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我不管,除了曹植,我就是天下第一

我不管,除了曹植,我就是天下第一

  


  公元433年,也就是南朝刘宋元嘉十年,48岁的谢灵运以“叛逆”罪被朝廷问斩于广州。

  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

  谢灵运是谁?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我国最早的户外旅行家,国内著名登山鞋品牌“谢公屐”的发明人,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曾外孙。

  唐代刘禹锡曾写过一首名为《乌衣巷》的诗,诗中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的两大名门,王家和谢家,两家联姻之后,更是权倾朝野,名震一时,成为辅佐司马皇族的左膀右臂。

  谢灵运作为两大名门望族之后,从一出生,就尽享荣华富贵。是的,当时没有科举制度,官二代不需要任何考试,可以凭借祖上的功劳,世袭爵位。谢灵运18岁就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两千户,历任太尉参军、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

  工作之余,谢灵运酷爱旅游,并在旅途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一路游山玩水,一路发朋友圈,他的山水诗在社会上流传颇广,后世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均受其影响,并最终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明代徐霞客更视其为偶像,推崇备至。

  总之,作为官二代兼富二代的文坛才子,谢灵运可谓根红苗正,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这样一个人,好端端怎么被皇帝给杀了?

  社会上议论纷纷,不了解内情的人为谢灵运感到惋惜:世间从此少了一位才子。

  了解谢灵运的人也为之感到惋惜:这个狂人怎么才死啊?!当今圣上真是宽容大度,换别人,早杀他一百回了。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究竟因何被杀?

  才高一斗,膨胀无边

  据《宋史》记载:“运幼便颖悟,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说谢灵运小时候特别聪明,文章写得很好,在江东一带很有名气。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所有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小时候差不多都这样对不对。

  但谢灵运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父亲谢瑍是先天弱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他爷爷谢玄感到很惊奇:“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我生了个傻儿子,傻儿子怎么会生出灵运这么聪明的孩子?从遗传学角度看,这不科学呀。

  


  不久,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谢灵运长到了18岁,便依照国家相关规定,继承了爷爷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并授予员外散骑侍郎之职。

  换旁人一定谢主隆恩,高高兴兴上任了,可谢公子一嫌官职太小,二来自己还没玩儿够,不愿意受单位约束,一直拖着不去报到。

  不上班就不上班吧,反正也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到单位也没啥具体工作,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工资按月照发,就这样稀里糊涂混了两年没上班,皇帝居然也没有追究。

  对,东晋末年,管理就是这么松懈,就是这么任性,不但没人查考勤,反而因为谢灵运是名门之后,文才出众,很快又被任命为琅琊王司马德文的行参军,相当于领导秘书。这位司马德文,也就是后来东晋的最后一位皇帝晋恭帝。

  谢灵运平素行事高调,生活极度奢华,反正家里有的是钱,当了领导秘书之后,摆的谱更大了,“四人契衣裙,三人捉坐席”,走到哪儿都是一群人围着伺候。《宋史》中说谢灵运“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平时穿的用的包括车辆都是世界顶级名牌,喜欢奇装异服,喜欢改装豪车,招摇过市,极为抢眼,年轻人都跟着他学,称他为谢康乐,好多女人将其视为国民老公,比我好朋友王撕葱风光多了。

  这种情况,人想低调都难,谢灵运越来越膨胀,谁都不放在眼里,在街上基本横着走路,人称京城小霸王。

  有一次进宫见皇上,门卫是新来的,不认识谢灵运,按规定查验身份,要求登记,谢灵运一听就恼了,说你认识我是谁吗?门卫说不认识,谢灵运说老子今天就让你认识认识,噼里啪啦把皇宫门卫给打了一顿。

  对,就这么牛逼。

  


  这种骄横霸道的作风愈演愈烈,终于,谢灵运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坎儿。

  因为自己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很少回家,结果,小妾寂寞难耐,跟家里的奴仆发生了私情,被谢灵运捉奸在床。

  这还了得,敢给老子戴绿帽子,谢灵运恼羞成怒,当场把奴仆给打死了。

  “擅杀门生”事件,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各大媒体和广大群众都盯着,看朝廷如何处理这个飞扬跋扈的官二代。

  恰在此时,朝廷内部发生巨变,大将刘裕篡权建立刘宋王朝,史称宋武帝,东晋灭亡。新领导为巩固政权,正欲对前朝老臣恩威并施,谢灵运事件正当其时,因此,爵位降一级,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从食邑两千户降为食邑五百户,撤销原职务,转任散骑常侍。

  对这个处理决定,谢灵运很不高兴。

  我谢灵运是谁,江东第一才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除了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老子就是天下第一,我这么大的才学,杀个家奴算啥?你让我做个芝麻大的小官儿,不是埋没人才吗?

