植到底有多大能耐,能成为中国人才华的象征?

  先来看看曹植的简历。

  曹植,字子建。出生于东武阳,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个儿子,192年生,死于232年,活了40岁。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我们知道李白的绰号是“诗仙”,很牛逼。但曹植也有个很牛逼的绰号叫“诗宗”。诗歌里的一代宗师,地位是相当不错的。

  清朝的文学家王士祯就说,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的人,只有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而已。

  看看这些简历和新闻,就知道曹植有多厉害了。

  但是历史上,超级能写的文学家并不在少数,凭什么他在民间就有这么高的地位?接下来就要说到他的《七步诗》了。

  《七步诗》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一首诗,所以在他的作品里,算是现代知名度最高的一篇。我觉得也是他才华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这首诗,不光是诗这么简单,而是他用来赌命的。赌他自己的命。

  三、

  不妨先来捋一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有两大父子组合,一是“三苏”,二是更早的“三曹”。三曹是指曹操、曹植、曹丕。可能是曹操的基因太好了,使得曹家盛产文学家,基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但其实除了这三曹以外,他们家还有个天才级别的人物,叫曹冲。

  


  曹冲称象

  曹冲是曹操和环夫人所生的儿子,和曹植与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以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曹冲称象》的故事,说的是曹冲运用“等量替换法”称出了一头大象的体重。那个时候,曹冲才6岁。其智力超群,是当世神童。

  在曹冲还处于童年的时候,曹操就经常在大臣们面前夸他,说有想让他继嗣的意思。

  但很可惜,曹冲几乎刚刚过完他的童年就夭折了,只活了13岁。

  那么曹冲一死,曹操当然要考虑重新预备接班人。按道理来说,次子曹丕是最理所应当的人选。但是曹操偏偏比较喜欢曹植,曹冲死后,谁都知道,他接班人的内定人选是曹植。

  有曹冲在之前也就算了,曹冲死了之后,还轮不上曹丕,又轮到了曹植。曹丕表示很不爽。

  要知道曹植是卞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而老大是曹丕。从地位上说,怎么也是老大要高一点。

  而且曹丕这个人不简单,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算是文武双全的大人才,可惜的是偏偏他的老爸和老弟比他更有才华,所以光芒被他们所盖住。

  这样一个文武双全,还身为老大的人,看着老爸要把千古功业继承给老三,你说他爽不爽?

  


  电视剧《新洛神》里的曹丕

  而且,我们都知道,政治背景中的弟兄,很少有什么浓厚的感情,更多的是权势的纷争,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谁掌权,谁就相对安全,掌不了权的那个,很容易被老哥老弟分分钟弄死。

  所以曹丕和曹植之间,谁来当曹操的接班人,性质绝不单单是谁来继承老爸的事业这么简单。而是决定将来,谁弄死谁的主动权在谁手上。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曹植这小子虽然文章写得倍儿好,但是不太懂尔虞我诈的庙堂之争。

  虽然曹植更受曹操的青睐,但是经常表现不佳,导致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政权集团。曹植虽然在这场夺嫡之战中占优势,但常常办事不利。在几件关键性的事上出了纰漏,因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让曹操很不爽。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终于KO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这一年,植、丕的权力争夺战落下帷幕,曹丕完胜。

  曹丕掌权之后,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四、

  往往新一代霸主的诞生,统治初期,要先干掉之前与自己敌对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还往往是从内部先开刀。

  那么对于曹丕来说,之前和他有过长久竞争关系的弟弟曹植,在内部当然就属于最具威胁性的敌对势力了。

  为了免除后患,他一定要想个办法弄死曹植。

  问题是曹植这一代书生,整天写诗喝酒,拿什么罪名弄死他呢?还真有点不好下手。

  不好弄也还是要弄。所谓夜长梦多,曹丕生怕曹植哪一天来个逆袭,那历史就要改写了。

  终于,某一天,曹丕按捺不住,召唤曹植到大殿上,说:“老弟,你整天写诗,耽误国事,很不应该啊!这样,你不是很会写诗吗?我限你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写得出,你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不出,你这辈子,就别想再写诗了!”

  曹植什么人,这话他还听不明白?曹丕的意思不就是想借机干掉他嘛。而且居然找个这么可笑的理由,可想而知,这要杀他的行动得有多迫切!

  难不成你老弟写不出诗,就要拖出去砍了?这什么逻辑?

  曹丕什么人物,他本身就是个文学家,他难道不知道曹植的才华?当然知道。

  七步之内写一首诗,能有多难?

  对我们现在可能是有点难。但是对于那些古人来说,特别是对于优秀的诗人来说,难度是相当小的。

  古人写诗,往往都是搞即兴创作,参加活动,随手一挥,随口一张就是一篇。谁还给你时间回家慢慢想。连个普通诗人,即兴来首诗都问题不大,更何况是才高八斗的曹植?

