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古墓之凄凉,曹植告诉你

古墓之凄凉,曹植告诉你

  岁月黯淡了他的青春,浮沉掩不住他的风采。

  逾千年之后,上上周末的邺城之行,让我强烈的想起了曹操,想到了和曹操有关的人物。

  回想几年前的鲁西之行,印象最深的就是鱼山,

  到那座海拔不足百米勉强可以称之为“山”的地方,与他来一场不期而遇的相逢——

  他是谁?1700多年前战火频繁,英雄与人才辈出的汉魏年间,曹操第3子曹植。

  

image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县城汽车站斜对面,沿朝南的一条乡村公路直接向南行大约8公里左右,路东就是曹植墓。

  走进曹植墓是一个雪后的寒冬,墓园里一片寂静,两扇朱红色大门上面书有“曹植墓”三字,寒风萧瑟中,倍显庄严肃穆。

  公元232年冬,大雪冰封,文曲星落!

  自古成王败寇,曹植历经世子之争而苟全于乱世,郁郁而终。

  就在那一日,一代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子建呜呼陨落!

  

image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时在公元196——22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浓妆重彩大书特书的一页。这一时期的文学上接先秦文学和汉乐府的遗风,下开足以深远影响后世的建安风骨,佳作迭出,群星灿烂,史称“建安文学”。

  而在后人的心目中,曹植(字子建,192-232)的文学成就居建安文学群体之冠,尤以《七步诗》、《白马篇》、《送应氏》、《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杂诗》、《洛神赋》等名篇对后世的影响最深。

  

image


  曹植的出身注定了它的喧嚣,也注定了他的孤独,如果他是阿斗式的人物,也许能富贵一生而善终。如果他是陶渊明式的人物,也许能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找准自己的定位,而恰恰,曹植介于二者之间。

  

image


  曹植是文人兼政治家,作为文人,他天马行空,俊逸洒脱,聪明绝顶,才高八斗;作为政治家,却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兄曹丕虽说文不如曹植,但曹丕心思缜密,深谋远虑,又拥有他们的父亲曹操一样气吞山河、一统大业的野心和霸气,故曹丕更趋向于政治家。在兄弟二人的世子之争中,曹植的文人之气,特别是他的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明显被曹丕利用,从而输给了曹丕,尽管曹植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但在争霸天下,建立曹魏政权的伟大抱负的前提下,曹操还是非常理智的把眼光投向了足有政治谋略的曹丕。

  

image


  曹植在世子之争失败后,他的人生航标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曹操的死,更是曹植人生的重大转折。曹操死后,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愤中,他从一个悠游宴乐的公子哥变成了处处受打击排挤的对象,一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虽然保住了他们的性命,但在曹丕父子统治的十二年中,曹植先后三次被驱赶外封辗转各地颠沛流离。此时的曹植如果能像陶渊明一样挥挥衣袖优雅转身,虽说不上隐居山林,但可以在自己的封地种地除草打猎吟诗,建造一片让自己心灵栖息的静修林,也许他的人生会舞出另一种精彩。特别是在封地陈——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完全可以和伏羲神农讨教稼墙事宜,体恤一下民情;也可以在九曲桥边和孔子相坐,饮酒对弈吟诗;还可以在龙湖湖滨,倾听艄公的哨声和木桨拨水的声音;或者在荷花吐艳的季节,找一个有月的夜晚,摇一叶小舟,吹一管竖笛,在芦苇中摇曳穿梭。

  

image


  从侧门进入墓园,一座低矮的山丘伫立,山上挺立的青松之间,各种丛木枝节盘绕,迎面便是青色古砖砌成的曹植墓,为防止雨水侵蚀,墓门现已经封闭,无法进入甬道和墓室。

  

image


  凄凉,真的只剩凄凉了,墓很高大,但简陋、破烂,像废弃的砖窑。

  陈年老土记述着岁月的痕迹,遥想当年少善能文、才思敏捷的曹植,虽无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慨言,却也有拯世济物的抱负。其文之骨气,词采之华美,曾名耀一时,就连南朝人谢灵运虽妄自尊大,敢小天下文人,却独不敢小觑曹植,声称天下文章有十斗,曹植独占八斗。

  的确,这位建安文学的砥柱,给我们留下诗赋文虽不多,但篇篇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化的巨壁上,光芒耀眼。即使1700多年之后的今天,仍卓然不朽,可见其诗文之底蕴。也正因如此,李白对建安文学由衷赞叹:“蓬莱文章建安骨”,“俱怀逸兴壮思飞”。

  

image


  曹植虽是文学上的高人,却是政治上的侏儒。曹操有心栽花,想让他嗣位,而他却不谙政道,任性而行,放浪形骸,饮酒无度,遂渐失曹操之宠爱,致使以后命途多舛。然而,也许正因此,曹植才有了七步诗,才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唱;才有了“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蓉出绿波”的妙手文章。