  “才高八斗”的成语,就是从谢灵运这儿来的。

  自视甚高的谢灵运被降职后,总觉得怀才不遇,终日牢骚满腹。

  这种心态,领导和同事们谁能喜欢?!眼不见心不烦,很快,谢灵运就被调离京城,派往浙江永嘉担任太守,也就是从那以后,谢灵运彻底放飞自我,开始了他的户外旅游生涯。

  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人总要有点精神寄托,男人事业受挫之后,往往会用某种业余爱好,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对谢灵运来说,旅游就是他的心灵港湾。

  江浙一带风景秀丽,名山大川遍布,谢灵运一到任,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地图,研究规划旅游线路。

  过去交通不便,谢灵运每次出游,短则数天,长则半月,身为太守,单位一大堆事儿等着他处理,谢灵运一概不管不问。

  而且,谢灵运旅游跟后来的徐霞客不一样,人家老徐是自费,老谢是公款;老徐是自由职业者用自己的时间,老谢是政府官员用工作时间;老徐基本上是轻车简从独来独往不扰民,老谢就厉害了,“从者数百人”,带几百人旅游,干嘛?“伐木开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过去的旅游景区基本都没有开发,你不能让出身豪门,从小娇生惯养的谢灵运自己开路对不对,所以,每次出游都是浩浩荡荡。

  在爬山过程中,谢灵运发明出了我国最早的专业登山鞋,鞋底有可以拆卸的前后齿,上山卸掉前齿,下山装上前齿卸掉后齿,十分方便。该鞋以谢灵运的名字命名为“谢公屐”。

  后世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说的就是这款登山鞋。

  每到一地,谢灵运陶醉于秀美山川,兴之所至,便赋诗作文,然后配图发朋友圈,总能收获点赞无数,其别具一格的山水诗被人们竞相转发,不论官员还是百姓,各种羡慕嫉妒恨:你看看人家老谢这官儿当的,多逍遥,多自在。

  


  如此高调行事,负面影响是难免的,群众不可能没有反映对不对,亲戚朋友纷纷规劝谢灵运,男人嘛,还是应该以事业为重,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毕竟是领导干部,影响多不好。谢灵运根本不听,我行我素。

  终于,来自各方面的举报信纷至沓来,朝廷很生气,派人对谢灵运诫勉谈话,没想到,谢灵运更生气,干脆请了长期病假,离职回乡,老子不干了。

  回乡之后,谢灵运专职旅游,反正家里有的是钱,动不动就带着几百号人高调出行,所到之处,地动山摇,几乎成为当时一景。

  在旅途中,谢灵运山水诗的功力也与日俱增,比如那首著名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被认为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其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是流传颇广的神来之笔。

  3不作死,就不会死

  其实,如果谢灵运能像徐霞客一样,专心旅游,专心写诗,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好也说不定,毕竟家里有钱。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谢灵运回到家乡会稽之后,一面醉心于山水,一面还要经营家业。他家附近有个湖,谢灵运想把湖填了种水稻,就跟会稽太守孟顗提出填湖造田的要求,以为凭自己的身份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没想到,被孟太守当场拒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生产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硬是没让谢灵运计划得逞,两人从此结下了仇怨。

  没过几天,谢灵运在会稽千秋亭跟朋友们喝酒,几个人喝多了,一时兴奋,脱光了衣服,赤身裸体大呼小叫,很快有人报告给官府,把几个人带到了衙门,孟太守一看,说几个菜啊喝成这样,大呼小叫的。谢灵运说:“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老子高兴愿意叫,关你个傻逼屁事。

  把孟太守给气的,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立刻给朝廷上书,说谢灵运在乡里横行霸道,聚众闹事,有谋反之心,要求查办。

  谢灵运第二天酒醒,听说太守告自己谋反,也害怕了,赶忙启程进京申辩。

  此时的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他对谢灵运太了解了,就是个狂妄之徒而已,因为行为不检点,得罪人太多,才被举报,谋反是不可能的。所谓无事生非,怕他回去又跟太守闹事,不但没有治罪,还给了他一个内史的小官,让他离开会稽,去江西临川上任。

  


  你说,像宋文帝这样宽容大度的好领导你上哪儿去找?

  可谢灵运呢,不思皇恩浩荡,到临川后,依然如故,不理政务,纵情山水,一年有半年都在外面旅游,根本不好好上班,所以没过多久,再次受到弹劾。

  也是赶上谢灵运倒霉,恰逢宋文帝刘义隆身染重病,朝廷日常工作由他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主持。

  这位御弟可不像宋文帝对谢灵运这般纵容,平日里,刘义康最讨厌谢灵运这种,仗着显赫的出身和自己一点小才气,狂妄自大,恃才傲物,一看谢灵运又被举报玩忽职守,气不打一处来,立刻派人赶赴临川,带谢灵运回京协助调查。

  这种情况,一般人也只能束手就擒了,但谢灵运可不是一般人,敢抓我,也不打听打听老子是谁,三下五除二,居然把朝廷派来的人给打了一顿,还写了一首诗: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思君子。