  所以曹丕出“七步诗”的命题,本来就是有点荒诞的。

  但是不要紧,他的目的是弄死曹植,而不是真的想考他。他缺少的不过是一个杀人的借口而已。

  如果你曹植如果因为太紧张,写不出,好了,立马拖出去砍了。

  如果写出了,写得不好,我就说你敷衍我,也拖出去砍了。

  就算写的很好,我还可以诬陷你抄袭之类的,还是一样拖出去砍了。

  反正,只要这场考验开始了,曹丕就要找个托词弄死曹植。

  


  曹植七步成诗

  五、

  曹植心里当然有数,这次写诗真的就不再是简单的写诗了。这次写诗,可是在赌命。赌自己的命。如果没有写好,小命就玩完了。

  好了,只有七步的时间。大概能有多久?走一步算你3秒行不行?再敢多,照样说你拖延时间拉出去砍了。好,就算一步给你3秒钟,七步也才21秒。

  在这21秒钟里,曹植要做的有三件事。第一,要克服心理的恐惧和紧张,如果吓得心脏乱跳,脑中一片空白,准完蛋。第二,他确实要依仗才华作出一首诗来,不然完不成考验,死定了。第三才是关键,他一定要通过所作的这首诗,来改变曹丕想弄死他的想法。

  这三点,如果有一点没有做到,他最后都是要玩完。

  曹植清楚地知道,当曹丕已经决心要干掉他,屠刀已经磨好,这首诗可以说是他这么赌命之局里唯一的筹码。

  终于,在这七步之内,曹植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是顺利完成了千古名作《七步诗》: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翻译过来的大意是: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的那么狠呢?

  七步之内,作出了六句诗。已经是够厉害了。关键是诗的内容用比兴的手法隐喻了自己和曹丕的关系。间接地说,我曹植好比是豆子,你曹丕好比是豆萁,豆萁在下面燃火煎煮上面的豆子,明明是同根长出来的植物,却非得相互逼迫残害吗?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将这一句诗念出来后,曹丕顿时被一股亲情的感召力劈中了天灵盖,幡然醒悟。是啊,再怎么说,他也是我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啊,我又何苦非要杀他呢?

  即便现在看来,这首《七步诗》虽然写得仓促,但含沙射影间又感人肺腑,不得不说是妙入毫巅。高超的艺术表达,强大感染力,一下子就戳中了曹丕内心被野心蒙蔽后最柔软的地方。曹丕再怎么狠,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意念也还是会受感性驱使的。

  罢了,再怎么也是自己的亲弟弟,你一介书生,估计对我也没什么威胁了。放过你吧。

  结果,这首诗作出来后,曹丕确实打消了杀害曹植的念头。

  曹植最终活了40岁,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正常寿命了,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人均寿命。他的死,普遍说是积郁得病而死,不管这其中是因为什么事情导致的,但确实不是曹丕下手害死的。

  可想而知,“七步诗”事件之后,曹丕如果还是想害曹植,以他的势力,不可能让曹植还能安然活到40岁。

  曹植用诗赌自己的命,他赢了。所以说,才华有时候是真的可以救命的。

  六、

  对于古代这些才子,满腹经纶,天赋异禀,写诗实在不难。但难就难在,写完之后要产生预期的效果。试想,如果曹植单纯只是写了首吟风弄月的诗,曹丕看着他显摆才华,瞎嘚瑟,毫无疑问是要继续找理由弄死他。他就是写一万首好诗,也是保不住自己的命。

  但他清楚地知道,曹丕的内心深处,还存有的那一丝人性,一丝亲情的窗口在哪里。他要用诗找到那个窗口,从而发出感召,改变曹丕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文字高手。

  这就好比是《盗梦空间》里,一伙儿人入侵了一个人的梦境,彻底置换一个人的意识想法。

  而曹植盗曹丕的梦,一个人,在七步之内就已经做到了。

  他在“七步诗”事件当中,厉害并不在于写诗本身,而是在巨大的生死考验的压力下,以一首诗——唯一的机会,扭转了自己的生死命运。

  能扭转自己命运的人,永远都是最有才华的。

  所以说,他能称之为才高八斗,尽管可能措辞上有些夸张,但绝不是浪得虚名。

  以他为中国人才华的象征,并不为过。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妬诗

两汉 曹植

嗟尔同衾。
曾不是志。
宁彼冶容。
安此妬忌。

寡妇诗

两汉 曹植

高坟郁兮巍巍。
松柏森兮成行。

赠丁仪诗

两汉 曹植

初秋凉气发。
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
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
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
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
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
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
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
亲交义不薄。

七哀诗 其一

两汉 曹植

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

吁嗟篇

两汉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两仪篇

两汉 曹植

帝者化八极。
养万物。
和阴阳。
阴阳和。
凤至河洛翔。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