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我有一壶酒 足以慰风尘

曹植:我有一壶酒 足以慰风尘

  后世皆言七步才,焉知压抑愤情催。

  假如大位陈王坐,哪有燃萁诗赋来。

  落笔成文依马才,诗如泉涌自天来。

  不拘礼法思无定,辞赋漫堆铜雀台。

  满腹经纶不须猜,箜篌白马洛神哀。

  墨痕堪比右军价,七子精华聚一怀。

  古今谁不赞仙才,美赋佳吟滚滚来。

  世上才情存一石,他分八斗坐头牌。

  


  这是一个被死神眷顾的乱世,是人性的求生欲望和斗争潜质发挥极致的一个时代。这也是一个充满英雄豪情的时代。而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这样的时代正是文学易至巅峰的时代。

  曾经花过很长一段时间来研究曹植这个人物,无疑他算是我少数顶礼膜拜的一位文人之一了。其实我觉得文人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深厚的笔力+绝世的才情+醇正的道德+入世的责任。

  傲世奇才谢灵运曾道:“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一斗,自古至今共用一斗。”而被称之为“天才绝”的李白也曾道:“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xī]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我想,有谢公和诗仙两位狂人的赞誉,我再多言就是赘余。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但受到了其兄曹丕的防范、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甚至险些丧命。黄初四年到太和三年(223-229年),曹植被封到河南雍丘(今杞县)、浚仪(今开封县)。其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曹植认为能够改变自己状况了,提出了不少治国之道,要求为国家做点贡献,却因曹睿猜忌之心过重而作罢。曹植一直生活在抑郁之中,对前途感到怅然绝望。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之余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在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要求每个儿子都写一篇赋,曹植写得最快,文辞也最好,因此最受曹操的宠爱,甚至已准备立他为世子。这时的曹植极为得志。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据记载,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其三十一岁时写就的《洛神赋》,以区区九百字,把一位诗人和洛水女神的爱恨怨愁描绘得如梦如幻、淋漓尽致,以至于千秋传诵。

  如此一个才子,何以在刚过不惑之年就郁郁病逝?

  历代文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并把曹植之死归咎为其兄曹丕的嫉才妒能上。其实,客观评价曹植英年早逝的原因,其自身因素是决定性的。曹植有文才,但当时的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干才,是能够继承曹操统一大业、稳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管理人才。而在曹操诸子之中,具备这样能力的非曹丕莫属。曹植即使有继承王位的想法,也根本竞争不过曹丕。何况曹植要想从政,就必须遵守规矩,接受朝廷的约束,但他在这方面恰恰不行。

  曹植在与曹丕竞争世子宝座时,杨修的从中帮忙,却被曹操发现,曹操因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次,曹操要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干,一面命他们出邺城门,一面却暗中吩咐守门人,不要放出。结果曹丕退回,曹植也不知如何是好,便偷偷去问杨修。此事被曹操发现后,曹操便对曹植有些失望了。又一次,曹植请杨修暗中作答教十馀条,凡曹操有问,曹植便依条对答。不料此事又被曹操发现,认为杨修、曹植在欺骗自己,便兴起改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在世子之争中,曹植失败了。

  曹植没有被立为世子,虽然与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有关(《三国志·魏书·卷十九》)。但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表现不佳,不再被曹操所宠爱。在曹丕已立为世子,且于曹操死后顺利继承大位的情况下,曹植自己本应想开一点,并随遇而安才是。但他却始终耿耿于怀,任意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甚至不去奔丧。不奔父丧,不守父孝,无论什么原因,都为当时的正统礼教所不容,也难怪曹丕要来问罪。

  另外,曹植不知克制忍让也是他的一大缺点。在曹丕派使者来追究不奔父丧之罪时,曹植本该认罪伏法,但他反而变本加厉,当著使者的面翻出自己本该承嗣大位的老帐,并且用乱棒把使者打出。这样做的结果,使他与曹丕之间的衝突更加激化。对于手中已握有生杀大权的曹丕而言,越是感到曹植对自己的威胁,就越是坚定其要除掉曹植的决心。曹丕之所以没有像杀掉丁仪、丁廙[yì]那样立即杀掉曹植,一是因母命不可违,二是怕天下人议论。否则,即使再能应声作诗,也难存性命。曹植这种不计后果的任性做法,只是自取其祸的不智之举。

  曹植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平生嗜酒疏狂。

  《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植:“任性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曹植凭著自己的才学敏博,深受曹操宠爱,并成为世子的热门人选。曹操认为他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甚至有意废长立幼,欲在政治大业上委以重任。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他曾渴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更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然而这一切,却因他的“饮酒不节”而付之东流。

  曹植错在他的任性而行,但其饮酒不节也实属不该。酒这个东西可以成事,更可以败事。有时酒壮英雄胆,如武松喝了十八大碗之后,便打死了凶猛的老虎;但更多的时候,是酒壮贼人胆,使人丧失理智,肆无忌惮。曹植因为酒而误了很多大事,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任曹植为南中郎将,兼任征虏将军,准备派他带兵解围。结果,在曹操要当面交待任务时,曹植竟喝得大醉,给曹操罢免了职务。还有一次,他也是因为喝多了酒,乘车在街奔跑,并私自偷开司马门出去。曹操得知后大怒,把主管宫门的官吏杀了,且「异目视此儿(曹植)矣」。如今曹丕派使者前来问罪,他却在酣醉之后,对使者悖慢无礼。当许褚前去擒拿时,他也还在醉梦中。这些都是他贪恋杯中之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当时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借酒广交才俊人士,借酒倾诉离愁别恨。酒为他带来了豪气和才情,使其创作了许多“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作品。然而,酒也带给了他诸多麻烦,葬送了他的政治生涯,更使他在后半生过着“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生活。

