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少年傀儡天子曹髦,才同曹植,武类曹操,却在最好的年华死去

少年傀儡天子曹髦,才同曹植,武类曹操,却在最好的年华死去

  


  

  公元254年,蜀姜维攻陷魏河关、临洮等县,战火不断;吴国的桓虑谋杀相国孙峻失败,残暴酷虐的孙峻大开杀戒,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北面的魏国也不太平,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李丰、太常夏侯玄等一批高官被处死,魏国国都洛阳人人自危、一片肃杀。

  在血雨腥风的乱世之中,曹操的曾孙、曹丕的孙子,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继位。

  对于曹髦,时人的评价很高。

  大臣钟会说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陈思王就是曹植,太祖是曹操。

  《文心雕龙·时序》称曹髦“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合章,动言成论”。他举目就有了文章,发言便成了理论。

  《魏氏春秋》说,“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他不仅有才华,还有颜值。

  也许不做皇帝,曹髦会是一位流芳千古的大文学家;也许早生几十年,曹髦也会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宗亲贵族。

  但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个玩笑,偏偏安排才华洋溢的他做受人摆布的傀儡皇帝。可他即便燃尽生命,也想要挣脱命运的安排,不到20岁就被刺身亡,造就了一段悲情的历史。

  01、期许

  原本曹芳被废后,司马师想立的皇帝并不是曹髦,而是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但魏明帝曹睿的老婆郭太后不同意。

  太后明元郭皇后说:“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当何之?且明皇帝当绝嗣乎?吾以为高贵乡公者,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于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

  郭太后给出的理由是:司马师想立的曹据是曹操的儿子,魏明帝曹睿的叔叔,而她是曹睿的老婆,立曹据就意味魏明帝断子绝孙,于礼不通,她这个太后也身份尴尬,辈分乱套。

  郭太后的身份摆在那里,传国玉玺也在她手上,司马师不敢硬来。况且,不管立哪个为皇帝,掌握实权的还是司马氏,对政局并没有多大影响。

  最终,司马师与群臣商量后,按照郭太后的安排,迎立曹髦当皇帝。

  曹氏后人那么多,为什么郭太后从中选择了曹髦作皇帝呢?在官员与太后索要玉玺、准备登基仪式时,太后留下了这个答案:“我见高贵乡公,小时识之,明日我自欲以玺缓手授之。”

  郭太后在曹髦小时候见过他,必定是小曹髦给郭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才选择了曹髦继承皇位。这也意味着,郭太后对曹髦是有一定的期望的。

  02、登基

  刚进宫的曹髦并没有让郭太后和群臣百官失望,14岁的他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

  虽然地球人都知道,仪仗队伍大老远地把曹髦从山东邀请到河南洛阳,是准备去做皇帝的。但在正式登基前,他的身份仍然只是皇室宗亲,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臣子。

  大臣请曹髦入驻前殿,曹髦摇摇头说:“不可以的,这里原本为先帝们的旧居,我为臣子万万不能越位居住。”

  大臣跪拜迎驾,文武百官都来到西掖门南面跪拜迎驾,曹髦赶紧起身下车回拜还礼,表示:“我也为人臣,与他们平起平坐,应该回拜!”

  被郭太后召见,到了止车门,随从说皇帝可以乘车进宫,曹髦坚持下车步行,他说:“我今天仅仅是被皇太后召见,召见我有何事,我还不得而知,所以仍该止车才是。”

  从整个进朝登基过程来看,曹髦始终清楚自己的定位,举止得体,自然大方,赢得一致好评,文武百官都称赞不已,可以说,14岁的曹髦登基首秀,可以打个“满分”。

  03、少康

  曹髦不仅是懂礼貌的好少年,还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甘露元年二月,曹髦借宴请群臣之际,提出了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孰优孰劣的问题。他在与群众的辩论中,极力推崇夏少康,认为少康的历史成就高于刘邦。

  刘邦大家都很熟悉,那夏少康是谁?