  以名臣张良和鲁仲连自比,将刘宋朝廷比作暴秦。

  这还了得,这是真要造反啊,刘义康闻讯勃然大怒,即刻派兵抓捕谢灵运。

  玩忽职守,屡教不改,抗旨不遵,殴打钦差,题写反诗,随便哪一条都够上死罪了,不杀不足以正国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警示后人,刘义康坚决要求杀了谢灵运。

  可病榻上的宋文帝说,谢灵运毕竟出身士族,祖上功勋卓著,其本人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还是不要轻易开杀戒吧。传旨:“灵运罪衅累累,诚宜伏法,而谢玄功勋卓越,宜宽宥及于后嗣,可降灵运死罪一等,流放广州。”

  难以置信对不对,这样居然都没有处死,宋文帝之宽容,谢灵运之命大,可以说史上罕见了。

  公元433年,谢灵运被押往广州。

  广州,虽说是天涯海角,寸草不生,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蛮荒之地,全国最贫困落后地区,但也总比被杀头强啊。

  


  事情本来到这里就可以划上句号了,万万没想到,就在谢灵运即将到达广州之时,秦郡府破获了一起普通的抢劫案,彻底改变了谢灵运的命运。

  在审讯中,有个叫赵钦的嫌犯为了得到宽大处理,主动交待,不久前,曾有人出钱让他买弓箭刀枪等武器,再网罗些勇士,在三江口劫囚车,解救被发配流放广州的谢灵运,事成之后,有重金酬谢,但因为人不凑手,计划没有实施,大家没钱了,只好拦路抢劫。

  我的天呐,这是真要造反啊,这个无意中得到的消息,彻底将谢灵运送上了断头台,宋文帝愤然下诏,命令在广州,将谢灵运就地正法。

  谢灵运死时48岁,临死前,做绝命诗一首: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稽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惘惘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悯。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一个原本可以在文学领域有更大成就的诗人,就此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应该说,谢灵运远远领先于常人。

  想从政,寸功未立就封你个康乐公;想经商,先给你5个亿拿去试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手里拿着俩王四个2,最后还被人斗住地主,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首先,是显赫的出身让谢灵运迷失了自我。名门之后很了不起吗?你爷爷你爸爸牛逼,不代表你也牛逼,准确地说,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你也就是投了一手好胎,加上小蝌蚪时候游泳比别人快那么一点,仅此而已,为人处世又何必那么张扬呢。

  其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才能。自视甚高,不光是谢灵运,这几乎是历代文人的通病。其实,诗词文章写得好,只能说明你有文学才能,不代表你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未必能当好官。《宋史》记载:“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恃才傲物,愤愤不平,这种心态,怎么能有好结果,出事儿是早晚的。

  最后,是由于皇室对士族的纵容。魏晋时期,全社会崇尚的就是那种任性洒脱,不拘礼节,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嗜酒、嗑药、清谈、纵情山水,不思进取,不畏权贵,是名士普遍崇尚的生活,史称“魏晋风度”。前有孔融,后有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都是知识分子的偶像,谢灵运深受其影响,行为难免怪诞,而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厚,对这些士族子弟颇为纵容,客观上也助长了谢灵运的嚣张气焰。

  古人云:“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在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谢灵运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南史》中说:“灵运才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意思是,谢灵运的才学和名气,在当地无人能及,但这个人特别狂妄,以至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简单说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赠丁仪王粲诗

两汉 曹植

从军度函谷。
驱马过西京。
山岑高无极。
泾渭扬浊清。
壮或帝王居。
佳丽殊百城。
员阙出浮云。
承露槩泰清。
皇佐扬天惠。
四海无交兵。
权家虽爱胜。
全国为令名。
君子在末位。
不能歌德声。
丁生怨在朝。
王子欢自营。
欢怨非贞则。
中和诚可经。

行女哀辞

两汉 曹植

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

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哉;
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
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
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妒诗

两汉 曹植

嗟尔同衾,曾不是志。宁彼冶容,安此妒忌。

正会诗

两汉 曹植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燕此高堂。
尊卑列叙。
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
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
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
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
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
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
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
寿若东王。

妬诗

两汉 曹植

嗟尔同衾。
曾不是志。
宁彼冶容。
安此妬忌。

盘石篇

两汉 曹植

盘盘山巅石。
飘飖涧底蓬。
我本太山人。
何为客淮东。
蒹葭弥斥土。
林木无分重。
岸岩若崩缺。
湖水何汹汹。
蚌蛤被滨涯。
光彩如锦虹。
高彼凌云霄。
浮气象螭龙。
鲸脊若丘陵。
须若山上松。
呼吸吞船欐。
澎濞戏中鸿。
方舟寻高价。
珍宝丽以通。
一举必千里。
乘飔举帆幢。
经危履险阻。
未知命所钟。
常恐沉黄垆。
下与鼋鳖同。
南极苍梧野。
游眄穷九江。
中夜指参辰。
欲师当定从。
仰天长太息。
思想怀故邦。
乘桴何所志。
吁嗟我孔公。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