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如果曹操选曹植做接班人,曹魏会不会成为一个盛世王朝?

如果曹操选曹植做接班人,曹魏会不会成为一个盛世王朝?

  

image


  

  曹魏没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长盛王朝,真正的强盛期只是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这两代,后面还有三位少帝,基本上是司马氏的傀儡了。

  推究根源,有人说曹操接班人没选好,如果选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情况会完全不同,但大多数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曹操选接班人不选“谁是最可爱的人”而要选“谁是最可靠的人”,所以选择曹丕是正确的。

  因为曹丕比曹植政治上更可靠,曹操更放心,曹丕即位后能保证曹操既定的方针、路线得以贯彻执行,曹氏的江山能更加稳固。

  如果选择曹植接班,对曹氏江山来说可能就会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曹植不仅率真、坦诚,而且“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缺少一个政治人物的成熟。

  三曹都是诗人,就身上的诗人气质来说曹植无疑最浓,他有浪漫主义的一面。论文采曹植比曹丕强,论政治才能曹丕明显超过曹植,曹操最终选择曹丕应该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image


  但曹丕当上皇帝后对曹操所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贯彻得并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在抑制豪族势力这一点上,曹丕对曹操制定的路线进行了修正。

  曹丕“修正主义”的标志是让司马懿和陈群等人掌握了军权,这在曹操的时候是绝对禁止的。后来由世族主导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彻底阻断了寒门和中小地主阶级的仕进之路,曹魏政权格局的平衡被打破,过去汝颍人士主文、谯沛将帅主武的局面变成了向世族的一边倒。

  一般认为,曹操是中小地主阶段的代表,他抑制豪族是有战略考虑的,在这一点上孙权也有同样的想法和做法,而且比曹操来得更彻底。

  孙权晚年的“南鲁之争”也是一场夺嫡之争,“南鲁之争”中陆逊与诸葛恪同为太子党人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被逼死、一个反而升了官,原因就是孙权对待世族的陆逊和对待没有根基的诸葛恪,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抑制大族,不让他们继续坐大,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都做为了立国之基。必须看清、看透这个方针并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下去,才能算得上政治上的成熟与可靠。

  

image


  曹丕上台以后政权分配格局的平衡被打破,士族力量不断壮大,以诸夏侯曹为代表的谯沛集团则逐渐式微,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这个局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果。

  这种恶果在曹丕生前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显露,到魏明帝上台后,士族坐大造成的后续效应才逐渐表现了出来,政权力量越来越向世族一方倾斜。

  而魏明帝也像曹丕一样短寿,后面上台的曹氏主执者,包括曹爽在内,都已经慢慢控制不了局面了,政权整体上的平衡已不复存在,曹氏被淘汰出局的结果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工于心计的曹丕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一点?曹丕也许看到了,只是一来他很无奈,只能这样做;二来他认为不要紧,以自己的力量,无论谁的势力得到发展,自己都足以能控制。

  曹丕当太子之前一直处于夺嫡之争中的劣势,身为嫡长子的曹丕没有很快被立为太子,这本身对他就十分不利,说明曹操对他不满。

  

image


  曹丕与世族不知不觉中走得更近,这让曹操心有忌讳,所以他对曹丕的干将司马懿一直采取压制的态度,对另一个干将吴质也没怎么重用,很长时间派他到朝歌当县长。

  夺嫡斗争开始后曹营很快分成了两大派,其中诸夏侯曹很多拥护曹植,比如曹洪、曹仁,曹植阵营的三大干将中有两个也是来自谯县,即二丁兄弟。

  曹丕得不到这些人的拥护,而世家大族不失时机地伸出了援手,曹丕“四友”中的陈群和司马懿都是大族的代表,陈群不仅自己出身显赫,还是荀彧的女婿,在士族中处于中心位置。

  曹操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和动摇后仍然终于决定立曹丕为太子,这里面有曹操对袁绍、刘表没有处理好这件事的下场的警示,有曹丕自己的努力,并且为对方不失时机地设置陷阱,也有曹植自己不争气,屡屡让曹操失望。

  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后激动不已,当时他正跟辛毗谈话,听说后高兴得一下子搂着了辛毗的脖子说:辛君啊君,你知道我多高兴!可见,曹丕对自己能不能当上接班人其实没有多大把握。

  曹操一旦下决心让曹丕来接班,就着手为曹丕将来顺利接班进行了一系列安排,杀崔琰、退毛玠、杀杨修都是这一主题,这时候的曹操表现得就不再犹豫了。

  

image


  曹操死后曹丕一度还是比较重视政权内部的平衡问题的,比如对夏侯曹中第二代、第三代精英继续给以重任,但曹丕对于当年夺嫡之争中那些反对自己的人还是决不留情,对曹植、曹彰等兄弟更是防之又防。

  曹丕不认为这样做会动摇到曹氏政权的根基,他对于自己控制局势是有充分信心的,虽然用了陈群和司马懿,但以曹丕“御之以术”的手段,司马懿想脱离掌控、有一番作为恐怕是很难的。

  但有一点曹丕没料到,那就是自己这么短寿,只活了四十岁,当了六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曹丕死得太早,也很突然,头一天觉得不舒服,第二天就死了,连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的曹休都来不及从前线回来。

  魏明帝上台后,虽然也是天姿英惠,但与曹操、曹丕父子相比,那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曹丕执政期间曹氏宗亲受到了压制,曹植含泪离开洛阳,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政治上有所施展。魏明帝上台后,由于他是甄妃的儿子,可能有感于母亲的身世,所以对曹植多了一份感情,但也限于此而已。

  

image


  曹植很想出来为曹氏江山出把力,但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明帝本人有这个愿望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曹植是因政治斗争“下台”的,如果他上台,最害怕的就是那些曾经站在对立面反对他的那些人,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上台。

  夺嫡之争伤了曹氏政权的元气,使司马懿为代表的大族势力有机可乘。曹丕为稳固政权的需要,上台后对曹植一派的势力进行了打击,杀了二丁,冷落曹洪等人,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曹丕只能在政治上更加倚重士族。

  如果曹操当初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会不会再选择曹丕呢?曹操也许会选择曹植,继续打压士族的力量,壮大以谯沛中小地主为代表的庶族的力量。

  

image


  但曹植未必有这样的政治能力,这是曹魏的悲哀。

  如果只有曹丕没有曹植,或者只有曹植没有曹丕,都不会有这么多的恩怨、纠葛和斗争,曹魏政权也许才会顺利得多。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四言诗

两汉 曹植

华屏列曜。
藻帐垂阴。

情诗

两汉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寡妇诗

两汉 曹植

高坟郁兮巍巍。
松柏森兮成行。

正会诗

两汉 曹植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燕此高堂。
尊卑列叙。
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
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
中坐腾光。
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
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
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
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
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
寿若东王。

飞龙篇

两汉 曹植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朔风诗五章

两汉 曹植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
愿骋代马,倏忽北徂。
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愿随越鸟,翻飞南翔。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
别如俯仰,脱若三秋。
昔我初迁,朱华未希。
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风飘蓬飞,载离寒暑。
千仞易陟,天阻可越。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
繁华将茂,秋霜悴之。
君不垂眷,岂云其诚!
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
临川慕思,何为泛舟。
岂无和乐,游非我邻。
谁忘泛舟,愧无榜人。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1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