  夏少康是夏朝的一个历史人物,传说现在的“酒”就是他第一次酿造出来的,但曹髦推崇他,可不是因为爱喝酒,而是因为夏少康实现了人生大逆转,以逃亡王子的身份实现逆袭,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的父亲相是夏朝的一任君主,被奸臣寒浞所杀。少康逃亡到虞国,借助部落实力与夏后氏遗臣合力,攻灭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因此成了曹髦推崇的对象。

  通过这次辩论,曹髦实际上向群臣们宣布了自己的政治宣言,他要像少康一样中兴魏国。

  他发出了“中兴之主”的宣示,也做出了“中兴之主”的样子,一登基就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下令削减天子的车马服饰和后宫费用,在太学里与学者认真讨论《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体现了一定的学术见解。

  


  04、突围

  一个爱民如子、厉行节约、勤思慎行的圣君形象呼之欲出,可惜他有志向有抱负,却没有“中兴之主”的环境,举目望去,文武百官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司马”。

  曹髦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自身的势力,团结优秀的人才,并寻机分化司马氏集团。

  他经常以文学的名义笼络一批文士。“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钟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公性急,秀等居内职,急有召便至。以望外官,特给追锋车一乘,武贪五人。”

  就是说曹髦经常在宫殿举办文化沙龙,召集一批文学爱好者一起吟诗作赋,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都在内职,参加聚会很方便,司马望是外职,曹髦性子急,每逢聚会就派冲锋车到外面去迎司马望进宫。

  可这不是单纯的文艺聚会,这几个人除了有文学才华,在司马氏一派眼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历史污点”,是曹髦想要努力拉拢争取的对象。

  裴秀和王沈都曾受到司马氏政敌曹爽的辟举,任其椽属,“及爽诛,以故吏免”。

  司马望,乃是司马孚之子。而司马孚是司马一族中对魏晋禅代态度十分暖昧的人物,齐王芳被废,司马孚“悲不自胜”。

  曹髦用尽全力,想在司马氏的权力大厦中撬开哪怕是一丝一缝的空隙,却依然不可得。被他视为心腹的王沈、裴秀,在得知他将要起兵刺杀司马昭的第一时间,就跑去向司马昭告密。

  被他视为好友的司马望,“虽见宠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担心因为皇帝的恩宠被司马昭怀疑,请求从中护军的职位外调到大西北当将军,把自己流放得远远的。

  而钟会,由始至终都是司马昭的人,是司马昭监视曹髦文学聚会的一枚棋子。

  司马氏的权力大厦,始终横亘在年轻的曹髦面前,曹髦在巨大的阴影下左突右冲,但始终冲不出这阴影的笼罩。

  05、平叛

  朝堂上衮衮诸公道貌岸然,朝野外曹魏遗臣独木难支。

  毌丘俭,就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曹魏遗臣,他曾平定辽东、两征朝鲜、击退东吴。

  曹髦登基那一年,毋丘俭被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改立曹髦、藐视曹魏皇权的行为激怒了,起兵做拼死一搏。

  历史没有发生奇迹,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差距下,势单力薄的毋丘俭很快就被消灭了,但他的牺牲并不是没有意义,司马师在平叛的过程中身受重伤,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旧疾复发身亡。

  曹髦还利用这次机会,下诏让司马昭留镇许昌,并命另一个将军傅暇率诸军归还洛阳。

  曹髦计划乘司马师死后权力短暂真空之机,剥夺司马昭之兵权。可惜,司马昭并没有理会曹髦的“圣旨”,大摇大摆地班师回朝,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曹髦对司马昭的公然抗旨,无可奈何。

  接任毋丘俭镇南将军职位的,是诸葛诞。

  在司马昭刚刚执掌朝政时,曾派心腹贾充试探诸葛诞对实行禅让的态度,诸葛诞义正言辞地斥责了贾充,旗帜鲜明地表态:“如果洛中发生危难,我愿为国家而死。”

  不到一年,诸葛诞就联合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这次司马昭学聪明了,不给曹髦半点机会,直接带上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去平叛,还美其名曰“御驾亲征”。

  虽然诸葛诞联合了东吴,但也只苦苦支撑了大半年。毫无悬念的,诸葛诞也被消灭了,从此,放眼魏国境内,已经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制衡司马昭了。

