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结局比杨修还惨的曹植铁杆

结局比杨修还惨的曹植铁杆

  曹丕有一个“四友”,他们不但在诗文方面和曹丕有亲密的交往,在争夺魏王太子之位的过程中更是为曹丕出力甚多。

  和曹丕争夺太子之位的主要是曹植,在曹植身边,也围绕着一帮铁杆拥趸,名气最大的当属杨修。

image

  杨修被曹操找了个罪名杀了,一般认为这是曹操已定曹丕,目的是为日后曹丕上位扫清障碍。

  其实曹植还有两个铁杆,这就是丁仪、丁廙两兄弟,他们俩也是不遗余力地为曹植当太子呐喊鼓吹,只不过曹操没有杀他们,最后被曹丕所杀。

  有记载说,杨修曾经献给曹丕一把王髦剑,曹丕登基后,思念杨修,就把造剑之人王髦召来,赐给他一些粮食布匹。

  丁氏兄弟可没有这般待遇,他们的结局要比杨修惨得多,不仅自身被杀,还连累了家中的男子。曹丕为什么要对丁氏兄弟下如此狠手呢?恐怕是与丁氏兄弟和曹丕的个人恩怨以及他们拥戴曹植更为坚决有关。

  丁氏兄弟为沛郡人,他们的父亲叫丁冲,和曹操的关系非常好,经常乘坐一辆车子出行。

  汉献帝离开长安那会儿,丁冲见皇帝一时没有着落,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足下平生经常感叹自己有匡扶天下辅佐帝王的志向,现在正是一个大好时机。”

  本来,杨奉、韩暹等人挟持着汉献帝离开长安回旧京城,路上连粮食都没有了,是张杨给送去了粮食,他们这才到达洛阳。张杨手里有地盘有军队,这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好时机,可张杨觉得不如手里有兵更为实惠,于是离开了洛阳朝廷回到了河内。

  当时天下像张杨这种想法的人不少,比如说袁绍,他们认为天下诸侯并没有人听从这个皇帝,而皇帝手里又没有兵,弄到手里又得事事请示,还不如敬而远之的好。

  曹操手下的人也有人持此观点,但有远见卓识的荀彧等人却主张迎接皇帝。所以,丁冲信中所说,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认可,于是坚定了信心,让曹洪带着军队,亲自迎接汉献帝到了许县。因为这件功劳,丁冲也被任命为司隶校尉。

  丁冲的大儿子就是丁仪。丁仪字正礼,在当时也是小有名气,曹操虽然没有见过他,但仍然想把比较喜爱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清河公主嫁给他,并以此询问当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

  曹丕说:“女人看人看的是容貌,而正礼这个人有一只眼睛不好,真害怕您的宝贝女儿未必高兴。”

image

  当时的清河公主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所以曹丕又建议不如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曹操让丁仪担任了自己的属吏,在交谈当中发现丁仪非常有才,可说是赞赏有加,说:“丁掾,是一个有才的人,即便是两只眼睛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何况是只瞎了一只眼睛呢?是我的儿子误导了我。”

  因为不能娶公主,丁仪也是对曹丕怀恨在心,于是就和曹植走得近,经常称赞曹植是天下奇才。

  丁廙是丁仪的弟弟,开始担任黄门侍郎,由于是内官,虽然职务不高,却有机会接近曹操。由于家族是一个利益整体,所以这丁廙也是排斥曹丕,只要有机会就会给曹植说好话。

  大概曹操刚开始比较喜欢的是曹植,所以这兄弟俩就极力地给曹植吹嘘,想让曹操及早地定曹植为太子。

  和杨修等人背后里使劲不同,丁廙说话非常明确,连一点余地也不给自己留,像立曹植就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垂之于万世”之类的话也都说出来了。还说,他这是不怕被杀头,也要把话说出来。

image

  曹操死后,曹丕当了魏王,不久又当了皇帝,就想办法治丁氏兄弟的罪。先是降了丁仪的职,想以此儆告丁仪逼其自杀。

  丁仪不想死,就跑去找中领军夏侯尚磕头,想让他替自己求求情。夏侯尚和曹丕打小就要好,关系非同一般,但曹丕对丁氏兄弟可谓是恨之入骨,夏侯尚也没有办法,只能是对着他们流眼泪。

