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植被逼杀脱险“三部曲

曹植被逼杀脱险“三部曲

  


  曹植在曹操的众多儿子当中,自小聪慧异常,才思敏捷,加上一直广学博览,性情坦率自然、不拘小节,深得曹操的赏识,因而曹操更为其严厉督导学习。这也为曹植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大儿子死后,曹操一度欲立曹植为世子。曹丕为世子之位处心积虑,又对曹植设下毒计, 志在必得。而曹植则只是个诗人,爱饮酒、性格放荡不羁,因念亲哥弟兄未曾去想曹丕会对自己设下阴谋,依旧是无所谓的表现,是被动地卷入了夺嫡之争。

  由于各种原因,曹操最后立了曹丕为世子。最后曹丕成了赢家。曹操死后,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后,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为巩固自己的帝位,便一欲杀掉曹植以绝后患。遂命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曹植在行七步之内做诗,不成者行大法(杀)。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命成诗。这就有了曹植流传后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旳豆杆和豆来比喻两个兄弟,用豆杆煎豆比喻亲哥害亲弟,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曹植对曹丕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无情。

  其实民间流传的,是为三部曲,在《七步诗》之前还有两场戏份。

  


  曹丕称帝后,为去掉心腹大患的曹植,先清除了坚决拥护曹植旳党羽及党羽家中所有男丁,后开始设计逼杀曹植。

  一日,曹丕君临曹植宅中,在前庭提出条件,命曹植作《麻子诗》一首,不能有麻子、疙瘩、坑和点等字眼的出现,否则杀无赦。曹植立马用简洁明了的比喻出口成诗:“豆包去了馅,石榴翻开皮;大雨打沙滩,新鞋踩硬泥。”如此,曹植得以幸免于难。

  曹植伴曹丕行至中庭,曹丕又心生一计,提出作《拐子诗》一首,其中不能有任何与拐子有关的字词。这岂能难倒禀赋异常的曹植,随即成诗:“走路风摆旗,站立马歇蹄;坐下一边倾,躺倒脚不齐”。于是,曹植得以活命。

  


  前庭、中庭两次逼杀无果,已追逼至后庭,曹丕便使出更歹毒一着,以示誓杀曹植之险恶用心。命曹植需以当日兄弟之情形限七步成诗,否则定斩不饶。“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时烧着豆杆,锅里咕嘟咕嘟响着,那是被煮的豆子在哭泣。豆杆和豆子木来是同根生的,你为何这样对我死死的相逼?!曹植的这四句《七步诗》应运而生,曹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聪敏才智终于又一次救了自己。曹丕也多少被曹植的诗中内容所打动内心,自此放弃了杀曹植的行动。悲愤的曹植被苦苦追杀逼迫中又一次成诗脱险,留下了后世人人皆知的《七步诗》。

  其实,人们通过比较会发现,这三首诗的风格与曹植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对曹植机智敏捷聪慧的称赏。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平陵东行

两汉 曹植

阊阖开。
天衢通。
被我羽衣乘飞龙。
乘飞龙。
与僊期。
东上蓬莱采灵芝。
灵芝采之可服食。
年若王父无终极。

弃妇诗

两汉 曹植

石榴植前庭。
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
璀彩有光荣。
光荣华流离。
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
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
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
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
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
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
下与瓦石幷。
忧怀从中来。
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
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
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
抚节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
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
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
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
愿君且安宁。

浮萍篇

两汉 曹植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亟出行

两汉 曹植

蒙雾犯风尘。

斗鸡诗

两汉 曹植

游目极妙伎。
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
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
斗鸡间观房。
群雄正翕赫。
双翘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
悍目发朱光。
觜落轻毛散。
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
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
常得擅此场。

泰山梁甫

两汉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