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植的死,民间有“三种”传言,这传言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等。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等。他的“七步诗”至今仍然广为流传。他在文学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又是当时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更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将曹植、曹操和曹丕三人合称为“三曹”。
关于曹植是怎么死的,民间共有三种传言。
一、有人认为曹植是被曹丕杀死的。曹丕称帝后,据《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便借口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要是不能作出一首诗便要将他杀了。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都知道,曹植就是因此而写出了流传千年的“七步诗”。但民间推测,以曹丕的性格是不可能这么放过曹植,他之后肯定还会再找不同的理由将曹植处死。
二、受限制和打击,抑郁而死。曹丕掌握大权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曹植仍然能曾多次上书,希望可以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最终曹植积郁成病,忧郁而死。
三、饮酒过度,死于胃癌。曹植生前由于亲属之间的“萁豆相煎”、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而抑郁寡欢、饮酒不节,导致患上了反胃病。那么,假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正如曹植在《释愁文》所说:“临餐困于哽咽,烦冤毒于酸嘶”,是否引起病理组织的演变而导致癌症病变?若果然,那么曹植怎么死的就有答案了——死于胃癌。
这三种民间传言很显然可以看出第二种和第三种比较可信,根据相关的史籍记载,曹植一生经历了三个帝王曹操、曹丕和曹睿,这说明曹丕死后,曹植依然还在,所以曹植并不是被曹丕所杀的。
曹植自幼聪明过人,一生创作出了无数令人赞叹的诗赋文章。原本应该在政治上也会有一番作为,却因为常常任性而为,饮酒也毫无节制,做出的事让曹操感到失望,最终不被重用而忧郁成疾,抑郁死去,真是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