  


  06、反抗

  诸葛诞被讨灭之后,司马昭权威日重,曹髦权威日去。

  司马昭步步紧逼,试图让曹髦为其加冕“九锡”,在历史上,加冕“九锡”几乎就是篡位的代名词,只剩下“禅让”这一层遮羞布了。

  “干戈随风靡,武骑随雁行”,这是曹髦为数不多流传于世的文章片断,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英武之气象,豪迈之气概。

  他不是一个窝囊的人。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260年6月1日),忍无可忍的曹髦发出了流传千古的呐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忍受不了坐等被废黜的耻辱,要“起兵”去“讨伐”司马昭。

  虽然他的队伍只有三百多人,虽然这三百多人里,除了皇帝近卫军士,相当一部分都是没有战斗力的文臣和宫仆,虽然这些文臣里,还有人像王沈、王业一样居心不轨、第一时间跑去向司马昭告密的人,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曹髦的决心,曹髦亲自拿着剑,驾着车,带上三百多人浩浩荡荡地从宫里出发了,去光明正大地挑战手握数十万重兵的司马昭。

  在宫门口,就碰到了闻风而来的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及其部众,也许司马伷不想背上“弑君”的罪名,退开了。

  接着,又碰到了司马昭的谋臣贾充和他的部众,双方正式开打,曹髦身先士卒、亲自拿着剑厮杀,有皇帝的身份摆在那里,贾充的部众也不敢硬上,节节后退。

  此时,贾充对他的部众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一个20岁不到的青年皇帝,就此陨落。

  07、后来

  曹髦起兵时曾说,“这次我们也不一定会死。”

  确实,虽然他只是被当作傀儡皇帝被对待,但始终是名义上的皇帝。权臣敢于在权势上压制皇帝,敢于在礼仪上僭越皇帝,但始终惮于在肉体上消灭皇帝。毕竟,那要背上天下人的骂名,背上千古的骂名。

  司马昭听到了曹髦死的消息,第一反应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带队杀害曹髦的贾充,直到几十年后,还被大臣庾纯指责弑君之罪。

  而亲手杀了曹髦的成济,被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的司马昭三族连坐。

  如果曹髦再忍忍,相信司马昭最终也不会杀害他。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254年被废,273年病逝,享年43岁。曹髦的后任皇帝,曹奂,265年被篡位,302年病逝,享年58岁。

  也许曹髦再忍忍,也许他也可以像曹芳和曹奂一样,做一个衣食无忧、附庸风雅的富家翁。

  但曹髦就是曹髦,上天赋予了他一身的才华,他不愿任人摆布、甘做傀儡。

  唐人王勃认为,曹髦“公明决有余,而深沈不足。”

  如果曹髦的刺杀部署更周密些,心态更沉稳一下,结果会有变化吗?

  “宁做高贵乡公死,不做汉献帝生!”

  两百多年后的公元530年,同样是傀儡皇帝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在周密部署之下,元子攸成功诱杀了权臣尔朱荣和元天穆。可不到三个月,他就被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兆俘虏北上,缢杀于晋阳三级佛寺,时年24岁。

  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七哀诗 其一

两汉 曹植

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

吁嗟篇

两汉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妾薄相行

两汉 曹植

齐讴楚舞纷纷。
歌声上彻青云。

朔风诗五章

两汉 曹植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
愿骋代马,倏忽北徂。
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愿随越鸟,翻飞南翔。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
别如俯仰,脱若三秋。
昔我初迁,朱华未希。
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风飘蓬飞,载离寒暑。
千仞易陟,天阻可越。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
繁华将茂,秋霜悴之。
君不垂眷,岂云其诚!
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
临川慕思,何为泛舟。
岂无和乐,游非我邻。
谁忘泛舟,愧无榜人。

送应氏二首

两汉 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桂之树行

两汉 曹植

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

上有栖鸾,下有盘螭。桂之树,得道之真人,咸来会讲仙。

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乘蹻万里之外,去留随意所欲存。

高高上际于众外,下下乃穷极地天。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