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洛神》的朋友,一定会对那坐在帘幕深处凄婉吟唱的刘姬的身影所触动。
这个角色有着爱惜羽毛的悲情宿命;当曹植七步成诗时甄宓那含着泪的嫣然一笑,动人心魄;马浚伟所扮演的曹植,也很精准的演绎出了他人生前期的慷慨任气、洒脱风流,后期的抑郁悲怆、苦闷彷徨。
在那个战乱频繁、百姓颠沛流离的时代,王朝的兴替与人的起伏跌宕紧密相连,身处其中的文人们常常能觉察出人生的短促、祸福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建安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就是由此奠定的,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悲剧性的曹植,也成为了那个广阔时代的一个缩影。
曹植心中这种难以排遣的怨愤与凄凉,就像一团凝滞厚重的云雾,笼罩着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
《七步诗》的传说也便在此时应运而生,其中真假如今已经难以确定了,但并不妨碍这首诗以其比兴的手法、浅显的言语和内里深挚的悲愤,而为我们广布千年。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丕做了皇帝后,以曹植没能及时赶到吊唁先父曹操,指责他是大不孝,并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
曹植怀着满腔骨肉相残的凄怆与悲愤,一字一字凄凉地念道: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却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却要相互煎熬逼迫到这般呢?
一首诗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七步足矣!可是,两颗心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明明相对而视,其间却隔着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