  所以这丁氏兄弟最终还是被曹丕杀了,家中的男子也一并遭难。

  丁仪和曹丕的嫌隙是因为清河公主,而清河公主又嫁给了夏侯楙,那夏侯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中子,因为自小和曹丕亲近,等到曹丕当皇帝后,就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驻守长安。

  夏侯楙这个人并没有军事才能,热衷于置自家产业,和他的父亲勇猛善战,清俭好施大相径庭。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谋”,这个大胆的计策也是基于夏侯楙的“怯而无谋”,可见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夏侯楙无能。

  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从来都不把才能放在第一位,放到夏侯楙身上也不可能是个例外。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人,攻破邺城后升任为伏波将军,曹操成为魏王后被任命为前将军,自始至终都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大将。

  还是在官渡之战前,夏侯惇就被封为乡侯,除他之外,曹操手下没有一个人享有这般高的爵位。曹丕从夏侯惇的情况来考虑这桩婚姻,应该说并没有不妥。

  另外从曹操方面来考虑,通过婚姻再拉拢一个丁氏家族,也不能说不是一种政治考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丁仪怎样对待这个问题,通过婚姻走捷径迅速升迁?还是通过工作成绩慢慢提升?

  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问题。“怀才”所担心的只是“不遇”,已经在曹操身边工作了,真有才就不会被埋没。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犹豫之时,很多人是选择回避的,有很多支持曹丕的老臣子,大多以曹丕是长子为理由,有的还提出了袁绍“废长立幼”的教训,很少评论兄弟俩的优劣。

image

  还有些人,和兄弟两人都有交往,毕竟两人都是文学才能很高之人。而丁仪兄弟却选择了矛盾公开化,而这个矛盾就是因为“恨不得尚公主”,却不知曹丕也是曹操两个最好的儿子当中的一个!

  从这个方面来说,曹丕的报复是因为帝王的内心凶残,而丁氏兄弟的凄惨下场也是缘于这个“恨”。也别说曹丕和丁氏兄弟的谁是谁非,难道他“尚公主”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吗?所以,我们只应该同情的是他的那一家被杀的“男口”。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苦热行

两汉 曹植

行游到日南。
经历交址乡。
苦热但曝露。
越夷水中藏。

赠丁仪诗

两汉 曹植

初秋凉气发。
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
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
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
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
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
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
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
亲交义不薄。

梁甫行

两汉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门有万里客行

两汉 曹植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鼙舞歌五首 其三 大魏篇

两汉 曹植

大魏应灵符。天禄方甫始。圣德致泰和。神明为驱使。

左右德供养。中殿德皇子。陛下长寿考。群臣拜贺咸悦喜。

积善有馀庆。宠禄固天常。众喜填门至。臣子蒙福祥。

无患及阳遂。辅翼我圣皇。众吉咸集会。凶邪奸恶并灭亡。

黄鹄游殿前。神鼎周四阿。玉马充乘舆。芝盖树九华。

白虎戏西除。含利从辟邪。骐骥蹑足舞。凤皇拊翼歌。

丰年大置酒。玉樽列广庭。乐饮过三爵。朱颜暴己形。

式宴不违礼。君臣歌鹿鸣。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抃赞若惊。

储礼如江海。积善若陵山。皇嗣繁且炽。孙子列曾玄。

群臣咸称万岁。陛下长寿乐年。御酒停未饮。贵戚跪东厢。

侍人承颜色。奉进金玉觞。此酒亦真酒。福禄当圣皇。

陛下临轩笑。左右咸欢康。杯来一何迟。群僚以次行。

赏赐累千亿。百官并富昌。

吹云赞

两汉 曹植

天地变化,是生神物。吹云吐润,浮气蓊郁。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