  常言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是曹植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年父亲曹操逝世,兄长曹丕继位。曹植失去了庇护,他由父王的宠儿变为时时处处受到监视的皇帝的政敌。由“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公子成为“颇有忧生之叹”的罪臣。

  从曹操的宠儿,转瞬间变成曹丕的阶下囚。首先曹丕派人找上门来追究不奔父丧之罪,接著又派武士,闯进府堂,用绳子将他捆绑起来,强行载于车上,押送到邺都,听候发落。而他们的亲生母亲,竟要为存其性命而求情,实在是惨透了。

  另一方面,人称才高八斗的曹植,竟会沦落到以其敏捷的才思,七步成诗来帮自己脱险。不管当时他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管曹丕是否真的感动,最后还是在母亲以死相逼的情况下,被贬为安乡侯。

  倘若曹植狂傲放纵的性格能少一点,多一些对现实世界的体悟与真实人性的了解,懂得何时该低调行事、远灾避祸,或许他的后半生,还会过得自在安乐些。

  太和三年到六年(229-232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关于被封为东阿王的原因,曹植在其《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写道,“太皇太后念雍丘下湿少桑,欲转东阿”。当时的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比较富裕,因此转封东阿算是很大的照顾。太和四年(230年)六月,母亲卞太后的去世,这对曹植精神刺激甚重。曹植之所以能苟延残喘,全赖卞太后的怜惜。在诸多不幸面前,曹植越发消沉。

  经过多次迁徙之苦,在东阿期间的曹植已自感日薄西山,加之鱼山风水极佳,因此“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可没想到的是,太和六年(232)二月他又被迁封到河南陈县,十一月病逝于陈,年仅四十一岁。曹植去世后,被赐谥号“思”,意为追悔前过,世称陈思王。第二年,其子曹志遵父遗嘱归葬其于东阿鱼山。

  曹植的悲哀,不仅在于其政治上的低能,还在于他始终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动不动干政议政,指东画西,甚至“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如此一来,怎能不触犯朝廷大忌。

  曹植生前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一迁再迁,越迁离国都越远,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但是他回归国都、再进朝廷的理想却始终没有破灭。所以,在他决定依鱼山为墓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墓向设计为坐东朝西,而不是一般人那样坐北朝南。他把墓葬面向西方,就是要面向自己的国都,面向魂牵梦绕的洛神之洲。

  十二

  我什么时候写文章,都不想谈政治,但几千年来,文人偏偏离不开政治。因为文人总想要天下太平,总是多愁善感,希望世间都快乐,所以总想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这个世界。曹植也一样。

  纵观曹植的一生,四十一年,前半生犹如白昼,他曾是从征的战士,是邺下风流倜傥的公子,也热心恋人与王位的争夺。后半生无异于黑夜,只能禽息鸟视,唯有感慨:进无路以效公,退无隐以营私,俯无鳞以游遁,仰无翼以翻飞。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曹植《门有万里客行》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七哀》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乐府 其六

两汉 曹植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五游咏

两汉 曹植

九州不足步。
愿得凌云翔。
逍遥八纮外。
游目历遐荒。
披我丹霞衣。
袭我素霓裳。
华盖芬晻蔼。
六龙仰天骧。
曜灵未移景。
倏忽造昊苍。
阊阖启丹扉。
双阙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
登陟太微堂。
上帝休西棂。
羣后集东厢。
带我琼瑶佩。
漱我沆瀣浆。
踟蹰玩灵芝。
徙倚弄华芳。
王子奉仙药。
羡门进奇方。
服食享遐纪。
延寿保无疆。

驱车篇

两汉 曹植

驱车掸驽马。
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
五岳专其名。
隆高贯云霓。
嵯峨出太清。
周流二六候。
间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
玉石扬华英。
东北望吴野。
西眺观日精。
魂神所系属。
逝者感斯征。
王者以归天。
效厥元功成。
历代无不遵。
礼记有品程。
探策或长短。
唯德享利贞。
封者七十帝。
轩皇元独灵。
餐霞漱沆瀣。
毛羽被身形。
发举蹈虚廓。
径庭升窈冥。
同寿东父年。
旷代永长生。

赠王粲诗

两汉 曹植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赠丁仪诗

两汉 曹植

初秋凉气发。
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
清风飘飞阁。
朝云不归山。
霖雨成川泽。
黍稷委畴陇。
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
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
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
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
亲交义不薄。

游仙诗

两汉 曹植

人生不满百。
戚戚少欢娱。
意欲奋六翮。
排雾陵紫虚。
蝉蜕同松乔。
翻迹登鼎湖。
翱翔九天上。
骋辔远行游。
东观扶桑曜。
西临弱水流。
北极登玄渚。
南翔陟丹邱。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