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的这句诗,写出了疫情下中华民族的风骨

曹植的这句诗,写出了疫情下中华民族的风骨

  


  新冠病毒的肆虐,带火了很多句古诗。日本捐赠给中国的医疗物资上所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成为了国人茶余饭后喜谈乐道的诗句。如果说,这些诗句凸显了人类在命运共同体之下的一种心无悬隔的情怀,那么,建安诗人曹植《白马篇》中的这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就写出了疫情之下中华民族的风骨。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中国遭遇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大规模瘟疫。曹植在《说疫气》中这样描述其惨状:“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时隔1800年,一场丝毫不亚于建安瘟疫的天灾人祸卷土重来,让世界上的多少国家元气大损!

  疫情正如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民族的真面目。

  我们看到,有多少华夏儿女“名编壮士籍”,踊跃参与到疫区援助活动中;有多少华夏儿女“不得中顾私”,与自己远在他方的家人两地相隔;有多少华夏儿女“捐躯赴国难”,投入到本国甚至世界抗疫的正义队列中;又有多少华夏儿女“视死忽如归”,在生死线上愈挫愈勇,骨气奇高。

  “骨气奇高”,正是钟嵘《诗品序》对曹植《白马篇》的评价。曹植是一个贵公子,但是他的这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洗尽铅华,没有一丝一毫的贵公子做派。

  读之,我们看到的是意气骏爽,是义气凛然,是掷地有声的风骨。这,正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风骨。

  


  文学就是人学,诗学也是人学。“风骨”这个词,最初用来品评人物。一个人有贞操气节,是谓有风骨。而钟嵘用“风骨奇高”来评价曹植的诗。他评的是人,而不是诗。他没有评价曹植的用词是否典雅,行文是否飘逸,音调是否铿锵,他评的是,诗的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风骨。

  这样的风骨,中华民族自古有之。“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孔子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有……

  这些人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学家之上。他们,正如清末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所言的“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他们的胸中,充盈着一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曹植的“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仅仅是一种乱世中所萌生的从戎情愫,而是有本而来的。它本于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用正义凝聚而成。只要有了它,一个人就可以刚健到不可屈挠,强大到不可限量。

  自古至今,它不曾有一刻的停歇,不因任何外物而有所变化,是身为人类的我们修行的方向。有了它,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危境,身处什么样的窘境,都能够做到岿然不动,守住自己的那颗本心。有了它,人在死亡面前才能面不改色。

  


  面对生命的瞬息即逝,很多人所呈现出来的态度,也许是像曹操《短歌行》中所写的那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有风骨的人并不然。

  他们能够慷慨地面对生命的过程,通达地接受生命的终结,在生死存亡之际永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们,才是超越了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才是孔子所说的“仁者”。

  所谓“仁者无敌”,在疫情抗击救治中。很多医护人员冒着感染病毒的风险出入于疫室,置生死于度外。他们个个,好像佩戴着五气护身符,头顶着煌煌北斗星似的,什么也不怕。

  想当年,孔子在乱世中恓恓惶惶,奔走如丧家之犬而终不忘以天下为任;杜甫以垂垂老矣之躯几赴于国难之中,宁愿在破烂不堪的茅屋中饥寒而死,也要换得天下士林的太平安宁;陆游临死,都不忘祖国北定中原的大梦。

  他们的身躯是卑微的,但姿态是大写的。天下熙熙攘攘,为名为利来往,而他们独独追慕的,却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意志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执著于自我生命意志的路上坚守求索,至死方休。他们就要以向死而生的姿态朝着黑暗中有光的方向前行,把自己活成时代的一束光芒。

  


  孟子把这样的人称作“大丈夫”。他们身处富贵而不淫,卑居贫贱而不移,面对威武而不屈。这种精神让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向往铁骨铮铮品格、坚如磐石的气节,让我们即便身处疫情的谷底,仍能英姿勃发、傲然挺立。

  时过境迁,虽说前代的这些文人志士们早已化作烟尘,但他们大写的身姿却铭刻在了中华儿女的骨子里,构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风骨。

  读曹植的诗,如看一棵落落不俗的树。眼中所见不独是它的茂叶,更是它巍巍如山的主干。这主干,让他独立于“建安七子”中卓尔不群,让当时的一批文人心甘情愿从游而为他死,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甚至中国文学的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余秋雨语)。

  这主干,便是曹植以及像他一样怀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志的中国人的风骨。有了这风骨,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国家才独具作为大国的精神风范。有了这风骨,在危难面前,我们才能不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疫情期间,有人捐赠物资,有人奔走一线,有人为国献身……他们也许未曾读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却早已将这种慷慨磊落的风骨化入血液里,为我们携手共筑起了一道生命健康防线。

  有一位匿名捐赠者面对追问,坚持不留下自己的名姓,只匆匆抛下一句:“叫我中国人便是了!” 如今,细细咀嚼这句话,竟觉得有千钧之重!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吁嗟篇

两汉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七哀

两汉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结客篇

两汉 曹植

利剑鸣手中。
一击而尸僵。

离友诗三首 其二

两汉 曹植

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临渌水兮登崇基。

折秋华兮采灵芝。寻永归兮赠所思。感离隔兮会无期。

伊郁悒兮情不怡。

四言诗

两汉 曹植

华屏列曜。
藻帐垂阴。

虾䱇篇

两汉 曹植

虾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汎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