  

image


  环绕墓园四周,园内建有子建祠、曹植墓碑、七步路、羊茂台、洗砚池、闻梵处、梵音洞、摩崖刻字、鱼姑庙、观河亭、仙人足印、穿阳洞、浴仙池、龙山文化遗址、中日鱼山友好纪念碑和历代碑刻等古迹。鱼山脚下即是滚滚黄河,隔河面对连绵群山,一切是孤独而悠远的。

  

image


  曹植的生命在孤独中终结,而他的文采却在孤独中绽放异彩。

  曹植的人生前期忙碌,他忙着随父出征,忙着撒马掂花,忙着编写“江山如画换取美人笑靥”的童话,忙着争世子,所以他的诗词主要是歌颂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而真正奠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后期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孤独忧郁的体现。曹植后期的诗词主要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意境,从而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image


  曹植,你若依你父亲为你铺设的理想盛开,你就不是曹子建,也就不是为人津津乐道的陈思王,那样也许中国历史上会多一个名叫曹植的不作为的皇帝,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肯定不会有名留千古的《洛神赋》的缠绵与情寄,世人难觅美丽多情的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更不会有《七哀诗》的才敏与悲悯,上演那场情同手足却兄弟相煎的无可奈何。

  

image


  彼时的我,站在曹植的墓前,在为他政治生涯略抱不平的同时,竟暗暗庆幸历史成就了一个曹子建,造化弄人,还是感谢曹丕把他徙封到黄河岸边泰山西麓鱼山脚下的东阿为王吧,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千古留名的东阿王曹植曹子建。

  

image


  遥想当年,尚未“不惑”的曹植在此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完成了人生走向“不惑”的转变,在此创作的梵呗音乐至今为佛界所津津乐道,古今中外影响深远。他41岁时移封陈王,不到一年便忧郁病逝,遗嘱葬于东阿鱼山,从此在东阿大地上与他的“八斗”之才化作传奇永留千古。

  

image


  残垣断壁,蛛网尘灰,说尽岁月沧桑;

  杂草萋萋,虫声唧唧,尝尽人间百味。

  如今的曹植墓,最为珍贵的怕是要数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为曹植在鱼山安息地而竖起的“陈思王碑”了。碑文字体奇特,楷行草隶魏诸体巧居一身,笔力遵劲,别具一格,记述着他的生平与功绩。实属罕见碑刻,更是让后人永世敬瞻的墓志,这是给先人曹植浩瀚的慰籍,又是给华厦后人澎湃的启迪。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一首诗的距离有多长?

  不长的七步,却在心里走了无数次,似一首乐曲的低回,被兄长的长袖舞出锋利的冰霜,一寸寸的,累结为诗行的脚印。

  龙有九子,一于琴头,一于剑柄,或安于香炉和屋檐,或安于门环和石碑。

  王有几子,豆箕毕剥的燃烧,黄豆烹煮为羹汤。

  沙尘取代雨露,金戈铁马取代月夜风花。

  在这里,千年的文明和百年的战火仿佛被一笔带过,只剩下苍苍古柏默默无语,冷漠傲然的注视着开辟鸿蒙与现代文明跨越时空的奇妙接壤。若沿着幽长的工笔彩绘的历史长廊缓缓漫步,再浮躁的心灵也会慢慢沉淀下来,一双渐渐明澈的眼睛便望入空灵幽远的云层深处。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赠徐干诗

两汉 曹植

惊风飘白日。
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
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
小人亦不闲。
聊且夜行游。
游彼双阙间。
文昌郁云兴。
迎风高中天。
春鸠鸣飞栋。
流猋激棂轩。
顾念蓬室士。
贫贱诚足怜。
薇藿弗充虚。
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
兴文自成篇。
宝弃怨何人。
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
知己谁不然。
良田无晚岁。
膏泽多丰年。
亮怀璠玙美。
积久德愈宣。
亲交义在敦。
申章复何言。

正会诗

两汉 曹植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燕此高堂。
尊卑列叙。
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
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
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
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
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
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
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
寿若东王。

闺情诗

两汉 曹植

有美一人。
被服纤罗。
妖姿艳丽。
蓊若春华。
红颜韡烨。
云髻嵯峨。
弹琴抚节。
为我弦歌。
清浊齐均。
既亮且和。
取乐今日。
遑恤其它。

游仙诗

两汉 曹植

人生不满百。
戚戚少欢娱。
意欲奋六翮。
排雾陵紫虚。
蝉蜕同松乔。
翻迹登鼎湖。
翱翔九天上。
骋辔远行游。
东观扶桑曜。
西临弱水流。
北极登玄渚。
南翔陟丹邱。

公燕诗

两汉 曹植

公子敬爱客。
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
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
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
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
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
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
千秋长若斯

言志诗

两汉 曹植

庆云未时兴。
云龙潜作鱼。
神鸾失其俦。
还从燕雀居。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